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日本九大陶瓷之美

2020-12-22 小丹的醬菜園

「陶瓷」二字,包含了陶土製作較粗獷的陶器,及以瓷土或高嶺土燒制,顏色細白而密度及硬度較高的瓷器。日本47 個都道府縣,各出產不同的陶瓷食器,且因為陶瓷都是取當地陶土或瓷土燒制,故大多以「產地名+燒」來命名,名稱如「伊萬裡燒」、「唐津燒」、「美濃燒」等,都是以這個方式來命名。

要認識日本陶瓷,得由三大名陶開始:佐賀縣的有田燒(亦即伊萬裡燒)、岐阜縣的美濃燒及愛知縣的瀨戶燒,再走到其他地方,認識更多值得欣賞的陶瓷器。

日本三大名陶

1.佐賀縣有田燒有田燒可謂世界知名,這裡也是日本最早發現瓷土的地方,16世紀就已經開始燒制。因為瓷器都是從有田地區製作後再從伊萬裡港運出,故又稱伊萬裡燒,是日本最有名的三大陶瓷產地之一。有田燒受中國景德鎮青花瓷器影響甚深,初期風格皆為白底藍花,瓷器胚體透白又輕巧,是深受日本人喜愛的餐具。

有田燒在有田極為重要,在當地的陶山神社,不但拜奉燒陶器神明,也有以「有田燒」製成鳥居等重要建設。

2.愛知縣瀨戶燒在愛知縣瀨戶出產的瀨戶燒,比有田燒其實歷史更悠久,有一千年歷史,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在其他地區還在生產不上釉藥的素燒陶器時,這裡的陶瓷師已懂得用釉藥燒制硬度高的瓷器。明治時期,技師在有田學來青花瓷技術後,也以燒制青花瓷為主。

3.岐阜縣美濃燒「美濃燒」產於與瀨戶相鄰的岐阜多治見及土岐等地,是現今日本出產陶瓷最多的地方。興盛原因,除了該地陶土豐富外,還因為當年瀨戶陶工因避戰亂而移居美濃,其後更發展成日本桃山時期文化代表。

「瀨戶黑」、「黃瀨戶」、「志野」及「織部」等15 種不同樣式,均是什具代表性的名陶。「瀨戶黑」用上鐵釉器皿,在出窯時急速冷卻,讓它變成黑色。「志野」是以美濃產的藻草黏土加上厚層的長石釉,長時間窯燒及長時間冷卻,做成表面看來有極多細孔的白色陶器,是日本最早燒制白色陶器的代表款式。

美濃燒在西元700 多年前已開始燒制。現在日本約六成的陶瓷食器都是美濃燒。

三大名陶以外,以下還有幾種值得認識的日本陶瓷器:

4.愛知縣常滑燒愛知縣常滑巿出產,日本六古窯中最大規模的一個,由於地理位置近海,容易運到日本各地,因此蓬勃。因當地有含鐵量極高的黏土,以約攝氏1,100度燒制,燒出色彩鮮豔的朱紅色,用來做朱泥日本茶壺,美觀之餘,也十分適合泡茶。

5.滋賀縣信樂燒信樂燒也是六古窯之一,善用不過濾及不同種類的陶土燒成看來粗糙樸素,卻甚具自然美的作品。最有代表的樣式,是帶紅色的素懷上有白色的長石顆粒,充滿紅色焦痕及白色斑點。當年天皇屋頂的瓦片,就是採用信樂燒。現在信樂燒出產不少食具、花器、儲水罐等,散發一股日式閒寂美。

6.岡山縣備前燒岡山縣的備前燒,與信樂燒同樣有質樸的感覺,因為備前燒完全不上釉藥,燒出來質感厚實。

備前燒的陶土從深層土壤中掘出,須存放一兩年才可使用,而且以攝氏1,300 度高溫,用窯爐火焰創出「窯變」花紋,每件作品皆不同,既考工藝,亦是是火焰賜予的自然美。

7.佐賀縣唐津燒來自佐賀縣唐津地區,是西日本陶瓷的代名詞。能夠成名,是因為16世紀朝鮮半島的陶工東來,促進了唐津燒快速發展。產品以朝鮮李氏王朝中期樸素洗鍊的風格為主,其中朝鮮唐津在黑色鐵釉外,再淋上一層白色草灰釉,做成黑白對比的樣式最為經典。

8.石川縣九穀燒九穀燒以色彩豐富豐而華麗見稱,以當地含鐵量高的花坂陶石為主料,在素懷上以黃、綠、青、紫、紅做彩繪,燒出來的瓷器帶少許青色,卻讓彩繪更突出。

9.大分縣小鹿田燒產自大分縣日田巿的小鹿田燒,雖然沒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其以河水推動石臼磨碎山中黏土以製成陶土的做法,則三百年不變。小鹿田燒在1930年代日本民藝運動提倡者柳宗悅的推介下成名,代表樣式有以跳刀、打刷毛目、櫛描等技法裝飾做成的日用陶器,傳統中帶現代感。

