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48年生產了香港第一代塑膠玩具小黃鴨,被譽為「小黃鴨之父」;他,1987年將變形金剛玩具引入國內,被譽為「中國變形金剛之父」;在玩具業整整打拼70多年,可他卻笑呵呵地說:「我比你們都小,90後的!」
也正是這位90後香港玩具泰鬥,90多歲還再創業,把「小黃鴨」重新包裝,變「經典鴨」推向市場,實現玩具品牌夢。這位「90後」傳奇而又勵志的一生,將會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動力!
改革40周年慶香港團最年長的90後
香港永和集團主席、創始人林亮
去年11月,到北京參加慶典的香港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中,有一名最年長的「90後」隨行團員,他就是香港永和集團主席、創始人林亮,94歲。而40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林伯」就是第一批到內地開辦玩具工廠的香港商人,但他今天仍在創業,奮鬥不止、永不言休!
在內地和香港玩具界,少有人不知道「林伯」,可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己童年回憶的「小黃鴨」、變形金剛等很多玩具,就是出自這位90後香港玩具泰鬥之手。一位95歲的睿智老人,仍然堅守製造業,他的孜孜以求的創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林伯」,是目前全球最年長、最老資格的玩具業老行尊,即便是貴為華人首富的李嘉誠,每逢見到林伯,必定躬身致禮!林亮旗下的永和集團,主要從事玩具設計生產和加工貿易,在廣東擁有5家玩具製造廠,廠房面積20萬平方米,員工過萬人,年產值逾15億港元。香港玩具商會有一本記錄香港玩具發展史的《玩具史》,書中也記載了「李超人」發家史,其中,李嘉誠起步階段便得益於「林伯」相助互攜。
「小黃鴨之父」林亮
香港永和集團創始人林亮,生於1924年,廣東佛山南海大瀝人。他出生於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林亮的父親就死在侵華日本人的尖刀下,為避戰爭之亂,母親帶著年幼的林亮從香港搬回廣東老家南海鹽步。可父親被殺害,永遠是刻在小林亮心中一道疤。7歲那年,他看到日本人在賣玩具,很多小朋友蜂擁而至去爭搶,目睹這一情景,林亮很不開心,他發誓長大後自己也要做玩具,這樣大家就不用買日本人的了。
日本投降後,1945年底,結婚僅21天的林亮,為了生計孤身從南海回到香港。回憶往事,「林伯」禁不住哈哈大笑,當時很多人笑他是「傻佬」。原來,當時有幾份工作讓他選,一份是做倉管,每月開薪水100元,一份是去滙豐銀行做櫃員,每個月120元,但他都沒去,而是跑去中環一家書店當一個店員,才60元,薪水僅是銀行開的一半。
他之所以沒有奔著高薪的銀行工作,理由是:幹銀行這份工作,一需要人脈,二要敢「深造」,而他卻「一無所有」——沒錢沒技術沒經驗。雜誌店老闆心地善良,知道林亮愛學習,尤其是喜歡看板,於是允許他把雜誌帶回家,第二天把它包裝好放回櫃檯即可。
也正是這樣,林亮的知識渠道拓寬了,在老闆「恩寵」下,店鋪的經營也越來越好。當時,雜誌店還賣外文報刊,上門的不少是上流社會的人,也包括商界精英,這讓林亮為後來的從商之路積攢下一定人脈關係。與人交談時,他常會提出一些好建議而讓人刮目相看,後來,很多「中介」從他這兒獲取資訊,靠「倒賣」信息,年輕的林亮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3000元。
早年林亮做小黃鴨的模具
香港首富的李嘉誠,過去有個稱譽叫「塑膠花大王」,也正是塑膠業讓李嘉誠賺取人生中的第一個1000萬。同李嘉誠的發跡相似,林亮也是從塑膠這一行業起步的,不過他入行的時間比李嘉誠還早了2年多。
1947年,林亮辭去書店工作,轉入一家塑膠加工房打工。經查閱書籍和一番市場調研後,他建議老闆轉入當時比較冷門的塑膠原料,當時,香港從事塑膠貿易的企業已有好幾家。後來,生意蒸蒸日上,林亮又發現,生產塑膠產品的利潤還更高,1947年下半年,林亮與他的老闆合夥開了一家取名「永新」的工廠,最早時主要生產燈罩、相架等塑膠產品。
賽璐珞,英文叫「celluloid」,原來有兩個意思,一是假象牙,二是電影膠片;作為一個名詞,它是塑料的「老祖宗」,以前桌球用的就是這種原料。1872年,海阿特在美國紐瓦克建立了一個生產賽璐珞的工廠,除生產撞球外,還用來生產馬車和汽車的風擋、電影膠片,開創了塑料工業的先河。偶爾一天,林亮行走時發現一個店鋪,賣日本人用賽璐珞做的小鴨玩具,價格高不說,還易燃易碎。當時,他想,日本人能做,我們咋做不出來呢?
