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國際環境好轉還是惡化

2021-01-11 環球網

——環球時報年會第二議題嘉賓討論精彩內容摘編

姜鋒: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王海運: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

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高洪: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

崔洪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蕭功秦: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江永: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前副院長 馮玉軍: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野野村海太郎:日本駐華大使館政治部參贊

超越好與壞的二元對立思維

姜鋒:如果說2018年外交環境看大局的話,那麼2019年則需要重視細節。我認為2019年中國外交環境整體上挑戰很多,但機會也不少。2018年裡很多不確定的局面將在2019年變得清晰。美國想幹什麼、川普團隊想做什麼,甚至川普團隊誰負責對華關係,以前都不是特別清晰,而現在都有了比較清晰的結果。

在未來一年當中,外交很多工作都將集中在細節上,因為傳統外交專業化的界限已經模糊了,原來的一些可能是垂直的,現在則是平衡的了,涉及到貿易、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此外,今後外交工作的細節不僅僅體現在專業的外交隊伍,還體現在所謂的外部輿論環境,以及和老百姓的緊密聯繫。如果說傳統外交是精英的工作,那麼今後我們的外交工作應該要重視社會輿論的反應、老百姓的意見。

楊光斌:我個人覺得談細節、做預測都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談結構、談理論。世界政治結構發生了根本逆轉。某種意義上,西方說我們的問題是由於中國發展太好引起的。這句話是成立的,為什麼呢?1840年,東西方國家工業製造品各佔40%,到186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佔10%,西方國家佔60%。但是,隨著世界形勢發生的變化,非西方國家工業生產總值佔到40%,我想這個比值會進一步擴大,因此這個問題會導致西方「脫實向虛」,這個結構對我們有利。

劉江永:我認為2018年中國外交環境總體上是向好的,但是局部出現了尖銳的對立,甚至是摩擦。總體向好是相對於2017年和世界的其他地區,比如說歐洲。今年在朝鮮半島出現了70年以來非常重大的變化,中國與朝韓關係同時改善深化,中日關係也重返了正常發展軌道。

中國與印度、東協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今年,習主席與印度領導人有四次會晤,特別是武漢的會晤以來,中印關係走上了對話合作,結束了2017年洞朗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11月,李總理訪問了東協、出席了10+3領導人峰會,不僅促進了「一帶一路」倡議下與東協的合作,而且還加強了與菲律賓、新加坡等國的關係。

過去,我們認為中美關係是重中之重,中美關係搞不好,其他國家關係也很難搞好。但今年美國不僅向中國施壓,而且也向歐洲、俄羅斯施壓,所以並沒有因中美關係的不好而導致我們同其他國家關係惡化。因此,2018年的國際環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野野村海太郎:中國的外交環境是惡化還是改善,我覺得一言難盡。從中日兩國來看,至少在氛圍上有大大的改善,兩國政府首腦的互訪,可以說圓滿成功了。那麼,究竟是中國的環境在改變,還是中國本身在改變呢?我覺得兩者是同時進行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以及經濟增長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認同的,日本等其他國家從中國發展中都得到了益處。所以,藉此機會我想對中國人民、中國政府表示敬意,推動了這樣很大的項目,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也有很多困難,我相信中國政府可以克服這些問題。

崔洪建:對於明年中國外交環境問題,我認為應該超越好與壞這樣的二元對立思維,而且好與壞是帶著價值判斷與情感分析的。我認為今後應該處理好內與外、大與小、軟與硬的關係。這幾年,我們推出了很多大的構想,接下來我們需要細化,應該將這些大的構想努力轉化為一些務實的東西。大與小體現在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把大事化小,避免經濟競爭問題上升為政治安全問題,怎麼在大與小之間找平衡,也是對我們的考驗。

現在,除了美國向我們挑起貿易摩擦外,還有一些發達經濟體對我們採取軟磨。我們怎麼在軟與硬方面有所平衡,有所選擇,根據具體的時間、具體的領域,能夠朝著更有利的方向引導。這是接下來決定外交環境與國際環境,是否朝著既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發展的方向的關鍵因素。

