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南岸,淝水之北。
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在此著書立說,寫下鴻篇巨著《淮南子》;劉安與其門客在這裡吟詩作賦,形成文學史上的「淮南小山」文學集體,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漢初期文學的繁榮;劉安在求仙煉丹的過程中發明了豆腐,因此這裡又被稱為豆腐之鄉;據《太平寰宇記》:昔淮南王與八公登山埋金於此,白日升天;餘藥在器,雞犬舔之,皆仙;其處後皆現人馬之跡,猶在,故山以八公為名;此為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由來。
或許正是此時開始,這裡註定成為我國歷史文化等方面一個重要的存在,豆腐文化與楚漢文化在此融合。東晉武帝太元八年(383)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戰爭持續過程中,前秦符堅登壽陽城(今安徽省壽縣),見晉軍布陣嚴整,遙望城北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始有怯意;衍生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南北朝時文學家吳均曾在《登壽陽八公山詩》這樣寫「疏峰時吐月,密樹不開天」。
八公山區地處安徽省北部淮南市西部,這裡東鄰謝家集區,西與鳳臺縣、西南與壽縣接壤,北隔淮河與潘集區相望。她是淮南市的五個市轄區之一,下3個街道、2個鎮:新莊孜街道、畢家崗街道、土壩孜街道,八公山鎮、山王鎮,境內有妙山林場;總面積105平方公裡,2019年末戶籍人口15.13萬,常住人口17.7萬;區人民政府駐地新莊孜街道。
區以八公山(淮山、楚山、壽春山、北山、肥陵山、紫金山)為名,相傳漢時有八仙人圍棋會飲於此故名;據《中國地名辭源》:相傳西漢時淮安王劉安與八位友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號稱八公)煉丹於此,故名八公山;據《輿地勝記》載:紫金山即八公山,在州(壽州城)東北十裡,山有車轍馬跡,傳為淮南王會賓客之地。
區境在西周時屬於「州來國」,其都邑在八公山下;春秋末期州來改名為下蔡,屬之。西漢初期屬於淮南國,後屬九江郡至隋朝末年。唐朝屬淮南道,兩宋屬淮南路,元朝屬下蔡縣,明朝及清初屬於壽州(今壽縣),清雍正十一年(1733)劃歸鳳臺縣。民國時屬於鳳臺縣金石鄉。1949年1月鳳臺縣在淮河南設八公山區和蔡家崗區,5月兩區劃入淮南礦區改設為淮南區;同年11月設金石鄉改為八公山鎮。
1950年9月淮南設市,淮南區改為第三區,1951年11月再次更名蔡家崗區。1953年5月八公山鎮改設八公山區(科級)。1955年2月八公山區、蔡家崗改設為縣級建八公山區。1961年八公山區南部析置謝家集區,八公山區駐地遷至新莊孜。1966年9月八公山區改名為紅旗區,1980年10月恢復八公山區。2013年10月鳳臺縣李衝回族鄉、城關鎮淮河以南的蘆塘、西魏、淮豐、勝利、拐集、燈塔、山趙、夏灣、淮濱、黑龍潭等10個社區(鳳臺經濟開發區)劃入。2015年7月李衝回族鄉、鳳臺經濟開發區劃入鳳臺縣。
這裡西依八公山麓,東臨淮河;境內整體地勢平緩,東部是山丘、崗地,東部為灣地(淮河衝積平原),海拔241米的白鄂山是淮南市最高峰所在。這裡處於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熱充足。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尤為豐富,大理石、石灰石、龜紋石、紫金石等儲量可觀;有八公山豆腐等特產;其中紫金石是著名的觀賞石,質地細膩潤澤、色彩絢麗;有紫、黃、綠、黑、紅、青等六種色彩,有豬肝紫、紫花、紫帶、鱔黃、鴨蛋青、翠玉、墨玉、銀星、胭脂點、紅絲線、龜背玉帶、瓜子石等20餘種石品。
八公山區緊鄰文化歷史淵源深厚的八公山,境內淮南蟲化石而被譽為「藍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境內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有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八公山是由大小四十餘座山峰疊嶂而成,主峰海拔241.2米。這裡處處景致迷人,被譽為八公仙境、峻極之山;有洗雲泉、玉露泉、嵐香泉、八公仙閣、八公山公園、孫家花園、南塘天然遊泳場、石林、玉筍、石門潭、古生物化石群等景點;又開發了淮南王宮、白塔寺、忘情谷、升仙臺等景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