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電力行業跨入能源網際網路新時代,上海電力大學在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的過程中越來越注重發揮新工科的獨特作用。
為什麼人才培養要聚焦新工科?在上海電力大學副校長黃冬梅眼中,新工科不僅意味著新的專業形式,還可以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貫穿在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始終。
上海電力大學楊浦校區(任鵬攝)
超前布局用新工科理念升級學科專業
上海電力大學以能源電力為主幹學科,培養人才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就是主動對接國家能源電力行業以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國家未來戰略必爭領域的緊缺人才。圍繞這類需求,學校改變單一學科辦專業的模式,嘗試真正建立一個跨學科、多學院建設、多平臺共享的新工科專業技術模式,構建新工科教育人才培養共同體。
2018年,針對核電新能源建設,上海電力大學設立了核電技術與控制工程專業。2019年,學校融合多個學院的科研和教學力量,新增了新工科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今年,學校又對接國家緊缺的集成電路領域,順應國家能源網際網路的整體發展,綜合電氣工程學院、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電信學院、數理學院、計算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等多個學院的力量,超前布局了「集成電路系統與設計」、「能源網際網路工程」和「綜合能源服務工程」3個新工科專業。
上海電力大學楊浦校區(任鵬攝)
除了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專業,上海電力大學還十分注重在傳統工科中注入新工科的理念和元素。黃冬梅認為,比起建立新工科專業,用新工科理念升級改造原有專業的工作體量更大、難度也更大。
在這方面,學校依據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強能力的「寬厚重強」標準,重構學校傳統工科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例如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創造性地推出了電子書院,讓大學生參加科創項目進行創新攻關的同時加強自我管理能力。經濟與管理學院則摸索出一套由知識點到能力面,由學習到應用實踐的「課賽結合」模式,實現課程與創新創業大賽的融通和對接。
產教融合推動創新鏈與人才培養鏈有機結合
深化校企協同、產教融合,是上海電力大學用新工科理念升級改造原有專業的另一項有益探索。上海電力大學新校區坐落於浦東臨港新片區,國家多項重大戰略新興產業在這裡布局。學校對接區域發展優勢,與臨港集團聯合打造了人工智慧學院,通過學生實習,共建課程,邀請專家進校講課等多種方式,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為臨港地區高科技產業校企合作探索共贏新模式。
為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水平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提升本科教學水平,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近年來陸續派遣青年老師到電力企業進行全脫產實踐,與淮北申能發電有限公司共建產教融合實踐基地,與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共建育人基地。在此基礎上,學院還不斷推出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學生自主實踐項目,先後建立了3D列印大學生創新工作室、機器人大學生創新工作室和節能減排創新工作室,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構建了工作平臺。形成了以「全國節能減排大學生創新比賽」、「全國機器人大賽」等為主的學生創新團隊。走進實驗室逐步成為學院教師和學生的共識,學院學生每年獲得省部級以上創新創業比賽獎項70多項,達到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上海電力大學供圖
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與國網上海電力公司聯合開展工程管理碩士(MEM)培養過程中,實現雙方在青年人才培育方面的優勢互補,探索能源電力領域人才終身教育的新機制。員工回爐深造的同時,帶來了企業的實際問題與需求;與此同時,合作也為學生的畢業設計配備了校外導師,學生既可以到企業去與導師交流,也可以通過校企聯合共建的課程群進行交流。
網際網路+ 用數字信息化助推教育現代化
「如何用信息化、數位化重新塑造傳統工科專業?我們想到了『雲大物移智』。」黃冬梅所說「雲大物移智」,是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以及人工智慧。這些在電力能源行業運用的新技術也正在運用在教學中。
這其中一個突出體現,就是今年上海電力大學將在新學年推出的「線上微專業」。以目前主打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學校精選計算機專業中的4、5門核心課程,利用線上教學、線下定期輔導答疑的形式向所有非計算機專業同學開放選修,這種教學形式打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限制。學校從去年就開始調研利用網際網路+概念打造線上微專業的可行性,今年新冠疫情的到來,使得這種利用網際網路的教學手段顯得更加必要。未來,除了計算機專業,機器人新技術,包括3D列印技術等學科都會陸續向學有餘力的同學推出,解決所有專業對數位化、信息化的需求。
上海電力大學副校長黃冬梅(任鵬攝)
此外,微專業還有利於學生培養信息化素養。過去,理工科教育比較重視對學生理論思維和實踐思維的培養,隨著新興產業革命的到來,計算思維變得越來越重要。「什麼是計算思維?就是不精確求解。」精通計算機學科的黃冬梅向記者舉例說,數學要求精確求解,要有定理、公式,但是計算機學科一直強調的是大概率,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通過迭代升級,逐漸趨向於最優方案,它沒有唯一解,而是最優解。
「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具有了這種計算思維以後,可以用交互迭代式的這種思維方式解決他本領域的問題。因此,計算思維在現代,尤其是我們下一代接班人的培養上尤為重要。」黃冬梅說。
在上海電力大學描繪的人才培養藍圖中,將充分利用新工科思維打造大能源電力集群專業,用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重塑發電、輸電、配電、送電、用電和管電全鏈條過程的各個專業學科,服務中國電力產業的人才需求。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任鵬)
[ 責編:曾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