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基因測序領域產業格局分析

2020-12-19 生物谷

導讀

2015年將成為我國精準醫療的元年,基因測序作為精準醫療的前端,行業面臨爆發性的增長機遇,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也面臨一定的挑戰。

第一部分:基因測序被關注的原因

測序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能力的發展使得精準醫學成為可能。精準醫學是以患者的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為病人量身設計出最佳治療方案,和傳統的循證醫學相比,精準醫學有望成為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門定製醫療模式。

1.1 基因測序的價格以超摩爾定律下降,使得基因測序經濟性推廣成為可能

現在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已經降到1000 美元以下,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下降 ;

2008年,二代測序技術NGS的出現和推廣,讓測序成本開始加速下降,並明顯超過摩爾定律的預測。

基因測序技術成本迅速下降(每兆鹼基)

1.2 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和進步,使得基因測序能夠進入現實應用領域

針對大量基因組數據,大數據處理能力提升也為分析和解讀基因數據提供支持,測序技術及大數據分析能力的不斷提升將會推動精準醫學進入快速增長的軌道。

1.3 傳統醫學需要突破,精準醫療的政策風口助推基因測序發展

政策風口: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國家成立中國精準醫學戰略專家組。

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並決定在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2015年1月,國家公布了產前篩查與診斷高通量測序試點單位,4月公布了腫瘤診斷與治療高通量基因測序試點單位,表明了政府推動精準醫療發展的決心。

5 月14 日,國務院頒布《關於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再取消4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審批類別。與醫藥相關的包括:第31 項: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第52 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的藥品行政保護證書的核發。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鬆綁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變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後監管。預計未來,由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的第二類醫療技術實施準入審批也將逐步取消。輕審批,重監管的趨勢明確。

第二部分:基因測序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2.1、二代測序仍然是基因測序最主流的技術

目前基因測序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也有把納米孔外切酶測序成為第四代)。

第一代DNA測序技術用的主要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爾森(Coulson)開創的鏈終止法。

第二代DNA測序技術(NGS)目前使用最為廣泛,以Roche公司的454技術、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術和Life公司的Solid技術為標誌。

第三代DNA技術(TGS)以PacBio公司的SMRT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納米孔單分子測序技術為代表,測序過程無需進行PCR擴增。

二代測序在5-10年內仍然是基因測序的主流方法

二代測序技術憑藉其高通量、低成本和高準確度取代第一代測序技術成為測序市場的主流。由於第三代DNA測序技術目前面臨測序成本高和測序結果準確度相對較低的市場化瓶頸,因此TGS儀器大規模商業化仍然需要較長的時間。

NGS各環節對測序結果有重要影響:NGS測序流程包括樣本收集、基因提取、文庫構建、基因測序和數據分析,各環節的準確性對測序結果有重要影響,比對資料庫的規模直接影響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2.2、二代測序技術可能成為未來分子診斷的核心平臺

二代測序技術兼具通量和準確度優勢,有望引領分子診斷方法革新

常用的分子診斷技術包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轉錄介導的擴增(TMA)、螢光原位雜交(FISH)、基因測序、以及基因晶片技術。

基因檢測主要技術的細分市場增速概況(全球)

分子診斷儀器產品的研發,瓶頸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政策對創新產品的鼓勵,國家目前已開闢創新通道,受理審批周期也在大大的縮短。

不同發展階段的分子診斷技術都有其特定的應用場景,隨著NGS 成本的下降,商業模式的豐富,傳統的分子診斷方法將受到挑戰。二代測序技術兼具通量和準確度優勢,更為快速、低廉,極大地拓寬了基因測序的應用範圍,尤其促進了分子診斷方法的革新。

第三部分:基因測序產業格局 投資機會及挑戰分析

3.1 基因測序產業格局概覽

基因測序市場的細分領域,包括了儀器、耗材、測序服務、數據處理、終端應用等多個方面,如下圖所示。

上遊:儀器試劑耗材

中遊:測序服務(樣品製備、檢測和分析),信息分析(大數據存儲、解讀、共享)

