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我終於對凱迪克大獎繪本下手了!
從接觸繪本開始,我就一直想把能買到的凱迪克大獎繪本都買齊,當然這不是在一個購書平臺能買齊的事兒,為此我把某當、某東、某寶、某店統統註冊了帳號,甚至混熟了幾個出版社和品牌方。
不過時至今日,凱迪克大獎繪本依舊沒攢齊。因為並不是歷年來每一本獲獎作品國內均有引進,有的引進後絕版了,也是不好買到。2019年,童書品牌「森林魚」給出的數據是國內共引進254本,仔細數數,我已經攢了個一大半兒。
為什麼我那麼喜歡凱迪克大獎繪本?
相信諸多親歷多年親子閱讀的夥伴、繪本控們對凱迪克大獎都不會陌生。
這個獎項有著「繪本界的奧斯卡」的美譽。始於1938年,是為了紀念十九世紀英國的繪本畫家倫道夫·凱迪克(Randolph J. Caldecott, 1846-1886)而設立的,他也被譽為「現代圖畫書之父」。
這位畫家生平在這裡我就不多著筆墨了,感興趣的夥伴可以去搜一搜他的作品,時隔100多年,那些作品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是它放之今日,還依舊能夠與讀者產生共鳴。
在美國,凱迪克大獎是最具權威的獎項,是因為它評選的標準一直不拘泥於一種方式和風格,而在不斷創新的同時,注重藝術價值、創意和作品「寓教於樂」的功能。
自2000年前後,國外大量優質繪本湧入國內,也給國內的孩子們開啟了新的閱讀體驗。
2015年初維尼出生,我從傳統媒體轉行至圖書行業開始接觸童書,2016年前後,我有幸讀到了《海底的秘密》、《瘋狂星期二》這兩本大衛·威斯納的無字繪本作品,讀罷後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簡直驚為神作!後來讀到《阿文的小毯子》、《薩拉就要這樣穿》,驚嘆繪本中暗藏的兒童心理解讀,稍留意封面,我發現這些繪本都有一個共同點:要麼印有「凱迪克大獎繪本」字樣,要麼會貼上一張金色或者銀色的圓形獎牌(凱迪克著名插畫「騎馬的約翰」的獎牌,金色代表凱迪克大獎,銀色代表榮譽獎,得獎書籍會像獲頒榮譽勳章的爵士一樣風光)。
也正是從那時起,繪本刷新我對普通童書的理解,也在自己的心中增加了這個獎項的含金量,「集齊凱迪克」願望就像小時候看《七龍珠》,不確定是否能夠召喚神龍,但選書肯定不失手。
不過,讀了上百本「凱迪克」之後,我發現也踩坑,也失手。
因為「凱迪克大獎」書系涵蓋的題材、內容太廣泛了,但極少有適合0-3歲孩子的,不是說沒有,而是很少。大部分閱讀年齡,出版建議是在3-6歲甚至是更大的孩子,但因為文化差異等原因,有些內容,我們中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閱讀起來,並不能理解其意思。
例如:《陶工戴夫》、《永遠的弗裡達》,兩本看似給這個年齡段孩子看的書,其實一個題材講述美國黑人奴隸陶藝家、詩人戴夫,一個題材講述墨西哥著名女藝術家Frida Kahlo。如果孩子不了解那段世界史,他們讀這書就是走馬觀花、雲裡霧裡。
再如:有的獲獎作品雖然說是「繪本」,但其選題、內容、排版方式,更趨近於「橋梁書」、「章節書」,更適合小學以上的孩子閱讀,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划槳入海》、《造夢的雨果》、《他們堅強而善良》。
又如:凱迪克大獎的整體風格,還是偏重於濃濃的「美國味」,即便是歷屆獲獎作者中有華人作家、日本作家,但是整體依舊是以美國視角看東方文化。
比如美籍華裔作家楊志成,他的作品《狼婆婆》、《七隻瞎老鼠》都是凱迪克大獎作品,在美國人看來,這些作品代表了東方文化,但在我們看來,這些作品題材就是小時候聽過的嚇唬小孩的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極為稀鬆平常,《狼婆婆》從畫風到故事題材的適讀性也備受爭議。如果以東方文化視角來看,比楊志成優秀的作家還有好多,他們的作品更被孩子們所接受。
基於以上的總結,我認為讀凱迪克大獎繪本,需要讓夥伴們走出「繪本只是給小孩看的」這個年齡誤區,根據適合的年齡來篩選閱讀。同時以我們的文化視角、迎合中國孩子的胃口來篩選,並不是每一本都能夠閉眼入。
想來,從1938年至今,凱迪克大獎每年評出1個金獎和幾個銀獎作品,國內引進的那250多本,這些書若我一一寫下來,也是好長好長好長好長的一篇,那不如就寫一個系列好了!
今天這篇文算是一個引子,大家感興趣的話,就留言給我,給點能夠寫下去的動力哈!
最後給大家附上一個不完全但是相對比較全的整理(全網搜匯總,仿佛都沒有最全了,自己做表格整理了兩天,我盡力了!眼睛要瞎了!):從1938年-2019年,國內引進凱迪克大獎繪本的匯總,大家看看自己都入了哪些,哪些沒有入,先說說你對凱迪克大獎繪本的閱讀感受吧!
你入了哪些,最喜歡哪本?留言給我呀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