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聽說過「脆肉鯇」這個名詞嗎?沒聽說過其實也沒有關係,這畢竟不是一個新的物種,也不是什麼奇特的生物,而是一種魚,說白了,就是草魚,只不過是應用特殊的養殖方式,使之肉質向著口感更好、肉質更鮮美、營養更豐富的方向發展。看過這種魚的朋友,特別是親身到過養殖魚塘觀摩過魚類進食的朋友,可能會驚詫於一件事情,那就是投餵這種魚的飼料中,主要是來自東北的純綠色大蠶豆,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大家知道,人類為了滿足自己在食品方面的口感和營養,為了滿足在衣物方面的保暖和美觀,以及為了推進在藥物研發或者實驗等方面的進程,往往會刻意地去馴化、飼養一些特殊動物,並且在飼養的過程中,會刻意地挑選特殊的食物、營造特殊的環境,來達到「非同尋常」的人工幹預效果。
比如,運用填飼的方法快速催生長肥的鵝肥肝,運用多種飼料添加劑餵養的水貂、狐狸、貉子等獲取毛皮,當然還有本文接下來要談到的用蠶豆餵養草魚,對於人類來說,目的真的是達到了,但這些動物在被飼養的過程中,身體的某些組織、器官會發生不同程度地變化,在為人類帶來口感、產毛、生蛋等等「追蹤」目標實現的同時,動物的身體將會遭受不同程度地損害,而這些往往是被我們忽視的。
說到脆肉鯇,發現餵食蠶豆以後,其肉質發生變化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那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當時廣東中山一處漁業養殖場,由於所養殖的草魚缺乏飼料,這些草魚面臨著餓死的威脅。當時倉庫管理員發現倉庫裡只有很多蠶豆了,於是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這些蠶豆用水浸泡發軟後,再撒給草魚,沒想到草魚還真的挺愛吃,於是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就一直這麼辦。到後來捕撈起草魚後,人們發現草魚的肉質較以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最突出的就是肉質變得非常堅實,怎麼煮也煮不爛,吃起來爽滑勁脆,別有一番風味。
於是這種餵食草魚的方法就流傳開來,通過30多年養殖經驗的積累,廣東省中山市的脆肉鯇畝產量節節攀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其中東升鎮的養殖量佔據了全國的60%以上,獲得了「脆肉鯇之鄉」的美譽,在2008年時,中山市的脆肉鯇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稱號。
脆肉鯇的確是給中山市特別是東升鎮帶來了聲望和財富,在這個方面草魚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沒。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為什麼草魚吃了大量蠶豆以後,肉質會發生變化呢?根據有關科學實驗得出的監測數據,在蠶豆中含有一種比較特別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蠶豆還是生的時候存在,在熟了之後會發生分解,這種物質的化學名稱為L-3,4-二羥基苯丙氨酸,也就是與目前治療震顫麻痺的藥物主要成分相同,即左旋多巴,是兒茶酚胺的一類物質,不過副作用較大。
假如人體特別是兒童體內,先天性缺乏葡糖-6-磷酸脫氫酶,而一次性又進食較多的生蠶豆以後,會加速引發血液紅細胞氧化,從而增加通透性,使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細胞膜抗原性變異,這樣就提高了被體內巨噬細胞識別和破壞的機率,從而造成血液紅細胞壽命降低,形成急性溶血現象,輕則面色蒼白、乏力、虛脫,發熱,重則抽搐甚至昏厥。所以,對於先天性缺乏上述脫氫酶的朋友,一定不要吃生蠶豆,另外還要儘量避免接觸或服用帶有較強氧化性的藥物。
正常人體生吃蠶豆以後,由於體內並不缺乏相應的脫氫酶,細胞的抗氧化性還是比較強的,所以一般不會出現溶血問題。而草魚體內具有較強抗氧化性的蛋白酶的含量就更多了,比如肌原蛋白、肌漿蛋白、基質蛋白等等,這些蛋白酶在遇到生蠶豆裡的左旋多巴時,就會出現一邊出現溶血、一邊進行修復的狀況,當長期處在這樣的過程中時,雖然不會對魚的身體造成明顯的傷害,但是魚肌肉纖維中的蛋白結構就會發生,也就是肉質發生了脆化。
由於脆肉鯇的肉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和鮮味胺基酸,所以營養價值和口感要比普通的草魚高,甚至直逼三文魚,源自廣東中山的脆肉鯇,現在已經逐漸向我國其他省區推廣,而且遠銷北美和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人們喜愛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