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幼小的生命齒輪雖停止轉動,卻用強大力量助力其他生命齒輪繼續運轉,這個故事溫暖了冰雪天的杭城。
1月23日傍晚,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監護病房的門口,一對來自金華浦江的年輕夫婦慟哭不已,在所有救治手段用盡後,僅1歲的女兒樂樂因為意外事故被下了腦死亡通知書。就在常人難以想像的悲痛中,這對夫妻在寶寶的遺體邊做出了一個決定:捐獻寶寶的肝臟、雙側腎臟及一對角膜。這個決定將為5個近乎絕望的家庭帶來生的希望。
父母含淚同意捐獻寶寶的器官
希望其他家庭不再經歷失親之痛
從參與搶救到下達腦死亡通知,浙大兒院普外科副主任高志剛經歷了整個過程。作為醫務工作者,高志剛明白,在至親離世時除了給予安慰,任何話對逝者家屬來說都是多餘的,更別說提出希望器官捐贈的請求。可一想到正在焦急等待肝移植的患兒和家庭,高志剛覺得再艱難的話都要說出口。
「看到樂樂父母失去心愛的寶寶,我心裡特別難過。作為一線兒科醫生,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天下所有孩子都沒有病痛。但如果真的不幸有悲劇發生,孩子的生命無法挽回,我還是希望家長能做器官捐贈,為更多不幸的家庭帶去生的希望。」高志剛說。
無疑,寶貝女兒的離世對這對夫妻來說已是致命打擊,可他們還有更重要事情需要抉擇:一邊一個病情危重的患兒正在等待肝源救命,另一邊,雙方老人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對器官捐贈又持反對態度。1月23日夜裡10點,在說服了雙方老人後,他們在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辦公室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含淚在器官捐獻同意書上籤下字。他們希望寶寶能以另外一種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希望其他家庭不再經歷失去親人的悲痛。
她用身體救助了5名患者
9個月大女嬰接受肝移植
在浙大兒院監護病室裡,全體醫護人員面對樂樂的遺體低頭默哀並深深鞠躬。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樂樂的器官在醫院進行了獲取。樂樂的肝臟捐獻給一個患膽道閉鎖的嬰兒,一對腎臟分別捐獻給一名成人尿毒症患者和一名患有尿毒症的5歲孩子,一對角膜則為兩名患者帶去了光明。
在這個寒冬裡,樂樂用她幼小的身體救助了5名患者,為5個家庭帶來了溫暖和光明。
接受肝移植手術的患兒是9個月大的女嬰玲玲(化名)。因患膽道閉鎖,玲玲出生後在浙大兒院先後接受了兩次手術,可由於術後肝硬化進展明顯,孩子很快就出現了肝功能失代償,生命危在旦夕,肝移植是玲玲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能等到合適的肝源比登天還難,正當玲玲媽媽幾近絕望之際,她接到了高志剛的電話:配型成功,玲玲能夠接受肝移植了!當得知是一對剛失去孩子的父母把小小的肝臟捐獻出來時,玲玲的媽媽不斷地表達感謝,她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大愛之心,我女兒就沒有生存希望了。感謝他們的愛心,今後我們全家人都會努力做好人做好事,把愛心傳遞出去。」
多臺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她讓其他生命延續綻放
1月24日下午3點,樂樂捐獻的肝臟被運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和浙大兒院兒童肝移植聯合中心嚴盛主任團隊和高志剛主任團隊協同開展了肝移植手術。1月25日凌晨1點多,玲玲肝移植手術順利完成。樂樂提供的480克小肝臟在玲玲的身體裡產生了功能,而在另外的手術室裡,兩臺腎移植手術也順利完成。
1月27日,躺在浙大一院ICU的玲玲醒了過來,轉動著眼睛四處尋找著什麼。「玲玲,你是在找媽媽嗎?」浙大兒院外科監護室葉璟副主任醫師笑著對孩子說。玲玲的一舉一動都讓醫務人員非常興奮,孩子恢復了意識,生命體徵平穩,拔掉呼吸機,黃疸指數明顯下降,就算是哭聲也特別讓人激動。「哭聲這麼大,證明她身體恢復得快,體力也不錯。」浙大一院張微主任說。
在所有參與器官移植的醫務工作者心裡,樂樂沒有離開,她小小的內臟在其他身體裡繼續成長,她讓其他生命延續綻放。
●延伸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要求醫學研究者不斷提高對人體疾病的認識和研究,為人民的健康事業造福。器官、遺體捐贈這一意願,對社會來說能對醫療事業有極大貢獻;對個人來說,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如果您自願在身後捐獻角膜、器官和遺體,可登錄浙江省紅十字會網站下載報名登記表,仔細閱讀填表須知,徵得家人的同意和配合,填寫完整後分別郵寄或送至相應地點。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一式三份,由志願捐獻者填寫完整後,送交(或郵寄)至縣級以上紅十字會。志願捐獻者應慎重考慮並徵得家屬的同意。無家屬的情況下填寫委託人一名,並由委託人親筆籤名。《志願登記表》家屬姓名這一欄無須家屬親自籤字。《志願登記表》一式三份分別由省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登記機構和志願捐獻者本人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