下遊:終端用戶(應用場景)

3.2 上遊:儀器技術壁壘最高且形成寡頭壟斷格局,試劑耗材國內企業有一定機會

二代測序市場主流測序平臺主要是四大家:Illumina、Ion Torrent/Life Technologies (2014年被Thermo Fisher收購)、454 Life Sciences/Roche、 Pacific Biosciences。

Genomeweb 2013 度年全球測序儀器市場調查顯示:Illumina 佔據了全球測序儀器市場71%的份額,Life technologies 則排名第二分得16%的市場份額,羅氏和PacBio 則以10%和3%分列第三和第四位。前兩家測序儀公司的全球市場佔有率接近90%,基因測序儀行業已經形成寡頭壟斷的格局。

國內的三大家華大基因、達安基因、貝瑞和康和儀器供應商合作,已經在儀器和試劑層面均獲得註冊證。從盈利模式角度看,儀器未來不排除出現免費贈送,主要贏利點從試劑耗材及服務端獲得,因此國內企業在試劑和服務端突破的可能性最大。

測序試劑、耗材、檢測項目的開發,國內企業已經開始有所布局。

2014年7月,華大基因的新一代測序產品也獲得了CFDA的批准,包括BGISEQ-100、BGISEQ-1000,以及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和T13)檢測試劑盒。

2014年11月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了達安基因的基因測序儀和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21三體、18三體和13三體檢測試劑盒(半導體測序法)醫療器械註冊。

2015年4月,貝瑞和康的基因測序儀(NextSeq CN500),以及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13/T18/T21)檢測試劑盒已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批准。NextSeq CN500基因測序儀是貝瑞和康與Illumina公司合作,為滿足中國臨床需求而設計製造的一款新型高通量的基因測序儀。

3.3 中遊:第三方測序服務機構和生物信息分析(數據分析),數據分析是目前行業發展的瓶頸環節

Illumina推出HiSeq系列高通量測序儀後,終端的數據分析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由於資料庫是決定檢測比對結果準確度和精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數據分析軟體提供商主要的競爭壁壘之一。

測序服務——中國成為全球「測序工廠」

測序服務技術壁壘較低,主要面向科研市場,國家缺乏準入標準和質量控制規範,眾多碎片化的小企業呈現瘋狂生長的狀態,僅提供一代測序服務的企業就有上百家。

在二代測序方面,2010 年高通量測序平臺中國擁有量僅次於美國,如今二者的差距很可能已經非常小。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有多個在中國,其中華大基因(BGI)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新一代測序儀,產能約佔全球的10%-20%(按illumina,Life 等銷總量計算)。

國內主要第三方基因測序機構覆蓋的基因檢測相關服務

測序服務本身壁壘較低,未來會出現超大規模的第三方檢測工廠,出現基因測序界的富士康,實現規模效應。

科技服務僅約10億元的外包市場,企業未來轉型的出口是健康管理、醫院、獨立體檢中心。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服務測序公司在轉向做第三方醫學檢驗所。

臨床測序有三個主體,第三方醫學檢驗所、醫院和體檢中心,前者更加市場化,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生物信息分析——挑戰與機遇並存

基因測序所生成的原始數據並不能反映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必須通過專業人員進行分析和解讀。現今的生物信息分析涉及的數據存儲、解讀、及共享是整個基因測序行業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主要原因一是來自於數據量的龐大,二是源於數據的複雜性。

目前這一市場份額基數較小,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關注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的的機會。

數據解讀已被全球公認為是比測序還要重要的環節,分析和解讀可能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優勢。但短期只能燒錢看不到回報,門檻是資料庫,這是限制企業數量和規模的主要原因。

生物信息的所有權和應用領域,目前仍以科研為主,商業化應用瓶頸在於倫理和政策,但隨著市場培育的加快,政府和保險的參與,基因組信息未來將歸個人所有,政府負責建立數據中心和安全中心,授權個人對數據的使用權。

