原標題:公車司機違章不堪萬元罰款離職 法律未明確責任方
荊楚網訊 記者劉珊 通訊員黃靜嫻 葛增來
公司一紙協議,將公車違章罰款「轉嫁」員工個人。面對高達9300元的費用,月工資不到4000元的員工悄然離職。公司為追討這筆費用,將員工告上法庭。庭審時,雙方各有說辭,均不讓步。經調解,最終雙方同意共同承擔。
近日發生在武漢的這起官司,引出一個話題:公車違章罰款,到底應該由誰來買單?為此,楚天都市記者進行了多方採訪。
近萬元罰款 逼得員工辭職
自2011年9月起,28歲的小林開始擔任武漢某公司銷售員。公司共有2輛公車,沒有設專職司機,一旦有人訂貨,就由幾名銷售員開車送貨。
因銷售業績突出,小林很快被提拔為業務組長。隨後,公司和他籤訂了一份協議,約定單位公車違章的罰單,全部由他個人承擔。
去年9月,公司清算2輛公車的違章罰款,費用高達9300元。小林嚇了一跳:他月工資3800元,罰款相當於兩個多月的工資!他不願出這筆錢,但公司以雙方籤訂了協議為由,拒絕分擔罰款。於是,在還有一個月工資未到手的情況下,小林於去年10月悄然離職。
公司將小林起訴至江夏區法院。今年5月庭審時,小林承認曾經開單位公車違章,但屬於職務行為,板子不能全部打在他的身上;此外,公司對送貨時間有強制性規定,且任務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超速行駛或者違章,因此單位也有過錯,應共同承擔責任。而公司仍一口咬定「協議在先」,還稱小林的擅自離職給單位造成其他損失1.4萬元。
經法院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共同承擔這筆費用。
具體由誰交 三種方式並存
連日來,記者走訪武漢多家單位,發現有三種處理公車違章罰款的方式。
武昌一製造業公司設有車隊,配備了20輛公車,分別由20名專職司機駕駛。「違章罰款由司機個人買單,公司沒有相關津貼。」一名譚姓司機告訴記者,去年一年,他一共違章23次,自己為此借了3本駕照消分,還交了2000多元罰款。同事中,罰款最多的有3000多元,但也有人一次罰款都沒有。「我月工資才3000多元,罰款交下來,有點吃不消。不過,之後我開車小心多了。」他說。
43歲的文先生在漢口一家IT公司工作。公司配了2輛公車,沒有專職司機,誰要用車就由誰開,違章罰款由公司統一繳納。「我們開車出去也是為了辦公事,如果要員工自己繳罰款,誰還願意出去?」文先生說,他先後在8家小公司工作過,都是這樣處理方式。
58歲的黃師傅是武漢某高校車隊司機,去年因違章被罰款1700多元。「不過,這筆錢算是單位交的。」他說,學校按公裡數提供出車津貼,每月結算一次,路橋費也實報實銷。他每月開車2000多公裡,折合出車津貼300多元。「如果不違章,這筆津貼就可成為收入的一部分,多好。」
另外,還有一些單位實行雙軌制:根據司機用工性質的不同,有的違章罰款由單位繳納,有的則由司機個人承擔。
各說各的理 觀點難以統一
接受採訪時,多名公車司機表示,開公車是職務行為,違章罰款理應由單位買單。
司機唐師傅說,他月工資3000多元,連養家餬口都有困難,還要交罰款,實在傷不起。「有些違章也是身不由己。有時行程緊急,車上的人一路催,如果是普通同事,我還可以擋一擋;但如果是單位領導,你說麼辦?」
武昌一家公司的車隊負責人則認為,違章罰款應該由司機個人買單,「我們當然希望司機都能遵章守紀。如果罰款由單位買單,容易讓司機懈怠;由司機買單,能約束他們的行為。」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一家製冷科技公司老總鍾先生介紹,為了不影響員工的積極性,單位兩輛公車的違章罰款以往一直都由公司買單,一般一年2000多元。但2010年年檢時,罰款飆升至近萬元。於是他作出決定:以後的違章罰款,當事司機也必須出一部分錢。「其實我就是想嚇唬嚇唬他們,但效果很好。打那以後,違章明顯少多了。」他說。
漢陽居民陳昆說,他所在單位有7輛公車,被分配到各個業務部門,每個部門各指定一名司機駕駛。一年下來,自己所在部門的這輛車違章罰款達4000多元。去年底,部門負責人讓員工幫忙解決「實際困難」,拿個人的駕駛證幫忙消分,不願消分的就「捐錢」,自己被「分配」消5分或者交罰款300元。最終他選擇消分,但心裡還是有些不平衡,「單位多少也應該出點錢吧。」
雖然無規定 依然有跡可循
湖北省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方世榮認為,公車違章罰款如果全部由單位買單,可能會縱容司機漠視交通規則,由此導致一些人有恃無恐開「霸王車」,影響公共運輸秩序和安全。相反,如果由司機買單,可以對他們的駕駛行為起到約束作用,「交不起罰款的說法站不住腳——你不違章不就可以了嗎?」
武漢大學行政法學教授秦前紅表示,公車違章罰款到底該由誰交,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一般都是單位內部自己操作,因此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他說,不少單位為公車違章買單,減輕了司機的負擔,卻與《交通法》的立法目的相悖。《交通法》的立法精神在於讓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受到懲罰,所以公車違章罰款的買單方式,應從促進公共運輸安全的角度出發,由單位、司機協商分擔,既能照顧司機工資普遍不高的實際困難,又能約束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公共運輸安全。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