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行知學派2020年冬季卡特爾學習日活動於1月2日下午順利舉行。活動由學派接引工作組負責組織籌備,十位卡特爾工作者進行了主題報告和經驗分享,並邀請學派成員、卡特爾工作者以及精神分析愛好者共同參與。雖時逢元旦假期,大家參與學習日的熱情不減,約90餘人到場,歷時四個小時。
首先是主題報告環節,由五位卡特爾工作者帶來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主題分享。
來自「齊倒錯狂歡研究團夥——齊澤克卡特爾」小組的劉文婷,報告主題是《論防禦快感內核的三種客體》,以三部電影為例,講解了三種客體:大他者的缺失的能指所指向的客體,陽具客體和對象a所指向的客體。
如圖,池塘意味著淹沒主體的快感(jouissance),意味著完整,混沌,和母親融合的亂倫欲望,而三種客體則是對快感的防禦。
來自「閱讀第三研討班」小組的王莉,報告主題是《語詞新作》,跟大家分享了她的論文:從對第三研討班中L圖式的理解出發,討論了一些相關臨床案例,論述了神經癥結構與精神病結構的區別在於父之名是否寫入的觀點,精神病結構因沒有父之名的寫入而無法錨定享樂,掉落到「意義是什麼」的洞中,而語詞新作作為一個錨定點,可以幫助精神病結構固定享樂。
來自「《拉康論愛》翻譯卡特爾小組」的張慧強,報告主題是《愛的三個維度》,從想像、象徵與實在的維度出發,討論了神經癥結構的愛與精神病結構的愛,給大家帶來了永恆的愛的命題。
來自「閱讀《閱讀你的症狀》」小組的趙書磊,報告主題是《永生驅力和永生情結》,從生物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各種生物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了永生理論的初步假設來理解生命與死亡,理解精神分析,理解世界。
來自「精神分析與藝術感染力——實在界」的周凌,報告主題是凝視與眼睛無關——我的凝視體驗》,分享了她在看藝術作品時長久駐足的高峰體驗,畫面引發了心中的音樂,雕塑引發了記憶時間線的交織,在這些體驗中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凝視與對象a,欲望和缺失有關。
在經驗分享環節中,五位報告者帶來了他們在卡特爾中的切身經驗,以及對卡特爾的實踐和理論的思考。
來自「暮星與無光之林」小組的詹林軒,分享主題是《一個幽靈,一個名為加一的幽靈,盤旋於本體論和精神分析的失敗》,討論了卡特爾小組的內在的失敗:在卡特爾的工作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遭遇拉康在拒絕哲學化之後,用拓撲結構去定位這一本體論的失敗時所遭遇的失敗。這個形上學的失敗恰恰刻在精神分析的最內部和最外部,作為一個無法定位的,飄蕩的幽靈,同時也是主體能夠建立起來的空間,在其中主體能夠製造欲望和聖狀。這個失敗就是加一所要承擔的空間,也是每個成員都要承擔的空間,因為每個成員都有可能承擔加一的位置。
來自「性與性別」小組的高列,分享主題是《加一的功能》,分享了小組運行至今的情況,討論了加一的功能對他們小組運行的影響:在加一的功能偏弱的情況下,小組遭遇到的情況和困難。
來自「跨性別魔女——精神分析的重建與打破重建的邊界」小組的彭敏銳,分享主題是《泛精神分析語境下的跨性別主體言說》,從自我命名與合法性開始,分享了自己如何通過對跨性別主體和女性性的體驗、思考和理解,編織起自己與跨性別魔女,與精神分析,與卡特爾的關係。
來自「女性主題小組」的楊耀宏,分享主題是《談談我們的小組》,分享了從小組的工作焦慮到出生焦慮的聯想, 談論了小組的出生直到目前的運行情況,以及自己在小組工作中對女性這個主體的困惑和理解。
來自「閱讀研討班VI」「翻譯研討班III」「德勒茲和瓜塔裡研究」小組的餘一文,分享主題是《卡特爾小組和分析家訓練》,分享了自己作為加一和組員在卡特爾中的體驗:在卡特爾中,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主體性是被壓制的,可以說是被文本所劃槓,但是每個人在卡特爾小組卻需要產出一個主體性的成果,這是一個有趣的矛盾。他向大家拋出了一個問題,卡特爾所生產的知識或者精神分析生產的知識,到底是什麼樣的知識?
本次討論十分熱烈,在末尾,馬小博即興分享了自己小組的情況,賀罡分享了自己對加一功能和卡特爾小組註冊的經驗和思考。
感謝各位卡特爾工作者的精彩發言,以及各位卡特爾工作者、精神分析愛好者在此次學習日活動中的分享和參與,期待下次相聚!
B站回放連結👇
組織策劃:EPS接引工作組
活動主持:賀罡
簡報文案:武亦文
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
École Psychanalytique du Savoir-y-f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