數據解讀服務的市場格局將分為兩大陣營:(1)、自行解讀,有儀器研發和實力較強的大企業或科研機構會自己解讀;(2)外包解讀,中小企業、科研人員、醫生個人則會交由第三方公司進行數據分析,因此市場對差異化的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會增加,此類公司會越來越多。外包解讀將催化產業不斷湧現出各種創新服務模式。

至於資料庫的建設,更看好通過市場化的競爭,由企業投資整合資源來積累數據的途徑。

解讀服務發展的催化劑在需求,落腳點在市場教育。資料庫如果不用那就只是個資料庫而已,沒有附加價值。而醫生和患者認識的基因越多,到更大平臺去解讀和挖掘數據的需求就越大,想要發現已知或未知疾病機理的欲望就越強烈,未來買單的將是保險公司。

3.4下遊:二代基因測序的應用領域及其挑戰

3.4.1 未來市場容量

根據Illumina的測算,基因測序的市場規模有200 億美元左右。

其中,腫瘤學120 億美元、生命科學50 億美元(包括生命科學工具、複雜病症,農業基因以及影響因子和宏基因組)、生育和基因健康20 億美元(孕婦和新生兒童的檢測,以及基因健康)、其他應用10 億美元。

目前,我國基因測序市場中,產前基因檢測較為著名,如以國家規定的3500 元/次的費用計,按照我國每年2000 萬左右的新生兒計算,產前基因檢測市場能達到七百億元人民幣。

具體來看:

生育健康領域(應用相對成熟)

新生兒出生缺陷不僅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復單,而且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口素質的重要問題。一些特定的遺傳性疾病往往在出生一定時間後才會表現出明顯症狀,因此初生兒早期的基因篩查能夠幫助儘快在醫學上進行早期幹預,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效果。目前新一代測序技術在生育健康領域主要應用在以下方面。

●無創產前檢測(NIPT)

無創產前檢測即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是一種基於大規模平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高科技檢測手段。這種檢測只需抽取孕婦少量靜脈血,分離其中的胎兒游離DNA,通過高通量二代測序技術平臺測序,並對測序結果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即可判斷胎兒是否換染色體非整倍體疾病。該技術是國際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成果被成功孵化的應用技術之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開展。該法操作簡單,易行,安全,準確,孕婦早期就可進行,更具有無創的特點,不會導至流產、胎兒宮內感染等不良後果。

無創產前檢查不僅可以篩查唐氏綜合症(21三體),還可以篩查愛德華氏綜合症(18三體)、帕特氏綜合症(13三體)以及提示其他非整倍體型遺傳病。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

也就是第三代「試管嬰兒」,主要用於檢查胚胎是否攜帶具有遺傳缺陷的基因。它是在試管嬰兒技術基礎上出現的,精子卵子在體外結合形成受精卵並發育成胚胎後,在其植入子宮前進行基因檢測,以便使試管嬰兒避免一些遺傳疾病。通過DNA檢測技術對胚胎的染色體異常或者遺傳性疾病進行診斷,選擇無異常的胚胎植入母體,從根本上提高 「試管嬰兒」的妊娠成功率,降低自然流產率,提高妊娠質量,並且可大大提高出生後嬰兒的質量。

●新生兒單基因遺傳病檢測

單基因病是指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或病理性狀。常見的單基因病有短指症、地中海貧血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色盲、血友病、C6PD(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等。已知的單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及遺傳方式大部分已經明確,早起單基因遺傳病大部分通過染色體核型分析進行檢測,染色體和性分析不可避免的缺點是解析度低,對技術人員的經驗依賴度高,對於微小缺失或者基因突變導至的遺傳病不能進行檢測。現在通過先進的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對上千種由於基因變異(基因突變、平衡異位、微缺失等)導至的遺傳病進行檢測,並且可以在早期通過胎兒的脫落細胞或者絨毛膜進行檢測,在產前確認胎兒是否患有遺傳病,為遺傳病攜帶者或者已經生育遺傳兒的家庭提供明確的遺傳諮詢和產前檢測,從而做到優生,提高人口素質。

