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上》的觸類旁通,在古詩和散文詩中間每天在用的文體

2020-12-13 第1童話原創盒

一、歌詞的創作

昨夜是去年最冷的一夜,

今天是今年最冷的一天。

到底是誰改變了溫暖的天,

是命運在緣分的世界裡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忘記了今夜冷月的預言,

還記得曾經最美的月圓。

到底是誰改變了幸福的臉,

是愛情在悲歡的故事裡找不到停泊的地方。

風中吹來一片落葉,

回憶裝滿雙眼,

不相信剎那間纏綿,

就能把冰雪融化。

心中蕩起一絲漣漪,

揮舞問候雙手,

沒人懂誰接受沉默,

難以拒絕的寒冷。

對於歌詞創作這件事來說,就是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見,用一種適合的方式表達出來。其實,所有創作也大都是如此。但是總的來看,現代歌詞的創作卻相對要比古詩詞隨意,比現代散文詩嚴謹。

二、歌詞對比古詩詞和現代詩

古詩詞在創作的時候,除了意境,還需要注意對仗和平仄等等。可以說,在短短的字數中,其中的某句話裡的某個字,在所有漢字中就真的只有某個字是不可替代的,就只能它才能表達其中的意思。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其中的「綠」字,任爾在諸多漢字中尋找,也找不到其他的漢字替代它。另外,前面的兩句中的一水間和數重山,以及後面兩句的春風兩個字,又跟明月相互呼應,對仗工整。

還有賈島所作的《題李凝幽居》,全詩原文如下: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因為這首詩的創作,賈島和韓愈偶然認識,還發明了 「推敲」這個詞彙。夜晚敲門沒人聽得見,也影響旁人休息,用推門合適。可是,夜裡已經關了門,推門自然是白費勁的。只有敲門,才能有進去的可能。

這就是古詩詞裡面的意境,創作古詩詞除了這些,更為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從這一點來說,就要比現代歌詞嚴謹和嚴肅多了。

而對於現代詩來說,就現今的狀況,地位顯得很尷尬。我們作為一個詩歌的國度,學生的家庭作業幾乎從來沒有布置寫一首現代詩什麼的。

另外,現代詩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想像力上面的驚人的表現。而毋庸置疑的是,成年人的散文詩不忍目睹,但是少兒的現代詩卻寫得格外漂亮。

如網上看到六歲的姜二嫚小朋友寫的一首《光》:

晚上

我打著手電筒散步

累了我就拿它當拐杖

我拄著一束光

還有「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還真是,如此驚人的想像力,怎一批成年作者可比。

而對於歌詞寫作來說,則在古詩詞和現代散文詩之間徘徊。也很多你不注重歌詞,因為覺得配上音樂和旋律之後就沒事。其實,音樂和旋律並不是歌詞的遮羞布。好的歌詞,是從古詩詞和現代散文之中汲取精華,取長補短而來。

三、結尾

沒有任何一項創作是獨立的,它們都有著觸類旁通的密切聯繫。如《周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相關焦點

