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為什麼「嘻哈」會這麼火?

2020-12-13 三聯生活

文化:為什麼「嘻哈」會這麼火?

2017-09-13 13:55 作者:黑麥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第37期

「嘻哈」,「說唱」,正在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一場亞文化運動。

《中國有嘻哈》的節目錄製現場更像是一個工業感的Livehouse(室內演出俱樂部),幾百個觀眾站在舞臺的下方,這與多數國內選秀節目的場面設置不同,舞臺是這個場地的核心,站在臺上,不會有一種被導師和評委審視的感覺。主辦方試圖在節目中造出一種地下音樂的現場畫面,儘管如此,它還是很難讓選手們想起這與他們平日裡演出的場面有多大關係,明星、製作人、導演、鏡頭、揮動著螢光棒的職業歌迷、廣告牌等等,不斷提醒著現場的人們,這仍是一檔綜藝節目。

隱藏樂隊成員老鄭(前)和馬克

 

然而這個以「嘻哈」為主題的說唱比賽在網絡播出後,似乎得到了比預期更高的熱度,一些詞語成為新的網絡詞彙,不少地下說唱、音樂人也開始浮出水面,陸續登上各地的演出舞臺,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音樂人也就此熱度成為話題人物,此外,選手之間、音樂人之間的對抗和挑戰的硝煙也瀰漫在了這個節目之外的地方。

一種自白

嘻哈音樂就像是年輕人的心理描寫,打破了固有的「抒情」音樂審美。以往的中國選秀節目常常表現出一種焦慮,一種個體極度缺乏的內在焦慮。從「超女」到《中國新歌聲》的十幾年時間裡,一些流行歌曲被重複唱了上百遍,即便是標榜原創音樂的《中國好歌曲》也從未在流行性和曲風上找到更大的突破,而這場純粹以說唱為主的節目,既帶有風險,也像是一種挑戰。現實中的素人,唱起他們自己的音樂,儘管節目組還拿捏不準這些人的秉性和潛能,剪輯師的配音偶爾還是埃米納姆(Eminem)在90年代的熱門曲目,但是這個節目如同一個起點,也預示著某種選秀節目的新生態,一些如《中國樂隊》這樣的節目也在摩拳擦掌,總之,這檔節目在網際網路上打開一個口子,讓一些相對真實、原創、有態度的聲音,進入了主流的視線。

從20年前的北京、上海地下樂隊說唱,如隱藏、陰三兒,再到之後廣州、西安的Chillgun、紅花會等團體,直至今天的炙手可熱的「川渝地帶」,中國的說唱音樂也經歷了數代音樂人和音樂風格的交替。在民謠之後,這種入門簡單、玩法無限的音樂方式隨著短視頻、潮流文化,伴隨著段子文化和酷文化的興起,成為一種很容易被接受的音樂形式。

在嘻哈音樂中,方言促生了地域、文化上的衝突和音樂風格的劃分。之所以四川成為新銳的說唱地帶,除了那裡的文化特質外,方言也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四川方言與所謂「川普」的發音都模糊了普通話中四個聲調的限制,在這裡,人們常常拖著尾音講話、聊天、談情甚至與人爭執,清口的調子,讓它形成了天然的音樂韻腳。而自從重慶成為直轄市後,這個城市有了一種接近於北京的「中心市儈文化」,它所聚攏的文化生態與越來越國際化的成都圈子形成了強烈反差,在兩種文化背景下,促生出發音相似而聲音不同的嘻哈音樂。在成都,馬思唯的CDC憑藉著幾首製作精良的「陷阱」作品備受西方世界的關注;而重慶的Gai所專注的本土音樂創作,也勾勒出一個典型的碼頭文化生成的說唱江湖。

「嘻哈」是一種音樂文化,「說唱」是一種音樂風格,「中國有嘻哈」的英文名稱the Rap of China似乎混淆了這兩個概念。與《中國有嘻哈》的參賽選手不同,更多的說唱音樂人對於這個節目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他們覺得這種音樂既不是這些人的發明,又不是今天才出現在中國的,沒什麼好評論的,而關於《中國有嘻哈》這個節目,幾乎所有人都保持著一個中立的態度:好,也不好。

