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二字,包含了陶土製作較粗獷的陶器,及以瓷土或高嶺土燒制,顏色細白而密度及硬度較高的瓷器。日本47 個都道府縣,各出產不同的陶瓷食器,且因為陶瓷都是取當地陶土或瓷土燒制,故大多以「產地名+燒」來命名,名稱如「伊萬裡燒」、「唐津燒」、「美濃燒」等,都是以這個方式來命名。
要認識日本陶瓷,得由三大名陶開始:佐賀縣的有田燒(亦即伊萬裡燒)、岐阜縣的美濃燒及愛知縣的瀨戶燒,再走到其他地方,認識更多值得欣賞的陶瓷器。
日本三大名陶
1.佐賀縣有田燒有田燒可謂世界知名,這裡也是日本最早發現瓷土的地方,16世紀就已經開始燒制。因為瓷器都是從有田地區製作後再從伊萬裡港運出,故又稱伊萬裡燒,是日本最有名的三大陶瓷產地之一。有田燒受中國景德鎮青花瓷器影響甚深,初期風格皆為白底藍花,瓷器胚體透白又輕巧,是深受日本人喜愛的餐具。
有田燒在有田極為重要,在當地的陶山神社,不但拜奉燒陶器神明,也有以「有田燒」製成鳥居等重要建設。
2.愛知縣瀨戶燒在愛知縣瀨戶出產的瀨戶燒,比有田燒其實歷史更悠久,有一千年歷史,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在其他地區還在生產不上釉藥的素燒陶器時,這裡的陶瓷師已懂得用釉藥燒制硬度高的瓷器。明治時期,技師在有田學來青花瓷技術後,也以燒制青花瓷為主。
3.岐阜縣美濃燒「美濃燒」產於與瀨戶相鄰的岐阜多治見及土岐等地,是現今日本出產陶瓷最多的地方。興盛原因,除了該地陶土豐富外,還因為當年瀨戶陶工因避戰亂而移居美濃,其後更發展成日本桃山時期文化代表。
「瀨戶黑」、「黃瀨戶」、「志野」及「織部」等15 種不同樣式,均是什具代表性的名陶。「瀨戶黑」用上鐵釉器皿,在出窯時急速冷卻,讓它變成黑色。「志野」是以美濃產的藻草黏土加上厚層的長石釉,長時間窯燒及長時間冷卻,做成表面看來有極多細孔的白色陶器,是日本最早燒制白色陶器的代表款式。
美濃燒在西元700 多年前已開始燒制。現在日本約六成的陶瓷食器都是美濃燒。
三大名陶以外,以下還有幾種值得認識的日本陶瓷器:
4.愛知縣常滑燒愛知縣常滑巿出產,日本六古窯中最大規模的一個,由於地理位置近海,容易運到日本各地,因此蓬勃。因當地有含鐵量極高的黏土,以約攝氏1,100度燒制,燒出色彩鮮豔的朱紅色,用來做朱泥日本茶壺,美觀之餘,也十分適合泡茶。
5.滋賀縣信樂燒信樂燒也是六古窯之一,善用不過濾及不同種類的陶土燒成看來粗糙樸素,卻甚具自然美的作品。最有代表的樣式,是帶紅色的素懷上有白色的長石顆粒,充滿紅色焦痕及白色斑點。當年天皇屋頂的瓦片,就是採用信樂燒。現在信樂燒出產不少食具、花器、儲水罐等,散發一股日式閒寂美。
6.岡山縣備前燒岡山縣的備前燒,與信樂燒同樣有質樸的感覺,因為備前燒完全不上釉藥,燒出來質感厚實。
備前燒的陶土從深層土壤中掘出,須存放一兩年才可使用,而且以攝氏1,300 度高溫,用窯爐火焰創出「窯變」花紋,每件作品皆不同,既考工藝,亦是是火焰賜予的自然美。
7.佐賀縣唐津燒來自佐賀縣唐津地區,是西日本陶瓷的代名詞。能夠成名,是因為16世紀朝鮮半島的陶工東來,促進了唐津燒快速發展。產品以朝鮮李氏王朝中期樸素洗鍊的風格為主,其中朝鮮唐津在黑色鐵釉外,再淋上一層白色草灰釉,做成黑白對比的樣式最為經典。
8.石川縣九穀燒九穀燒以色彩豐富豐而華麗見稱,以當地含鐵量高的花坂陶石為主料,在素懷上以黃、綠、青、紫、紅做彩繪,燒出來的瓷器帶少許青色,卻讓彩繪更突出。
9.大分縣小鹿田燒產自大分縣日田巿的小鹿田燒,雖然沒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其以河水推動石臼磨碎山中黏土以製成陶土的做法,則三百年不變。小鹿田燒在1930年代日本民藝運動提倡者柳宗悅的推介下成名,代表樣式有以跳刀、打刷毛目、櫛描等技法裝飾做成的日用陶器,傳統中帶現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