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年前,你的祖先在東非大草原上遭遇了一頭兇殘的獵豹,在極度的恐懼之下,他扭頭就跑,僥倖逃生。
二十萬年後,作為他好不容易留下的後代,你卻在深夜裡點開了一部鬼片,裹上被子渾身發抖,罪惡地享受著顫慄的恐懼感。
為什麼有些人愛看恐怖電影呢?
人類能享受恐懼嗎?
視頻版
這個視頻一點兒也不恐怖
信我,真的不恐怖
圖文版
如果你在百度裡輸入這支視頻的標題:為什麼恐怖片越恐怖你越想看?
那得到的答案是:人們之所以愛看恐怖電影,是因為他們在受驚後還能重回現實,享受如釋重負的快感。
這個解釋乍聽起來挺像那麼回事,但細想就會發現這根本不合邏輯,它相當於在說:一個人喜歡撞牆,是因為他想享受撞完之後的解脫感。
這句直懟的反駁出自佛羅裡達大學的教授喬爾·科恩(JOEL B. COHEN)。他通過實驗發現,喜歡看恐怖片的人並不是為了追求情緒落差,而是因為他們看片時真的很快樂。
喬爾·科恩和另一位教授愛德華德·安德雷德(EDUARDO B. ANDRADE)一起,用每人10美元的報酬,召集了87名加州大學的學生,再把他們根據性格分成兩組:
一組喜歡主動尋求恐懼感(FAP: fear-approaching);
另一組則會刻意迴避恐懼感(FAV: fear-avoiding)。
兩組學生在實驗中觀看了相同的電影片段,並通過量表記錄了自己的情緒變化。
結果發現,不論是觀看恐怖片段還是中性片段,這兩組人都能感受到程度相似的恐懼感,真正的區別在於他們感受到的快樂程度。
在觀看恐怖片段時,「迴避恐懼感」的學生快樂值非常低,而「尋求恐懼感」的學生卻表示非常快樂。
實驗結果說明了,一個人在看恐怖片時害不害怕,和他開不開心是兩碼事。
愛看恐怖片的人,可以同時體驗到恐懼和快樂兩種情緒。他們雖然同樣恐懼,但就算怕得要死,也還是會在快感的驅使下繼續作死。
這個現象被稱為「共激活作用」(coactivation),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看恐怖片的時候那種欲拒還迎的奇妙體驗。
但只停留在心理層面還不夠。如果我們更深一步,那還能給這一心理體驗找到一個生理學基礎。
恐懼感的生理基礎,是你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
當你面對危險時,它會調動腎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引發恐懼感,同時加快呼吸,提升力量和敏捷屬性,讓你產生「戰鬥或者逃跑反應」,提高生存機率。
而快樂感的生理基礎之一,是你大腦裡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額葉能調控積極情緒,讓你在看沙雕段子的時候心生愉悅;
它同時還負責你的高級認知,讓你判斷眼前的電影場景究竟是真是假,以此調控杏仁核的激活程度,讓你不至於被屏幕另一頭的女鬼嚇到失禁。
2013年,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拉斐·阿道夫(Ralph Adolphs)在一篇論文中提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人腦在處理恐懼情緒的時候,會將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相互連接、共同激活,以此實現複雜的信息迭代處理。
翻譯成人話就是:杏仁核負責讓你心驚膽跳,前額葉皮層負責讓你欲罷不能。它倆會在某些情況下串通一氣,為你打造出一份「怕,並快樂著」的情緒體驗。
看恐怖片時那種「不敢看,又忍不住想看」的矛盾心理,就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我們還得再追問一句:為什麼「共激活作用」或者是「杏仁核與前額葉皮層的連接」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恐怖片呢?
這就要再深一層,從基因層面尋找答案了。
你的膽量大小和基因關係密切。比如鋅轉運蛋白基因的表達量越高,你的杏仁核就更容易受聽覺刺激持續放電,帶來更多的恐懼感;
如果你的Compt基因發生突變,那在看了恐怖畫面後就會產生大量和焦慮有關的腦化學物質,讓你更容易感到恐懼和不安。
不過,如果你缺失了Stathmin基因,那杏仁核就無法正常傳遞信號,因此會喪失恐懼感,變得無所畏懼。
當然,除了基因差異,你的後天成長環境也會影響你的膽量大小,以及具體害怕什麼。
不過先天或是童年時期形成的恐懼感,也可以通過後天的練習而克服。
隨著年齡與經驗的增長,前額葉皮層的認知與情緒調控能力會逐步增強,很多小時候讓你害怕得不行的東西,長大後其實都嚇不到你。
所以就算你天生膽小,同樣可以通過看恐怖片來鍛鍊膽量,正所謂看得多了,自然也就不怕了。
不過,要是一開始看的時候實在害怕,那也沒關係,把BGM換成最炫民族風,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