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6.51米,114.05米,391米,600米……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廣州城的樓宇也在不斷長高。這些高樓一頭記錄著城市的成長,一頭書寫著共和國的榮光。
飛機入境廣州,我們能從撥開的層層雲霧,窺見這些高樓。或是細長的身形,或是舒展的幾何建築,像極了一個個自然生長的元素,這是廣州文化經濟社會繁榮的強力展示。
新中國成立70 年來,從上世紀60、70 年代「27層」廣州賓館和「32層」白雲賓館,到改革開放後的「63層」廣東國際大廈、中信廣場,屢屢刷新著中國高樓的紀錄。再到如今,600米的廣州塔、530米的東塔、432米的西塔,它們在城市序列裡突出又不可或缺,撐起了天際線的新高度,記錄著城市擴張的新地標。不過,廣州的高樓,始於身高,卻不止於此。
高度更迭,與城市發展同行。
廣州緣何持續領跑全國「第一高」?為何一再擁有全國「第一高」?不得不說,廣州正積極回應城市發展需求,有著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和技術能力進步的底氣。
要說廣州賓館和白雲賓館這兩幢全國第一高的興建,皆緣於「廣交會」。1957年首屆廣交會在廣州舉辦後,市內涉外旅館接待外賓的能力「捉襟見肘」,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外賓旅館由此興建,規模還是在當時超前的「27層」,高過保持30多年之久的國內最高建築紀錄的上海國際飯店。
而1973年動工興建的「32層」白雲賓館建築更顯精美,它由我國著名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設計,達到了現代建築藝術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也成為我國首棟超過100米的高樓。由此,在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背景下,城市的進步也催生著高樓在廣州蔓延。
高樓遷徙,開啟城市中心向東之旅。
伴隨著曾經相對冷清的土地,這座城市開始張望著擴張,城市中軸線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徑。上世紀60年代,「27層」在廣州傳統中軸線上崛起,成為這條2200多年傳統中軸線上,繼南朝始建六榕塔、明代始建五層樓後新的地標。70 年代開始,城市向東發展,新的最高樓「32層」在曾經是田野山崗的環市路上崛起。90年代,被老廣稱為「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繼續成為這場遷移的典型註腳。
而隨著天河北路CBD的規劃,總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在1997年竣工,廣州的最高天際線繼續東移,市長大廈、維多利廣場等一大批150米以上的建築群拔地而起。
再到珠江新城CBD規劃建設,廣州迎來地標高度的又一次飛躍,廣州塔、東塔、西塔撐起亮麗的新中軸線城市圖景,呈現一座邁向全球化城市的氣象。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城市重心不斷東移。可以說,每一次地標高樓的崛起,均帶動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城市發展的巨大變遷。而貫穿廣州天河路商圈和珠江新城,城市新中軸線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取得成就的「地區樣本」,更顯示著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雄心。
高樓以外,打開城市產業的想像。
高樓以外,廣州也走出了商業建築獨領風騷的步子。廣州賓館、白雲賓館的建設與興盛,背後是廣州商貿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曾幾何時,被稱為「27層」的廣州賓館開創了登高賞美景的時尚,乘觀光電梯登上廣州賓館「得雲宮」的人絡繹不絕。
如今,入夜,下班的人群走在珠江新城的樓宇之間、廣場之上,仰望新中軸線上的廣州塔、西塔、東塔直插雲霄。從中信大廈到珠江新城的東西雙塔,大樓內的產業邏輯轉換,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成為高樓背後的強大支撐力。東塔、西塔等高樓扎堆的天河CBD,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20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盤踞此處,億元樓宇數量高達62棟。
廣州不斷建設發展,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新區的高樓大廈、商業中心節節拔高。人們從高樓地標的更替間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巨變,廣州的城市外延和內涵同步提升。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風口上,廣州也正在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高樓向上,廣州向前。新的夢想,正在這座城市徐徐展開。
專家視角
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馬向明: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教授級高級規劃師
「第一高」往往是中軸線焦點
作為廣州新中軸線上西塔(廣州國際金融中心)的總設計師,何鏡堂表示,西塔是簡約、明快的現代建築,體現了廣州人務實、交融、求新的嶺南性格。西塔給人最大的觀感,就是採用了三角形的通透平面,讓塔內之人最大限度地觀賞珠江美景。
何鏡堂
一般而言,建築大多採用水平與豎直的建築結構,面對外力衝擊時容易受損,但西塔的斜交網格結構在這方面具有更好的韌性。27米一組的網格既保障了建築的實用性,也讓建築玲瓏剔透,在晚上看起來夜景特別漂亮。由於斜交網格外筒有較大剛度,即便遭遇8度地震或超強颱風,西塔也能「搖曳生姿」、屹立不動。