腫瘤的個體化治療

腫瘤的發生發展中,基因的改變在其中居於中心地位,致癌基因的異常表達和抑癌基因失活,是腫瘤細胞無限制生長的分子基礎。腫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且發病率逐年升高,迄今尚無簡單的治療方法或使用單一藥物能治癒所有的腫瘤。詢證醫學、診療規範化和個體化已經成為腫瘤治療的公認趨向。

基因測序技術對於腫瘤個體化治療主要有兩方面應用:一是檢測患者攜帶的腫瘤基因,二是檢測腫瘤靶向藥的靶點。

藥物研發領域應用(CRO及醫藥公司)

新一代測序技術早期主要應用在腫瘤和傳染病治療領域,現在越來越多的使用在新興生物藥的開發和疫苗生產。目前藥物研發部門使用的各種高通量技術,例如基因晶片、代謝組學建模、酵母雙雜、蛋白質組學、高通量化學篩選、電子雜交定位,有望被新一代測序技術替代或作為補充。

個人DNA信息諮詢

近幾年興起的直接面向用戶(direct to consumer)的個人DNA信息諮詢產業其實是基因檢測市場化產物,基本模式是利用網際網路和快遞寄送,將檢測試劑盒送至用戶手中,再由其將採集的唾液及送回公司,並從中提取用戶的DNA,檢測結果也可直接從網上查詢獲取。

3.4.2 在應用領域主要趨勢及挑戰

業界認為,基因測序技術應用市場的先後順序:無創產前篩查(NIPT)、癌症的個體化用藥、癌症早篩、人人基因組、檢測與篩查。

其中,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PGS/PGD)30 億市場、產前篩查與診斷(NIPT)160 億市場、腫瘤診斷與治療千億市場。此外,目前已經試點的方向,並不能說明技術已經很成熟,相反有些還很不成熟,需要通過很長時間的試點來積累樣本和數據。未來可能的試點方向包括,免疫系統疾病、移植類疾病配型檢測、傳染病檢測、公共衛生領域等都有可能。

生育健康領域

NIPT 作為公認的第一個產業化項目,市場格局基本形成華大和貝瑞佔90%的市場份額,包括108 家試點單位及其他中小醫院。

NIPT進入壁壘目前只是渠道

1、測序成本和客戶體驗,如果成本降到目前的1/10,或客戶體驗有顛覆性改變,都能形成替代,但短期還看不到;

2、測序服務上,主要是產科醫院的渠道壁壘。

腫瘤診斷領域

目前的第二大應用,未來有可能成為第一大應用領域,個性化用藥、靶向治療、早診是必然的發展方向,空間很大,但短期內還達不到無創的市場高度。

(1)腫瘤是多基因病,沒有標準的用藥方案,需要個性化治療,並且機理尚未釐清,醫院更傾向於自己做,不容易商業化。

(2)從基於組織到基於血液的腫瘤診斷,對醫生而言需要有至少五年的市場培育過程,病種的增加則受制於樣本量的積累。

(3)腫瘤的早診,技術上,血液循環腫瘤細胞DNA(ctDNA)和循環腫瘤細胞(CTC)目前通過測序的檢出率還很低,需求取決於人們保健意識的發展程度,未來可能成為健康保險的一個重要產品。