總之,很多國內玩說唱的人都不喜歡「嘻哈」這個翻譯,但是他們也找不出一個詞替代「Hip-Hop」。除了「一種態度」「一種文化」,很少人說得清楚到底什麼是嘻哈音樂。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言來將其稱為「黑泡兒」「黑帕」,或者乾脆使用英文來表示「說唱」,因為他們覺得「饒舌」太土,「嘻哈」太「港臺腔」,聽起來像是一種「有殖民文化色彩」的舶來品。

獨立音樂人認為音樂本身比「嘻哈」這個名字更值得尊重。「陰三兒」的陳昊然曾經說過,說唱音樂是來解決問題的,因為它直面你所遇到的問題。或許這更像是年輕人投身說唱的目的,他們在漫長的青春期中形成對世界的看法,開始對生活抱怨,也抱有幻想,他們更喜歡直接的態度,排斥遮掩,關於歌詞,他們不選擇「拿來」西方的,更多是開始有了自我的認知和文化上的自覺。

美國人曾經給中國的「80後」定義為「Me Generation」,說他們是嬰兒潮長成後的「自我中心一代」。2007年8月6日,這個詞首次出現在美國《時代》周刊的文章裡,「自我中心一代」即是「迷失一代」(Lost Generation)的進化版,也是今天互聯公民的最大特徵。在這個趨勢下,中國的說唱青年最終成為第一批「酷一代」(Cool Generation)的代表。