在西塔上遠眺,以花城廣場為中心的廣州城市新中軸線仿佛一條綠色的飄帶,飛揚在母親河珠江之畔。這條中軸線既體現出廣州的歷史,又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欣欣向榮的城市形象。
高層地標的變化可以看出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和技術能力進步,以及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馬向明
高層地標往往是城市、特別是城市中軸線的焦點,兩者相輔相成。從高層地標選址的變化,可以看出廣州城市中軸線的變化軌跡,也反映出城市功能的變化,從過去的政治文化功能轉向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功能。
從中信廣場、西塔、東塔、廣州塔……廣州新的高樓集聚在城市新中軸線上,功能組織、景觀序列都比過去高層地標分散分布更有系統性,更加市民化和多元化。
廣州要成為全球資源配置中心,就要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競爭、合作,謀求發展資源。高層地標承擔著傳播城市形象的作用,如廣州塔是世界著名高塔,反映廣州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需求。放眼全球,每一個全球地標的誕生,都是城市融入全球舞臺的標誌,也是城市崛起的有力見證者。
百姓情懷
曾是全家福的背景牆
葉嘉良:文化團體「省城風物」成員、網站主編
從小我和家人就很喜歡到「27層」上26樓的得雲宮喝茶,對高樓很是仰望。當時廣州人並不知道最高樓有多高,但都能數出有多少層。廣州賓館跟白雲賓館的選址是不同的,廣州賓館是在城市傳統中軸線上,而白雲賓館是在開拓城市新的商務區環市東路。可以說,正是有了白雲賓館這個新地標,才開始了環市東地區的發展,成為城市向東拓展的開端。
葉嘉良
之後的中信廣場以及廣州塔、西塔、東塔,見證了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的形成,而市民對高樓也開始習以為常,我在這些高樓上工作,自然也是見慣不怪。恐怕沒幾個人能準確說出西塔、東塔有多少層了。廣州的高樓不斷刷新新的高度紀錄,而這也正是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縮影。
黃亦民:廣州紀實攝影家
在無人機誕生前,高樓成了紀實拍攝的最理想平臺。當年「27層」建成時,由於「夠高夠威」,我們全家人都曾經站在海珠廣場的草坪上與「27層」合影留念。1983年我也以「27層」為背景,從珠江對岸濱江路上拍攝「27層」。1987年我曾在「27層」上的「得雲宮」拍攝歌舞晚會音樂茶座現場。後來也經常上到「27層」高處拍攝海珠廣場、海珠橋等。
黃亦民
「白雲賓館」「63層」建成後,成了環市路上的新標杆,攝影師遇到這些地標建築,自然不會放過。我在1992年就登上「63層」最高處的平臺拍攝廣州城。而當廣州塔建設到460多米高時,我找到機會第一時間坐工程電梯上到正在建設中的最高平臺,並從南向北拍攝了廣州城的面貌。
林恆風:廣州塔市場營銷總監
我是廣州塔的工作人員。每天登上世界第三高、國內第一高塔的感覺當然很好。自2010年開放以來,珠江江畔的廣州塔深受世界各地遊客的喜愛,入選福布斯2016年全球20大文化地標之一。
林恆風
作為城市天際線,廣州塔稱得上是劃時代的標誌,是展示廣州城市形象的最佳窗口。雖然是超高層建築物,卻不「高冷」,而是向社會、向世界傳遞有高度、有溫度的廣州形象。白天見證百業繁榮,晚上守護萬家燈火。
建築目錄
愛群大廈
1937年
愛群大廈1937年落成,64米高,共15層,是當時華南第一高樓。
廣州賓館
1968年
廣州賓館俗稱「27層」,位於海珠廣場、當時廣交會展館旁。其設計施工全由中國人自己完成。施工人員用「土法」設計出用一層一層搭起竹棚的傳統建築方式,使其具備了「抗7級地震+12級颱風」的標準,為當時中國第一高樓。
白雲賓館
1976年
白雲賓館俗稱「32層」,1973年動工興建,相較「廣州賓館」規模更大、建築更為精美,1976年建成後,主樓33層,高度達到114.05米,成為我國首幢高度超過100米的高樓。
華廈大酒店
1991年
華廈大酒店位於廣州市僑光路(海珠廣場東側),高133.3米、39層,1991年建成,是當時的廣州最高樓。
廣東國際大廈
1991年
廣東國際大廈位於環市東路。1987年動工,1991年建成,由5層裙樓聯結1座主樓、2座副樓組成,主樓63層、3層地下室,主樓高200.18米,副樓分別為30層的公寓樓和33層的寫字樓。主樓外牆採用蜂窩鋁板和藍色鍍膜玻璃裝飾,裙樓牆面用光面花崗石貼砌。曾是中國內地樓層最多、高度最高的大廈。
中信廣場
1997年
中信廣場位於天河北路,由一幢80層的主樓和兩幢38層的副樓組成,主樓高達391米,是廣州市標誌性建築,1997年建成時為當時中國的最高樓,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純混凝土結構寫字樓。
廣州塔
2009年
廣州塔建築總高度600米,主塔體高450米,天線桅杆高150米,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旅遊觀光塔。具有結構性超高、造型奇特、形體複雜,用鋼量最多的特點。建設者把一萬多個傾斜且大小規格皆不同的鋼構件精確安裝,創造了一系列建築上的「世界之最」。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
2010年
西塔主樓高432米。這是全球首次採用鋼管混凝土巨型斜交網格外筒+混凝土內筒的筒中筒結構體系。其創新了國際超高層建築標準設計,具有足夠抗震剛度和優異的防風抗震性能,即使遭遇撞擊、火災和爆炸等突發事件,只會局部破壞,不致於引起連鎖反應而倒塌。
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東塔)
2014年
東塔建築外觀按不同功能定位分為三節且呈節節高升之勢。人從地面仰視一二節間的連接處,其延長線恰好到達廣州塔頂端。塔頂採取「之」字形退臺設計;結構上首次採取超高層綠色混凝土,減輕東塔自重的同時還增加了使用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