其他

其他應用領域主要的挑戰:耳聾基因的篩查(檢出率低,假陰性高)、罕見病篩查(無有效幹預手段)、地中海貧血、靶向藥物伴隨診斷(尚無標準)。

2C 端的應用的挑戰,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市場教育和科普過程,並且受限於倫理和法律。(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行業研究報告
    ,行業在2012年後蓬勃發展,國內企業的NIPT產品相繼獲批推動行業在2015年迅速發展,目前已有華大基因和貝瑞基因兩家A股上市公司。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以來,我國生物產業複合增長率達到15%以上,2015年產業規模超過3.50萬億元。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10萬億元,生物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4%,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在基因編輯/基因療法帷幕徐徐張開的2020年代,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即將開講的此時,是時候需要對基因測序這個黃金賽道做一次粗礪梳理了。  01  技術演變史  「21世紀是基因的世紀」。自1977年誕生第一代測序技術以來,基因測序產業已進行多次技術變革。
  • 技術飛躍+政策護航,NGS驅動測序產業以「超摩爾定律」發展
    根據 BCC Research 預測,2015 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近 600 億美元,今後 5年年增速預計為 15%,是醫藥行業整體增速的3至4倍。精準醫療是醫療健康時代的產物,是未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確定性趨勢,基因測序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石,有望引領行業持續向上和繁榮。
  • 基因檢測臨床應用領域市場分析(下)
    聲明:本文為火石創造原創文章,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網站、公眾號等轉載需經授權快速回看: 基因檢測臨床應用領域市場分析(上)在《醫健產業數據觀系列 | 基因檢測臨床應用領域市場分析(上)》一文中,我們詳細介紹了基因檢測在醫療領域的臨床應用,並對基因檢測的全球與中國市場規模進行了估測分析。接下來, 本文將對基因檢測在臨床應用領域的幾個重點細分市場情況展開進一步分析。基因檢測在臨床應用領域的幾個重點細分市場規模預計2022年合計達到550億元。
  • 產業的崛起:從產前診斷到腫瘤檢測,基因測序開啟預防治療新時代
    在相關監管政策方面,我國先後出臺了《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2002年)、《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關於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婦幼司關於產前診斷機構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產前篩查與診斷臨床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2015年)等政策。
  • 基因測序的硬體往事-虎嗅網
    換句話說,癌症的秘密,人體生老病死的秘密,萬物生長的秘密都受控於生命的遺傳密碼——基因組,但要更高質量、更快速和更低成本獲取這些數據,實現對生命的認知和掌控,需要的核心工具就是基因測序儀。有位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士表示,只有測序儀不斷迭代推動測序成本下降,整個基因科技產業才可能走進公眾醫療領域,進而擁有商業前景。
  • 基因測序的發展趨勢與商業模式——探討精準醫療
    隨後,「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英國「十萬基因組計劃」、美國「百萬基因組計劃」先後於 2008 年、 2014 年和 2015 年啟動,為人類基因組樣本的累積和探究疾病與基因的關係提供了紮實的基礎。  其中,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從 2007 年的 800 萬美元增長至 2013 年約 45 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超過 20%的增速,至 2018 年將達到約 117 億美元。Markets and markets 預測中國的基因測序產業 2012-2017 年間 CAGR 有望達 20%-25%。
  • 2019年基因檢測領域十大硬核企業
    現階段,華大智造已啟動多個跨組學平臺項目,包括測序平臺、質譜平臺、影像平臺等多個方向,貫徹落實大平臺、大數據、大科學、大產業、大民生的整體方針,全面推動全球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和精準醫療發展領域的基礎性平臺建設工作。
  • 科華生物進軍基因測序產業
    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81年,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醫療診斷用品產業基地。科華生物股票怎麼樣?2004年科華生物成功上市,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1800萬股,股票代碼為:002022。歷經多年積累,科華生物已經成為中國體外臨床診斷行業的龍頭企業。
  • WuXi NextCODE為英國基因組計劃提供基因測序解析服務