無論如何,《中國有嘻哈》都讓大眾看到了另一種流行,聽到了流行在年輕人中間的另一種語言流派;如同一次「反集體主義」的亞文化的爆發,混雜著青春和理想,混雜著期待,混雜著現實世界中很多不真實的東西,讓一大批年輕人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符號和自我認同。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關注嘻哈的人,會給人文化層次比其他種類樂迷低的印象?
    為什麼國內關注嘻哈的人,會給人文化層次比其他種類樂迷低的印象?聽民謠你這麼學,最多別人也就覺得你矯情文藝裝逼,聽hiphop你這麼學,也別怪別人給你扣上「憨憨」的帽子了。太多的假hiphop在自我高潮,但受害的是真正熱愛hiphop的那些人。
  • 嘻哈之後,為什麼是街舞?
    這個基本由《嘻哈》原班人馬製作的超級網綜,加上頂級流量鹿晗、本來是唱跳歌手卻作為演員在內地火起來的陳偉霆,還在隔壁《偶像練習生》當導師的王嘉爾以及唯一的女dancer宋茜,從一開始就承載了觀眾滿滿的期待。
  • 2018年火了嘻哈,網上多了一堆混圈婊,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呢
    前段時間小編在微博上閒逛,看到了「有個當Rapper的朋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這麼一個話題,點進去看了看,都是最近比較火的《中國有嘻哈》的Rapper們的私生活和一些非主流的說唱歌手的生活糜爛,並且小編看到了「混圈婊」這個新詞,覺得可以和大家一起聊聊。
  • 《中國有嘻哈》嘻哈文化表達的是真實跟自我,張揚與個性
    去年夏天的一款由愛奇藝所推出的網綜《中國有嘻哈》,整整火了一個夏天,同時也讓大家都認識了更多的說唱歌手,而他們的穿著相當另類,而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態度。而自從PG one的《聖誕夜》中那些粗俗的一些歌詞引發了眾人的議論。
  • 孔令奇:「嘻哈公園」會成為中國嘻哈窗口
    但是當他作為「嘻哈公園」欄目的創始人與記者進行對談時,雖然依舊帶著ABC特有的大大咧咧和些許娛樂化的說話方式,卻更多地釋放出了與他所闡釋的嘻哈文化契合的真實感。例如,在談到一些國內嘻哈風氣和一些年輕人對於嘻哈文化的理解時,孔令奇用「別裝了」作為總結——他希望積累了十年的「嘻哈公園」能夠更多地向市場與聽眾傳播更加輕鬆幽默的嘻哈文化,藉此改變國內一提到嘻哈就是一味「耍狠」、「炫富」的既定印象。「今後『嘻哈公園』會成為中國嘻哈窗口。」他說。
  • 嘻哈為什麼在中國這麼難?看看嘻哈發源地的紐約就明白了
    2017年中國的嘻哈經歷多次風波,直到再次被打入「冷宮」。有人說在中國文化基因裡,嘻哈的路註定是艱難無比。提到嘻哈,就不得不提嘻哈發源地:紐約。【攝影:slums|來源:去驢行】大多數人認為嘻哈誕生於1973年的美國紐約布朗克斯,隨嘻哈的誕生也吸引了一波塗鴉愛好者的加入,從此在嘻哈的地方必然有塗鴉,有塗鴉的地方必然有嘻哈。到今天,無論你走在紐約哪裡,你總能見到被塗鴉的牆壁。塗鴉地方大多數來自火車軌道兩旁、大橋下,小巷、和一些人煙較少的郊區。
  • 天乾物燥,嘻哈,燥起來
    《中國有嘻哈》從去年6月份開播到現在,一直都沒有關注它,首先是因為自己對嘻哈文化沒有特別的關注,第二裡面有吳亦凡,又先入為主的覺得可能沒什麼含金量(吳亦凡的粉絲們不要DISS我,我改觀了,我以前有眼無珠,不識泰山),最近「姐姐弟弟做頭髮」事件把紅花會PG One帶入了千千萬萬尋常百姓的茶餘飯後
  • 嘻哈文化的起源:真正的嘻哈
    嘻哈起源嘻哈是從迪斯科的灰燼和放克的發展中誕生的文化。在70年代初期,許多funk團體開始玩迪斯科舞廳,因為當時這是最新的趨勢。藉助迪斯科製作技術,funk音樂開始變得技術驅動,因為它吸收了合成器和鼓機的更多電子聲音。到了70年代中期,funk成為了美國城市的新舞曲。
  • 嘻哈音樂的陰暗面是怎麼回事
    作為誕生在地下的文化,嘻哈生來就不溫良恭儉讓。嘻哈音樂的陰暗面無法否認。對於匪幫說唱的批評聲也從來不斷,批評者認為他們鼓勵了城市犯罪以及糟糕的生活方式。但也有評論認為,應該看到這些歌唱本身反映的真實社會問題,匪幫說唱歌手用描述他們在城市中的真實生活的方式來捍衛他們的尊嚴,本身是一種街頭文化。
  • GAI辱罵網友,王琳凱被質疑,周震南diss嘻哈圈,什麼是嘻哈文化?
    在2017年,《中國有嘻哈》橫空出世,可以說讓嘻哈文化火遍中國,嘻哈歌曲也開始遍布街頭,許多歌手開始用嘻哈文化表達自己的態度,抒發自己的情緒。但在做嘻哈文化的人中,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股子勁,都想做自己,想自由自在,心裡在想什麼,就要做什麼。但正是因為這種隨意,這種自由,嘻哈文化的缺點也開始冒出苗頭,部分嘻哈歌手開始暴露自己的戾氣。
