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禿如其來的鐵馬馬
你們肯定想問我為什麼要用一張「土味圖片」做開頭?
聽我慢慢往下說,很多人清明回農村老家祭掃,帶回來這樣一條回鄉見聞,中國的許多小鎮,悄悄地壟斷了一些產業,可謂是「藏在小鎮裡的大生意」。
藏在小鎮裡的億萬生意
我先來給大家總結一下中國小鎮們的壟斷生意:
數據來源:網絡資料
除此之外,你還可隨手拿起家裡樟腦球的袋子,看看是不是廣東江門臺山市公益鎮產的;
買的麥克風開箱的時候看看產地,是不是也在廣東江門市;
還有你穿的牛仔褲(在國內買的),三條裡總有一條是廣東廣州增城區產的;
女孩們用的化妝刷,大都是滄州產的,據說佔到了全球98%的市場份額。
有個財友是江西人,他對我說,在他們江西省的安義縣,據說佔據了全國70%以上的鋁合金門窗的市場份額,如果裝修時想做鋁合金門窗,店鋪老闆十個有八個都是他們江西老表。
對了,表格裡列了小提琴,但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還有一種高雅的樂器——鋼琴,多數是是湖北宜昌產的,據說產量能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藏在小城、小鎮裡的生意有些甚至已經席捲了全球。
來詳細介紹幾個生意的「發家史」。
專供「歪果仁兒」的假髮
由於我最近有些「禿如其來」,先來說說假髮吧,河南許昌的假髮出口額在2016年就超過10億美元,佔據中國出口額的半數以上,這門生意如今養活了許昌20多萬人。
大家逛街在高級商場中可能會看到一個假髮品牌:Rebecca 。
不知道的以為這是外國品牌,噫!其實這是地地道道咱們中國河南的品牌,還是上市公司哦,你說得勁不得勁?
目前,全許昌有5000多家大小假髮作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假髮生產國和輸出國,其中Rebecca是龍頭企業。
而且吧,Rebecca 主要是賣給「歪果仁兒」。
舉個例子吧,對於黑色人種女性而言,假髮是生活必需品。你能想到的非裔明星和公眾人物的頭頂,很多都是「假」的嗎?
就連米歇爾·歐巴馬(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多數時候拗造型,都得靠假髮完成。
米歇爾·歐巴馬(原本的頭髮和假髮)
據說「歌壇天后」碧昂絲專門批發中國假髮,一年就能花掉一個億。
黑色人種女性天生粗硬捲曲的發質,讓她們的頭髮長長後會變成鋼針一樣的爆炸式蓬鬆捲髮。
基本就是這樣,你自己感受一下
幾乎沒有黑色人種可以避免這種基因帶來的發質問題,男生可以把頭髮剃短或者編髒辮,而女孩如果想要不同的髮型,就只能戴假髮。
對於頭髮的「剛需」不僅限於名人明星,對於黑色人種的女性而言,假髮是生活必需品,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
她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開始戴假髮,平均一人有3、4頂;在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非洲國家,很多女性願意花費收入的1/3,甚至一半來購買和打理假髮。
有人說,如果一個黑人妹子跟你見面不戴假髮,一般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你們關係足夠親近,二是,她完全不在乎你。
對了,最近阿里巴巴旗下跨境電商零售平臺速賣通還發布了一項全球「顏值經濟」報告,中國假髮成為了最受海外消費者追捧的商品之一,以平均每2秒鐘就有一頂假髮被買走的速度,登頂海外成交商品的第一名。
報告顯示,速賣通上假髮成交額最大的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南非、荷蘭和義大利。2018年,速賣通上假髮品類的銷量在南非、奈及利亞、尚比亞、肯亞等非洲國家以300%的增幅高速增長;在歐洲國家的銷量相較於2017年增長也超過了50%。
最受非洲朋友喜愛的當屬河南許昌的Rebecca,有些國家的總統、元首用的都是Rebecca 假髮,來中國留學的非洲留學生甚至還代購Rebecca假髮回國,用上的人說自己「好像是富人了」。
假髮的製作材料也有很多,最受歡迎的是由真人頭髮製作的假髮。
當地把未經燙染的、年輕女孩頭上剪下的頭髮稱作「處女發」,而這種頭髮的價格能達到3000-4000元/公斤,要是一大把,可就上萬了。據說有些經驗豐富的制發老師傅,一摸就知道這頭髮是雲南的、福建的還是印度的。
其實在1989年,Rebecca還是一家叫做許昌縣小宮工藝毛髮廠的企業。
收頭髮出身的創始人鄭有全在走街串巷收頭髮的時候意識到,只加工原材料盈利水平有限,他抓住假髮生產中的巨大商機,決定自己成立工廠生產假髮。
看似走街串巷收頭髮的小生意,原來參與的是全球產業鏈、成百上千億的大生意啊!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對假髮行業「失敬失敬」?