相關焦點

  • 《器物滋養》:13日本陶瓷藝術家教你「用之美」和文化遺產
    一本關於日本陶瓷藝術家的民間藝術書籍和一本生活美學書籍「從前慢」。使用之美,使用之美與許多從文學到文學的理論書籍相比,現場搜索和面對面採訪總是會有更生動真實的感受。這就是「用之美」,民間藝術之父柳宗悅經常談論的「用之美」,即「因使用而誕生的美學」。在金先生的陶瓷藝術之家師城吃飯後,項先生觀察到半球形的陶罐比家裡的洗手盆大,他可以用作烹飪鍋和盤子容器,在煮好之後,他被直接放在桌子上,壺不深,圍坐在桌旁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壺裡的東西。「食物用嘴嘗,用眼睛吃,肚子眼睛都溫飽。
  • 日本陶瓷的代表——京燒清水燒
    自唐朝時日本就不斷地從中國學習製作陶瓷工藝,千多年來日本陶瓷產業發展迅速,品種眾多,包括美濃燒、九穀燒、志野焼等,目前由國家經濟產業部認定的傳統工藝品的陶瓷產地一共有31個。其陶瓷製品形式繁雜,各有各獨特的歷史,也有各相交融的部分。
  • 走進日本陶瓷招財貓之都
    【環球時報日本特約記者 黃文煒】愛知縣常滑市是日本陶藝之都,製作陶瓷的歷史已有千年。2017年4月18日,常滑陶器的生產用具、產品、常滑陶器的製作技術以及招財貓街道被指定為「日本無形遺產」,這提高了常滑陶瓷招財貓的知名度。
  • 了解日本 更能認識中國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一個「近而遠的國家」,一衣帶水,一葦可航,交往千年,彼此間卻並不熟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的恩師季羨林先生曾說:「只有深刻了解對方,才能深刻認識自己。」這句至理名言同樣適用於當前中國人的日本觀。了解日本,實際上也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下面僅以四種文化現象為例:一是漢字。
  • 日本十大陶瓷之首,皇家御用瓷器長這樣~
    中國古有「瓷國」之稱,「瓷」曾為我們這個善於創造的民族所獨有。而今源於中國的瓷器,卻在日本驚豔了世界。日本是一個以生產陶器為主打產品的國度,其瓷器製作的歷史僅有400多年的時間,大大晚於中國。但是,其陶瓷行業的日用細瓷的產品設計與技術工藝卻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目前日本的日用細瓷產品佔據了美國近一半的高檔陶瓷市場,在歐洲在世界各地甚至在中國也識別度很高,擁有鍾愛和追捧的粉絲,令人刮目相看。日本瓷器在質量,白度,產品規整度,控制釉面鉛,鎘溶出率等各項技術指標均領先於國際水平。
  • 日本匠人精神的活教材:從日式餐具發展史看日本人追求的幽玄之美
    日本有沒有美食?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若問日本的餐具美不美,恐怕絕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確實,日本的餐具色澤古雅、造型簡約、圖案拙樸,多為木頭、陶瓷、漆器等天然材質,有一種細膩典雅的天然意境,呈現出一種專屬於日本人的審美趣味。為什麼日本的餐具能形成如此獨特的美學意味呢?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日本的陶瓷發展也受到了我們中國的間接影響,其中一位叫安藤雅信的日本陶藝大師,他通過陶瓷藝術來不斷追尋生活的美,用最質樸的器物與材質,賦予陶瓷不同的質感與非凡的東方之美。 《美的覺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就是日本陶藝大師安藤雅信的新書,飽含了他60年的制物人生,書寫了他對美的形式的叩問與思考,也講述了他的興趣愛好廣泛,喜歡不斷嘗試新的事物,並從生活中發現美,尋找美。
  • 吉大研究生會舉辦「陶藝之美」陶瓷藝術踐習堂
    5月16日,由吉林大學研究生會和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主辦,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者與保護者協會協辦的微研工作坊之「陶藝之美」陶瓷藝術踐習堂在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營。此次活動共有12名研究生同學參加,吉林大學考古實驗中心古陶藝實驗室教師陳爽為此次活動的指導老師。
  • 北宋瓷器:中國陶瓷的巔峰之作
    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形筆洗 宋瓷之美,美在溫厚、含蓄,強調內心的感受。宋瓷那種樸實無華而蘊含獨特的氣韻深深地吸引著世人。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國和美國居多,其中不乏相當數量的精品。日本對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國的僧人對於建陽窯天目釉茶碗的迷戀。今天日本博物館裡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數量,在中國之外可能是最多的,並且涵蓋了眾多窯口。日本博物館尤其熱衷於建陽窯、吉州窯、龍泉窯、耀州窯、定窯和磁州窯器的收藏。
  • 日本盛產陶瓷的小城,是貓奴的必逛之地,被稱為「招財貓的故鄉」
