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瞿新榮】
2020年1月15日,中美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22個月的談判終於等來結果。這一刻對全球經濟貿易而言,將可能帶來非常大的改變,將深刻影響全球貿易流向與貿易格局,其中很大的一個變化是在能源貿易方面。
眾所周知,美國強大的外需幫助中國消耗大部分產能,促進中國建立了完整的中低端產成品加工產業鏈。在強勢美元下,中國依賴中低端產品加工出口來賺取外匯,同時美國憑藉強大的美元鑄幣權,不斷增發國債出口美元,這樣形成了過去30年中美良性互動:中國憑藉商品貿易順差完成了初始美元積累,並一度成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2019年6月被日本超過,截至2019年10月持有美債1.10萬億美元,低於日本1.17萬億美元),而美國則享受了中國良價優質商品。
變化來自於2018年3月,美國啟動「301調查」,理由包括指責中國「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強制」美國企業轉讓技術。美國啟動貿易調查背後在於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中國已不再滿足於簡單來料加工,而是強調技術升級和「中國智造2030」,以轉變中國依靠債務堆積的粗放增長模式,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這對於美國來講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意味著中國會逐漸脫離對美國技術依賴,疊加美國中低端產業鏈已被中國取代,這樣下去不利於美國經濟就業與產業發展。
美國要改變這一趨勢,除對中國增加技術壁壘之外,就是要增加對華出口,提升美國國內產能,降低美國國債,這樣的改變將帶來貿易與貨幣的平衡——美國增加出口降低國債,中國增加對美進口,人民幣崛起。在增加的進口中,對美能源進口的增加將可能改變整個能源貿易格局,對原油市場來講將形成美沙俄與中國「3+1」新的供需博弈格局。
一、達成能源採購,中美互利共贏
2017年1月川普上任以來,一系列化石能源寬鬆政策疊加頁巖油技術發展,推進了美國頁巖油產量提升,尋求出口成為美國能源企業核心訴求。據美國能源部統計,截至到2020年1月美國原油產量接近1300萬桶/天,比2017年1月890萬桶/天整整提高了約400萬桶/天,甚至超過整個伊朗未制裁前的原油產量,使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
不止如此,據EIA統計,2019年9月美國實現75年來首次原油和石油產品淨出口8.9萬桶/天,主要由於2019年比2017年原油出口增長了約200%。這一淨出口是建立在2017年以來美國原油出口大幅增長,進口大幅下降背景下的,2017年原油平均出口98萬桶/天,進口793萬桶/天,而2019年美國原油出口平均298萬桶/天,而進口約683萬桶/天,如下圖。
圖:2017年來美國原油出口增加,進口下降
圖:美國原油和石油產品進出口構成
整體上,當前美國原油進口還是超過出口,主要由於美國大部分煉廠都是上世紀末建立,大部分煉加拿大、墨西哥及委內瑞拉中質或重質原油。在煉廠沒有新增和改造之前,美國只能增加其自身頁巖油出口——畢竟自家機器用不上,以及頁巖油開發過程中的天然氣、LPG、乙烷等伴生氣。
為其大量的原油天然氣尋找買家,同時平衡自身貿易逆差,美國只能盯上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畢竟在「北溪二號」的建設上,德國已經「傷透」了美國的心。
對於中國來講,進口誰的原油不是進口,況且增加進口來源,還能保障能源進口安全,增加價格談判籌碼,平衡對美國際收支,毫無疑問,增加對美能源進口有利雙方,互利共贏。
本次達成的《美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的經貿協定》,要求在2017年基礎上,2020-2021年分別增加美國能源進口185億美元和339億美元,粗略算一下,美國將佔中國原油進口來源5%-6%,雖然不會影響沙特和俄羅斯依然是中國最大原油進口國,但對原油市場價格將帶來很大博弈。
2020年在2017年基礎上,對美增加185億美元能源進口是什麼概念?
這185億美元的能源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氣、液化丙烷、液化丁烷、其他未列出的液化石油氣和氣態烴、未煅燒石油焦、煅燒石油焦、石腦油(不包括汽車燃料),不含生物柴油的混合原料、甲醇還有煤;用煤製造的煤球,卵石和類似固體燃料,海關代碼如下圖。根據海關數據統計,2017年自美國進口這10類能源約68億美元,其中原油32億美元,佔比約47%,剩下主要是頁巖油開採伴生品液化丙烷和天然氣,進口約18億美元和6億美元,佔比26%和9%。
圖:自美國進口能源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