列印複印背後的秘密
說完了全世界的,再來個雄踞全國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學校附近開列印店的老闆,這些人講話口音很像(反正都聽不懂),難道是一個地方的老鄉?
沒錯,他們都是湖南新化人。
在40年裡,這些人發展出了一個遍布全國的複印產業網絡:複印店。
而且複印店只是展現在明處的終端,暗處還有二手複印機的國際貿易、辦公耗材國內銷售、維修等一個完整的鏈條,財友們,我沒打廣告,這真的是一門不易察覺的大生意。
有人說,複印店遠不像它們的門面那麼簡單粗暴。
一旦踏入這些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你就算進了一個隱匿江湖!
除此之外,複印店老闆往往是博學多才的,他們比你更懂論文的格式,以及指導老師、或者單位領導的裝幀要求;再例如,部分複印店老闆還是妥妥的掃地僧,之前看過報導說武漢某高校旁邊複印店的老闆解答考研題目。
你還別不信,鐵馬曾經在大學快畢業時親眼目睹校門口的複印店來自湖南新化的老闆給學生指導會計專業的論文…在一旁裝訂論文的我「目瞪狗呆」。
《長沙晚報》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則數據:新化人開的複印店佔據了全國 85% 的列印複印市場。
這意味著,不管你是在東北、西藏、北京、上海還是廣東,只要隨便走進一家文印店,十家有八家都是新化人開的!
為什麼會這樣?
新化縣是地處丘陵地帶的農業縣,人均耕地面積不到 0.5 畝,人多地少,所以勤勞的新化人民一直有「以技補農」的傳統。
這個「技」就是維修打字機。為了調查這個「技」,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馮軍旗曾經走訪了在京的「新化複印大軍」,寫出了《新化複印產業的生命史》和《「新化」現象的形成》兩篇著名論文。
新化複印產業是從流動維修機械打字機開始的,最早的源頭是易代育、易代興兄弟。
其實這兩兄弟是修鋼板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修好了當年擺在中國人民銀行涪陵中心支行的打字機,後來,他們經常找一些單位的壞打字機「練手」。
易代興說:「我記得潼南縣一個學校,我們修不好,就跑了,但是那個打字機給了我機會,我們拿到旅社裡邊,拆了又裝,裝了又拆,來回拆,來回裝,我自己慢慢就懂了,這樣到了雅安,我們就大張旗鼓地修了。」
就這樣,新化複印產業誕生了。
1990年,從事打字機維修的新化人已經達到了5000多人。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對文印嗅覺敏感的新化人遇到了更高級、更複雜的機器——複印機。由於都是文印產業,複印機維修技巧又在新化人內部迅速傳開。
沒過多久,又有一部分人發現:機器不僅可以拿來修,修完了還可以雞生蛋、蛋生雞!
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以較低的價格,直接從日本、美國等地買進淘汰的二手複印機,然後運回國內,維修翻新,批發零售。
一個老鄉掙了錢,就會把更多新化人帶出來。
從這開始,高速印表機的進口,耗材的生產,代用配件的生產,機器的維護保養,最後到圖文設計,印刷,整條產業鏈被新化人佔據,當一個產業鏈被新化老鄉從頭到尾佔領之後,他們的事業就變得越來越順利。
這種「老鄉幫老鄉」的特點是,在他們之中,幾乎所有的環節都是透明的,成本利潤一清二楚,不存在吃虧,一個幫扶著一個,新化圖文快印走向了全國並且形成了「壟斷」。到了現在,文印行業的年產值1200億左右。
所以,別以為到了大都市才能賺大錢,藏在小鎮裡那些不為人知的生意其實也十分賺錢,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我們這個時代也並不缺少創造財富的機會,而是缺少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業,做到極致的艱苦創業精神。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意,所處的行業面不大,共同特點就是有著非常強的先發優勢,並且伴隨著很強的「族群性」,一般的外人很難進入這個產業鏈。
當然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或許未來某天,就會產生一些技術變革,把他們淘汰。
參考資料:
《棺材、情趣內衣、小提琴……中國超猛小鎮橫掃全世界!》魔都囡
《【特寫】放棄上海40萬年薪,去賣假髮給黑人》界面新聞 作者/劉雨靜
《速賣通上每兩秒賣掉一頂,中國假髮成外國消費者剛需》 人民日報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