  • 中國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愛嘻哈?
    歡呼聲的同一年,重洋之外的東方,一檔名為《中國有嘻哈》節目的爆火,為億萬青年人帶來了對生活的全新解讀。那個夏天,除了火到出圈的「freestyle」,饒舌歌手時常掛在嘴邊「real」、「peace&love」同樣成為了打開另一個群體友誼的密碼。
  • 嘻哈文化在中國有存在的意義嗎
    說唱已經不再是前幾年所說的小眾文化了,全國說唱熱正在興起。說唱從一種亞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主流文化。說唱發源於美國紐約貧民窟黑人聚居地,後來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嘻哈文化的主要因素。嘻哈文化還包括DJ、街舞、塗鴉三大元素。那時候的說唱文化絮絮叨叨,滿嘴髒話,揭露社會不公。
  • 嘻哈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嘻哈代表整個文化,饒舌、DJ、舞者等都是嘻哈文化的一部分,服裝和語言也是嘻哈文化的一部分。1973年,居住在布朗克斯西區街道的牙買加移民Kool Herc經常在家裡舉辦音樂Party。他經常放一些爵士樂、R&B、Funk等音樂種類,直到派對辦得越來越大,他決定搬到戶外,並獨創使用了兩臺唱機,派對氣氛一直維持在高潮。
  • 說唱及街舞文化這幾年為什麼那麼火!你了解過真正的嘻哈文化嗎?
    hiphop(嘻哈)雖然到中國已經十幾年了,但是其實很多中國的大眾對於文化的理念還是比較缺失,說唱的人也說自己玩的是hiphop的,跳街舞的人也說自己玩的也是hiphop,街舞四大舞種裡面也有一個舞種叫hiphop,那麼到時什麼是
  • 中國有嘻哈在哪個臺播時間地址起底 小眾音樂為什麼能爆火
    《中國有嘻哈》絕壁是今年夏天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這個節目中,選手們不矯情,不做作,更不賣慘,有事兒直接diss,不僅可以diss看不慣的選手,還敢diss自己不服氣的導師,簡直就是「膽大包天」。
  • 《中國有嘻哈》冠軍今晚出爐,為小眾的嘻哈文化打call
    「你有freestyle嗎」    「一開口就知道,老江湖了」    ……    2017年《中國有嘻哈》這檔節目火遍大江南北,讓rap燃爆這個盛夏,不管你是瘋狂打call    Part one    嘻哈即「Hip-Hop」,是一種源自上世紀70年代美國黑人社區的街頭文化,從廣義上講其包含說唱、街舞、DJ、Beatbox、服飾、塗鴉等多種元素。    今天,「嘻哈」這個詞被人們普遍認為是 rap 音樂的同義詞。
  • 這就是街舞、中國有嘻哈都活了,年輕人的文化時代已到來
    經過60年代嬉皮文化的鋪墊,70年代的朋克搖滾精神的洗禮和80年代多元的文化碰撞,音樂、電影、藝術等在90年代產生質變,街頭文化熱潮發展達到頂峰。在紐約和東京這兩個城市裡,街頭文化進入了「黃金時代」,年輕人們穿著花俏的oversize服裝,將自己的生活態度完全融入到街頭潮流中,嘻哈說唱、塗鴉、街舞、滑板成為時尚的代名詞。90年代後期,街頭文化隨著哈韓哈日的潮流進入中國年輕人的視野,經歷了啟蒙,發展,冷卻和再次發展的過程。
  • 嘻哈文化的先驅:三位傳奇嘻哈的起源之師
    嘻哈文化的先驅DJ是誰?嘻哈文化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布朗克斯。庫爾·赫克因為1973在布朗克斯推出第一個嘻哈派對。這被認為是嘻哈文化的誕生。但誰跟隨DJ庫爾赫克的腳步?1,DJ·庫爾·赫克:嘻哈創始人DJ·庫爾·赫克,也被稱為庫爾·赫克,因1973年在布朗克斯區塞奇威克大街1520號舉辦了第一場嘻哈派對而聞名,當DJ·庫爾·赫克開始分離一首歌曲的樂器部分,然後切換到另一首歌曲的間斷時,他播放由詹姆斯·布朗等藝術家創作的恐慌唱片徹底改變了唱片的播放方式。這種方法成為嘻哈音樂的基礎。
  • 黑幫文化才是嘻哈說唱歌手的根兒
    強力的文化輸出結合精準的市場推廣,韓版嘻哈文化迅速風靡全國。國內青少年被這股韓流席捲,全都跟風換裝。但凡在街上看見穿著大肥褲+大T恤,留著一頭離子燙髮型的,那一定就是深受韓流『毒害』的我國青少年。但如果要深討現代嘻哈文化的來源,那就是兇險的70年代的美利堅紐約街頭。
  • 《中國有嘻哈》專業術語科普 嘻哈還能這麼玩
    ­  由愛奇藝純網自製,中國首檔Hip-hop文化推廣節目《中國有嘻哈》第二期已上線。新一輪的60s Rap Show環節中,選手們在伴奏配合下的說唱表演更加釋放真我,嗨翻舞臺的同時也引來無數網友們的歡呼和好評:「向萬磁王勢力低頭,完美」「喜歡想做老大的Bridge和超有個性的GAI爺」「第二期節目也太好看了吧,準備去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