  • 《周易·繫辭》的育人思想及其啟示
    《周易》「幽微而昭著,繁複而簡明」,講天道、地道與人道。其中,人道是最終落腳點和歸宿,告訴人們怎樣生活、怎樣從客觀世界爭得自由,獲得幸福。《繫辭傳》(以下簡稱《繫辭》)是關於《周易》經部的通論,對經文哲理作了高度概括,具備完整的思想體系。
  • 羅書華:散文概念源流論:從詞體、語體到文體
    可見,鄭玄的註解中明顯蘊含了「對文」的觀念,只是沒有用明文表達出來而已。進一步追溯的話,鄭玄等人的註解,又是建立在《詩》《書》《易》《禮》《春秋》的文本基礎之上。先有中國語文的「對文/散文」實際,後有「對文/散文」的隱含的和明文的闡釋,以及後來「駢文/散文」、「韻文/散文」,或者與「詩」、「小說」、「戲劇」並列對稱的「散文」觀念的陸續發生。
  • 《周易》:4類成語,4種為人處世策略
    《周易》中涉及人際交往策略的成語主要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金蘭之友」「懲忿窒欲」「厚德載物」「信及豚魚」「卑以自牧」等。《周易·繫辭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剛柔相濟」源於《周易·繫辭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之語,意思是剛強的與柔和的事物互相調劑補充,使之恰到好處。這條成語強調的是人們在處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關係時,必須順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注重和諧、協調、平衡,努力做到不偏執、不過激,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 散文寫作的跨文體探索
    ◎最好的散文,就是要捕捉到人的心靈與情感的瞬間的細微變化,越細膩越好,越細膩越接近真實。  ◎文體有界限,但應該提倡文體的探索。只有在文體上具有卓越的探索性與開創性的作家,才能在文學史上具有永恆的價值。
  • 《關東詩人》2017春季刊||散文詩專頁 /周慶榮散文詩+張清華評論
    新文學誕生以來,這種文體一直被賦予了一個奇怪的屬性,要麼是作為「詩歌裡特殊的一類」,是「用散文體寫成的詩」,要麼是作為「散文裡比較靠近詩歌」的一種,總之它在我們這裡被單獨地拎出來,擱置在「詩歌」與「散文」之間,成為一個曖昧的、邊緣的、兼有兩種屬性的東西。但這本身並沒有使它左右逢源,相反讓它有了無處歸屬、無法歸類的尷尬。
  • 《散文詩的特》看完以後馬上提高文學素養
    散文詩的特點 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和想像,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 《周易》中吉兇的規律,「繫辭」下篇第三講 - 醉讀周易
    「周易」本是效仿天地,描摹萬物的規律之數,孔老夫子非要把周易與「君子之德」扯上關係。生於天地之間,確實要心懷感恩與敬畏,但也不用四處攀扯,畢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
  • 【易經智慧】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出處】《周易·繫辭傳上》
    【出處】《周易·繫辭傳上》【釋義】因此才德出眾的人有一定地位就觀看《易經》中的象辭並且研習卦爻的文辭,有行動就觀看卦爻的變化並且研習佔卜結果可見易必須有其理的範疇,還有具體用的範疇;理論與應用兩者的研究,學與術的研究,都是研究周易重要的一部分,皆不可輕視。「吉無不利」,果真能懂易經的人便可以吉而無不利?
  • 【吳承學說文體】儒家經典中的文體與文體觀念
    實事求是地說,五經作為中國早期文明的記載,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觀念與文章形態的確對後世文化包括文學產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響。五經本身具有文章的特質,且為早期文章的典範,也必然在後世文章寫作中打上不可磨滅的烙印。就文體言,詩、歌、盟、銘、誄等文體成熟極早,大量載入儒家典籍中,已成其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至於後世各種文體因素的萌芽,在儒家經典中更是不勝枚舉。
  • 每天五分鐘和我一起學周易,理數象佔是什麼內容?如何理解
    我們都知道周易內容分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理數象佔是他的主要內容,易經分上下兩經主要的內容是預測佔卜。易傳是哲學作品,傳說是由孔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共計十篇有《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構成。傳是經的註解,易經原來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10 見仁見智 出處:《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13 觸類旁通 出處:《周易 繫辭下
  • 淺論《周易》的作者
    」司馬遷的說法,大概代表了當時的普遍看法,即《周易》是周文王被紂王關在羑裡的時候,因為無聊而打發時間弄出來的。更有甚者,還說這是文王在監獄裡用密碼寫的一封求救信。」一句話中,連續用了兩個「蓋」字,「蓋」的意思是大概、或許、可能……總之,就是不確定,傳聞而已。當然,這個傳聞是有點根據的,它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兩句話。「《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 [線上活動] 關於《繫辭傳》你了解多少?
    《繫辭傳》分上下兩部分,各十二章,總共有四千多字。不同篇章長短不一,但無論字數多寡,內容都是相當精要。各章內容相互獨立,包含了中國文化最高深的哲學、美學等各方面的觀念。在《易經》的十翼中,一般以《繫辭傳》的評價為最高,是學習《易經》的起點,它的內容提供了學《易》的主體性掌握。
  • 關於《周易》孔子選擇繼續絮叨,「繫辭」下篇第一講 - 醉讀周易
    對於「周易」孔老夫子可能建了一個誇誇群,不遺餘力的吹彩虹屁。翻來覆去的講如何如之何,怎樣的好,也不如「周易」來得好。孔老夫子不遺餘力、費勁巴拉的在竹簡上記錄下自己研究易學的心得,這樣大規模的文字產出,在其他著作上是不多見的。
  • 中考高考孩子古詩文閱讀理解不會,只怕你沒讓孩子在一年級就背詩
    一年級學生每天被要求背一首古詩,這種死背的方法是否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理解能力?小徐老師常年從事語文教學,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任何知識的積累最初都源自機械性死記硬背,再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來慢慢理解。因此,小徐老師非常贊成一年級學生誦背古詩的能力培養。
  • 觸類旁通,是學霸的特質,你值得擁有
    觸類旁通出自《周易·繫辭上》是「引而深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變化趨勢及其規律,從而類推了解同類其他事物的變化趨勢及其規律。他立即能夠想到解決辦法是什麼,可是有些人能夠舉一反十,那就是學會一個等於學會了十個,學會一道題等於數學會十道題題,學會一個知識點等於學會了十個知識點,那麼有些人叫做一通百通,掌握一點,掌握一道題目,順便就解決了100道題目,他掌握一個知識點,他就對100個知識點都能掌握,是一個相等的關係,等價的關係,這是觸類旁通的層次。怎麼樣擁有觸類旁通這種能力呢?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我們自2020年10月21日開始,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第一篇《周易有個千古之謎,古往今來無人能解,你也可以來試試》的文章以後,已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陸續發布了二十五篇有關《周易》的文章,在此期間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網友們的評論留言,我們首先在此向各位閱讀和評論我們文章的讀者網友們表示感謝!非常感謝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支持。
  • 《周易》中的成語
    《周易 繫辭》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周易》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很多文化典故和現代文明都能在中找到他的影子。  言辭優美是《易經》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我們學習《易經》,首先就是學習它的語言。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成語中有許多來自《周易》。
  • 初中語文文體知識點歸類
    語文這門學科是重點也是難點,語文的學習在於積累,很多的知識點都是在我們的平時學習中積累得到的,初中語文的學習,重點是培養同學們的自學和積累的過程。一、文體知識  文學體裁包括古代文體常識和現代文體常識兩點。  古代文體:大致上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包括史傳文。
  • 專訪|張怡微:散文是非常世故的文體,能照亮我們情感的傷痛
    我也不敢說我寫的是散文課教材,我僅僅做了一個資料爬梳,和課程方案的參考。這是我三年以來教學工作的一部分總結,肯定是不夠完善的,勉強可以拿來使用。澎湃新聞:與此相關,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承認,散文這個文體在當代的式微,包括原本散文發表的重要渠道文學類刊物和報紙副刊的沒落?您覺得散文這個文體在當代的需求和生存空間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