    上海、麻省坎布裡奇和冰島雷克雅未克2015年6月4日電 /美通社/ -- 全球基因組醫學領域的領軍企業藥明康德 WuXi NextCODE 公司今日宣布將為英國衛生部英國國家基因組計劃(Genomics England,GeL)提供罕見病及癌症病人的全基因組測序臨床數據解析服務,服務涵蓋英國國家健康服務
  • 聯想高性能計算平臺為基因測序加速度,助力浦洛通「精準醫療」
    聯想高性能計算平臺為基因測序加速度,助力浦洛通「精準醫療」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7-13 12:29:00 2015年,科技部召開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
  • 腫瘤行業哪些基因測序公司更受投資人青睞?
    截止到目前,我國先後發布了共13條與基因測序相關的關鍵性國家政策,經歷了從產業發展倒逼政策改革,再到以政策引導產業發展的新階段。中遊主要是測序服務以及測序數據的處理和解讀,代表公司為Thermo Fisher、華大基因等。下遊為測序服務的終端應用,包括臨床檢測、生命科學研究等領域,面向對象主要是醫院、科研機構、藥企等。
  • 基因測序行業深度研究:前景廣闊 相關公司發展不確定性高
    基因測序已經形成明確的產業鏈分工:①上遊為設備和耗材供應商,Illumina等少數外資憑藉技術壟斷市場;②中遊為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需依賴設備投入、運營管理與終端維護開發,是目前中國企業最具優勢的一環;③下遊為生物信息分析服務商,現處於起步階段,由於數據分析的技術瓶頸日益突顯,待發掘的市場潛力最大。國內市場格局:生育健康應用面臨重整。
  • 【氪記 | 大健康領域周報】百度與協和醫院合作研究癌症基因測序...
    大公司 百度與協和合作進行最大規模癌症基因測序研究 12月22日,百度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就合作開展癌症研究舉行發布會。雙方將針對在我國高發的食管癌,利用基因測序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開展研究合作。
  • 基因測序會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此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將精力放在描繪人類基因圖譜上,但在科技領域一向領先的美國卻有科學家於1998年創辦了私立公司,開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並不準他人無償使用數據。這本是一個將基因測序商業化的好機會,但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在2000年宣布了人類基因數據必須對所有研究者公開並且不允許專利保護的規定,所以此公司後續的商業計劃也只能不了了之。
  • 前瞻基因產業洞察周報第2期:華大基因營運長張凌離職
    此前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掀起了軒然大波,也讓低調的基因產業走入人們的視野,最近基因產業還有哪些大事發生呢?那麼就來跟著前瞻經濟學人一起看看吧。MissionBio獲3000萬美元B輪融資,專注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洲的MissionBio的技術旨在對單個細胞進行分子分析,並精確測量潛在的遺傳多樣性,該公司稱其方法能夠並行分析數萬個單細胞,比傳統的下一代測序技術靈敏50倍。
  • 華大基因與華為雲的「智慧碰撞」,讓測序效率穩步提升
    支付幾百元將你的唾液郵寄,你的基因組序列就會得到分析,所得出的結果不僅可以診斷疾病,還可以用於未來疾病的風險預測。相信已經有不少人耳聞甚至使用過這樣的基因測序「黑科技」產品。近年來,隨著基因產業迅速崛起,測序門檻也越來越低。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精密的機器,基因測序就好比「人體機器」的「使用說明書」。
  • 陳根:基因測序研究推陳出新,基因生理功能終將揭開
    文/陳根基因測序技術顛覆了傳統生物學技術,基因測序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可以讀出一個人所有的遺傳信息——人類基因組。不過,相比測出基因序列,更大的挑戰是了解這些基因的生理功能。研究表示,有些基因在轉錄表達時,由於RNA剪接方式的差異,同一個基因會形成不同的轉錄本亞型(isoform),而某些外顯子的表達水平會非常有限。但另一些轉錄本亞型會導致特定疾病的出現。為此,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指標來量化基因變異體的轉錄表達,由此建立的數據集,可以有助於罕見病的遺傳診斷、分析多系統疾病中的罕見變異體負擔。
  • 2018基因技術商業價值實現報告:10年催熟了NIPT,腫瘤檢測與微生物...
    第一階段的基因測序技術發展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為標記,但測序通量限制和高昂成本一直是阻礙人們深入分析基因組的首要障礙,2005年推出高通量測序技術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迅速下降。
  • 16S擴增子測序數據分析介紹
    下面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本次為第2天的第1節課,主要介紹擴增子分析的背景知識,右邊這個圖是來自2016年一篇Nature Protocol的文章,對微生物組近10年的發展進行了總結,我們可以看到從2010年到2016年我們開始對哪些環境對象進行探索,包括極端環境、植物葉片、白蟻、人類腸道、海洋、永久凍土、以及土壤沉積物的研究,這個領域擴展到了我們所能探索的所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