回永新塑膠廠後,林亮開始研究模具,並選用PS(聚苯乙烯)原料,生產出第一隻有著明豔檸檬黃身體、嫩紅扁嘴巴、呆萌大眼睛的小黃鴨。1948年,香港第一代塑膠玩具小黃鴨誕生了,自此,這個萌萌可愛的小玩具成了無數人的美好童年記憶。
上千隻小黃鴨亮相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玩具傳奇」展
這種可愛且經久耐用的小黃鴨,頓時在香港風靡一時,「小黃鴨之父」林亮也成為當時香港產玩具先驅。從那時起,「香港造」的玩具,逐漸開始取代了「日本造」玩具。
開拓了香港玩具業,林亮從來就不「滿足」, 除了在香港本地生產,他在內地、臺灣、和泰國陸續獨立建廠,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又將變形金剛玩具引入內地,又成了當時的孩子們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一次受訪時,「林伯」曾口述一段與李嘉誠在生意上交集的往事。1962年,當時美國第二大玩具商「孩之寶」找上門,並拋下一份代工大單。林亮後來回憶,「當時他們來找我,跟我講的數量大得不得了,簡直是天文數字。」「林伯」做生意的宗旨就是三個字——誠、信、勤;他說「我那麼小一個工廠,我不敢接你們的這個訂單。我怕交不出來,以後就沒有朋友做了。」
當時,美商很奇怪,這個年輕人有生意有錢賺竟然還不做?後來,訂單去了李嘉誠那邊,不過,日後林亮生產規模擴大後,「孩之寶」又給他們很多訂單。
七歲時一個懵懂的心願,讓林亮開啟了70多年孜孜不倦的玩具人生,年過九旬仍退而不休,堅持在自己熱愛的行業,如此「長情相守」,值得從事製造及實業的後輩來學習,締造經典的時刻多源於專注與堅守。
2015年11月3日,為表彰永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林亮為香港玩具業和整體經濟作出的突出貢獻和卓越成就,香港工業總會授予林亮「2015傑出工業家獎」。當時, 評審委員會給出的評語是:「先瞻思維,努力不懈;貢獻社會、建樹良多;業界典範。」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親自為其頒獎。
港媒報導林亮獲傑出工業家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香港玩具業的老行尊,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創新不輟,92歲時還要再創業,要把小黃鴨變「經典鴨」。
林亮常說:「做製造業要無懼困難,以勤奮、勇氣和智慧應對挑戰,不僅要學到老,還要創到老。」2010年,香港玩具廠商會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一場「香港玩具傳奇」展覽,展出約2000件香港製造、陪伴港人成長的玩具,追溯香港近百年有關玩具的歷史軌跡。
林亮特意製作上千隻小黃鴨,沒想到受到熱捧,於是,他決定重新包裝,並改名「經典鴨」,並創辦一家「得意創作」公司。2013年,當一隻巨大的「黃鴨」漂浮在香港尖沙咀碼頭時,引起巨大的轟動,此後,林伯的「黃鴨」「遊」向世界各地,風靡一時。
這位90多歲的老創業者至今還在喊,「我也要搞動漫,我要再創業!」在很多人眼中,傳統的玩具製造業壓力很大,是「夕陽產業」,可在林亮看來,只要有孩子,玩具行業就一定有發展空間,但要不斷地求新、求變,創新衍生新的玩具產業鏈。
2018年,90歲的李嘉誠退休了,轉任公司資深顧問。林亮與李嘉誠二人彼此尊重,早些年不時碰面交流。在高爾夫球會看到李嘉誠,當時,李嘉誠問,你是否還在工作?林亮自豪地回答:「當然啦,你沒看見滙豐的鴨仔廣告嗎?!」
無論93歲還是13歲,都可盡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最年輕CEO葉礽僖
自古英雄出少年,香港13歲少女葉礽僖,成了史上最年輕APP軟體CEO。
葉礽僖被稱為「香港女神童」,13歲創業做CEO,聯合國曾想聘她為實習生,而更早前她遭校園霸凌而退學。與大多數孩子相比,香港小女孩葉礽僖的精彩人生早早啟航:10歲獲得AIA創業大賽冠軍,11歲開發出全球首款兒童語言社區APP,12歲輟學成立自己的軟體公司,13歲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CEO。
阿里的創業論壇上,在與企業大佬交談環節,13歲小女孩葉礽僖邊上,是另一個「90後」,時年93歲的香港玩具業泰鬥級人物、「小黃鴨之父」林亮。葉礽僖覺得,與成年人比較好溝通,既可汲取更多的能量和養分,亦可建立人脈關係,她每周都參加香港創業者交流會。與「90後林伯」談話後,葉礽僖道出自己的感想:「無論13歲還是93歲,都可以盡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有夢想,不早不晚,當下就是實現的最好時機。」
林亮(左2)與夫人戚小彬(右1)在南海石門中學
2017年,林亮與夫人戚小彬在南海石門中學,以「薪火相傳,以生命影響生命」為主題,與青年人分享成功路上的親身經歷。他說,年輕人不要怕艱難,必須自強不息,小黃鴨代表著我的拼搏精神。
多年來,林亮攜夫人通過林亮慈善基金,資助了很多困難學子完成學業,他們需要更多人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自1948年誕生「小黃鴨」起,71年過去了,很多人關心這麼一個問題,95歲「林伯」是如何讓他的玩具王國薪火相傳呢?