    素有「招財貓的故鄉」之稱的日本常滑,是日本古代六大名窯之一,以陶瓷器產地、海苔養殖地著稱,常滑雖然只是日本愛知縣知多半島西海岸的一座小城,但卻有著悠久濃厚的歷史文化,因此,專門修建了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以此方便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前來遊玩觀賞,街道兩旁的小屋充滿陶瓷文藝氛圍,有售賣陶瓷成品的,也有教授陶瓷手藝的,整座小城寧靜而充滿色彩。
  • 龍泉這兩位大師作品入駐日本大坂市立陶瓷博物館
    近日,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毛正聰捐贈的龍泉青瓷作品玉壺春瓶、珍珠梅瓶,以及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毛偉傑捐贈的龍泉青瓷作品魚子紋雙耳爐。  館長出川哲朗代表東洋陶瓷美術館接收了瓷器。他表示,毛正聰及其子毛偉傑的青瓷作品成熟度非常高,可以稱之為當代龍泉工藝的代表。
  • 一個日本人,參與中國早期的古窯址考古發掘,還寫了《中國陶瓷》
    以上三本都是陶瓷愛好者,陶瓷學者的必讀之書,他們都是很科學地結合考古,非常系統的闡述了中國歷代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而小山富士夫的這本《中國陶瓷》卻是1970年出版的。它不僅結合了當時的考古,還非常體統針對各個窯口做了表格,每個表格都是按窯口、產地、時代、產品、以及著錄等紀錄。
  • 扒一扒,日本到底有哪些有名的陶瓷餐具好物
    提起餐具,當然要說說日本。每次看日本美食節目,大家都對著美食流口水,只有我盯著陶瓷碗碟目不轉睛。日本陶瓷產地多,手作匠人的作品不勝枚舉,那麼就讓我們跟著節奏來扒一扒,日本到底有哪些有名的陶瓷餐具好物。自江戶時代開始,美濃燒陶瓷就被作為日常餐具廣泛使用,其瓷器設計多為日本傳統紋樣,富含手作匠人對生活的態度,即使作為擺設添置家中,也會覺得藝術感十足。美濃燒手繪茶花碗有朋友覺得,吃個飯而已,餐具何必那麼挑剔。生活從來都是因為注重每個細節才得到更好的享受啊。
  • 發現新「齊跡」|淄博陶瓷琉之美 進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12月18日,「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來到淄博市陶瓷琉璃國藝館,感受陶瓷器、琉璃下的匠心之美。淄博陶琉國藝館將陶琉之花有了一個集中綻放的舞臺,讓陶琉之美大放異彩。再美的物品若只能遠觀或許會略顯清高少了些親和。淄博的陶瓷、琉璃藝術品不僅僅局限於陳列館裡,也應用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齊品·淄博」的上線,使陶瓷、琉璃、玻璃、絲綢紡織、食品這些淄博本土品牌多了一條創新銷售渠道。
  • 姚美達和她的津美陶瓷
    姚美達和她的津美陶瓷 說到陶瓷,姚美達是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可是誰能想到,十幾年前初次投資陶瓷行業時,姚美達還對陶瓷的生產和銷售一無所知。那麼姚美達怎麼會到大陸投資陶瓷行業呢?故事還要從她在臺灣的家庭說起。  姚美達出生在臺北,家境殷實,從小就過著富足而平靜的生活,如果沒有1987年那一次的大陸之行,姚美達的生活還會按照這樣的軌跡走下去。
  • 【雅昌專稿】從中國到日本 「金繕」中的匠人精神與陶瓷美學
    安貞二年(1228)歸國,幾經輾轉,最終在瀨戶村建窯燒陶,這也是日本六大古窯之首「瀨戶燒」的起始。加藤四郎也被後代尊為日本的「陶祖」。到了室町時期,經過幾代陶工的不懈努力,瀨戶終於成功燒制出了如今被日本定為國寶級文物的「瀨戶天目」。
  • 日本人研究中國古陶瓷:多元背景 百花齊放
    日本出版的中國陶瓷史套書《景德鎮陶錄》。該書是中國嘉慶年間的一本關於陶瓷尤其是景德鎮陶瓷的專著。日本在光緒年間就已翻刻,可見日本對中國陶瓷的喜好或好奇很早就有。特別是江戶時期日本從中國大量進口的「漢籍」,其中不乏有關中國文物的敘述。他們很積極地吸收圖書中所涉及古物的信息。《陶器講座》,1930年代。
  • 德化柴燒陶瓷:土與火的對話 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柴燒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在日前於德化舉行的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上,國內外陶瓷藝術家代表以及相關行業代表等100多人參加活動,展示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柴燒陶瓷作品。無論是茶具、香具還是人物,每一件作品顏色、肌理都不盡相同、充滿個性,讓觀者充滿探索欲望,希望了解蘊含作品之中的浴火重生的故事。
  • 日本的陶瓷燒制史比中國早?坐等被打臉吧!
    關於中國和日本的陶瓷,近年來一直有個爭議,就是中國和日本的陶瓷歷史誰更早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估計許多網友都會認為毫無懸念,必須是中國啊。畢竟日本曾經仰望過我大天朝的陶瓷藝術,而中國也稱得上是日本的陶瓷師父。
  • 發現新「齊跡」| 淄博陶瓷琉之美 進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 12月18日,「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來到淄博市陶瓷琉璃國藝館,感受陶瓷器、琉璃下的匠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