林亮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林鍵鋒從政,另一個帶領他兩個孫子負責玩具生產。對於兒子從政,他說這是孩子興趣,阻止不了,「我太民主,學毛主席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現在連孫子都想從政。」家族企業永新實業一直未上市,很多人問,這到底是為什麼?
林亮表示,將原有公司交棒予子女,公司的決定權就交了予他們,自己不想花太多精神,上市公司有很多問題、傷腦筋的事。「我自己做,唔使向股東交代」。不過,他也表示,若仔女想將公司上市,「我不會反對,我好民主」。
林亮與孫兒林凱章(Victor)
如今,家族企業的接力棒已傳至第三代,作為林亮先生的孫兒,林凱章是第三代接班人,現任永和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爺爺是黃色小鴨的第一代基奠,也是香港塑膠玩具的先驅之一,如今小黃鴨「復出」,最特別的設計就是它一直在笑。林凱章說,小黃鴨「復出」,可謂結合了三代人的心血,希望它的笑容,可將樂觀情緒傳給每一個人。
如今,林亮與他的二、三代攜手再憑小黃鴨大展拳腳,延續打造自家品牌的夢想。除了塑膠鴨,還推出手機殼、錢包、鑰匙扣等衍生產品,讓鮮黃色的鴨子形象朝氣勃勃,並不斷延伸品牌的產業鏈。目前,永和集團與全球眾多玩具廠商皆有合作關係,並在南海、東莞、連州、泰國設廠,隨著林氏家族第三代的加入,集團發展方向也逐漸向高科技轉型,其品牌產品除向高精益智產品發展外,還著手創建自主品牌。
2018年香港國際授權展上,林凱章的活工場公司團隊就推出全新的IP形象——PuzleBear。
永和實業總經理林凱章
林凱章接受央廣記者專訪時說,他們重視本地設計師,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多做一些有中國特色的IP,將「香港製造」推向世界。如何更好地傳承家族企業,是當下很多新生代企業家面臨的難題,而林氏家族的答案就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推動企業成長。
身為家族企業第三代接班人,林凱章與祖輩一樣,對家鄉都有一份特殊情緣。林凱章曾說,林氏祖孫三代與家鄉大瀝都有情緣,「我爺爺是大瀝人,我媽媽是黃岐人,我們對南海很有感情」。林凱章說:「我從小就知道大瀝的名字,那時候爺爺、爸爸在開工廠、做生意,大瀝是一個很模糊的印象。後來慢慢長大,知道佛山南海大瀝是我的祖籍。」
1983年,他的爺爺林亮作為第一批港商,回家鄉大瀝投資設廠,創辦鹽步塑料玩具廠,這是當地第一家港資玩具廠。後來,從引入美國最大玩具品牌之一的「孩之寶」,到推動中國內地的第一個變形金剛玩具,都是在他們的家鄉大瀝誕生。
家族企業文化,多是建構在情感之上。缺乏情感,很難體現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追求,更無法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與輻射作用。因為家族企業的根基是血緣,乃至宗族、鄉緣;有著這一種特殊的感情,後代傳承者才能更忠實於自己的企業,維護好自己的企業形象,並把它持續傳承下去,做長做久。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