中國外交應該如何推進

蕭功秦:2018年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關係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中日關係、中印關係、朝鮮問題上取得的成果可以說出乎預料。但是,我覺得中國與美國的關係,現在已經進入了40年來,甚至可以說是半個世紀來最嚴峻的時期。美國政府第一次公開宣布中國是美國的「第一挑戰者」,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而且,美國國會兩黨之間,儘管他們有非常大的分歧,但是在中國問題上前所未有的態度一致,這種情況已經出現。

不久前,我在哈佛做訪問的時候,一個美國學者對我說,今後一段時間,美國國會可能會不斷地提出一些對中國的不利法案。另外,一些美國對華友好人士,現在不願意到中國來,原因是他們害怕在美國被看作是中國的「代理人」。這個情況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與美國之間,原來半個世紀一直存在的壓艙石已經逐漸淡出,在有壓艙石的情況下,大問題會變成小問題,都可以通過。但是,沒有壓艙石的情況下,小問題會變成大問題。這種小問題會變成大問題,然後產生衝突,甚至出現戰爭。

事實上,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脆弱的,並且受文化支配,不同文化條件下的理性互動,往往會產生誤判與誤解,而誤判與誤解會產生衝突與戰爭,這種可能是存在的。因此,我個人看法是,在中國現有的條件下,我們的綜合國力還比不上美國,所以應該採取以柔克剛的方式來處理中美之間的問題,通過理性互動來不斷發展中美關係。

馮玉軍:現在,有些人講美國人四處點火,我們要形成「反美統一戰線」,但我覺得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好與壞是相互轉化,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中美關係上,我們確實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但是如果雙方都可以展現出政治智慧,在90天甚至未來的談判裡面,就貿易問題、戰略安排問題,達成某種共識的話,我覺得中美關係肯定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美國幾個重要報告把我們列為「頭號競爭對手」,這是否就代表我們要跟美國對著幹呢?我不認為是這樣的,我們要採取更理智的方法,來避免發生全面衝突。

王海運:在中俄關係上,我認為必須給予高度關注。俄羅斯不但是我們的最大鄰國,而且其大國底蘊非常深厚,經常會產生重大的戰略影響。中俄關係在我們的戰略全局中比例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中俄關係不穩定,40年來沿海開放如何做?當我們面臨巨大的霸權壓力時,中俄關係如果不穩定,甚至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劍拔弩張,我們就不能放心大膽地實施沿海開放。中俄兩國領導人都強調中俄關係是全球戰略穩定的壓艙石,對兩國發展與安全來講,都是重大的影響因素。因此,搞好中俄關係,對我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外交環境,是非常必要的。更何況兩國在國際秩序問題上有廣泛共識。

高洪: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日本是除了我國之外,唯一官方要求使用漢字的國家。這儘管屬於文化層面,但也可以說是兩國關係一種穩定器。

2019年的中日關係,我認為會延續當前的改善勢頭。儘管日本會受到美國的約束,做一些讓我們不太開心的事情,但是兩國關係會向前走。明年6月,日本將在大阪舉辦G20峰會,作為東道國自然希望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支持。而且習主席此前明確表示,我們會支持日本舉辦G20峰會。不過,兩國關係發展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如果日本懾於美國的政治壓力在對華高科技領域合作上打退堂鼓,必將使兩國關係倒退。因此,中日關係的改善,我們需在全局高度謀劃與塑造,我們要積極作為,中日關係深化與發展是大事也是好事。

明年會發生「黑天鵝」事件嗎

劉江永:說到「黑天鵝」,我想到我們忘記了一個視角,2019年將是世界各大國國內安全年。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忘記了在傳統的國際格局之外,已經出現了非傳統的國際格局,也就是非政府非國家行為體和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間發生的衝突,包括國際恐怖主義等。美國國內反恐形勢,包括在歐洲出現的難民潮,當然恐怖襲擊跟難民潮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我們發現冷戰後歷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起的局部戰爭,導致極端勢力之間的對抗,已經形成了非傳統的國際格局,而且沒有終點,包括「伊斯蘭國」出現,現在還可能反彈,這是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世界各國攜起手來,實現可持續的安全。這一點很重要。

楊光斌:我們常常談大國關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但我覺得國際關係研究需要轉型升級。從世界經濟結構角度而言,「黑天鵝」已經出現,它就是中國崛起。過去40年認為和平是必然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其實戰爭、和平、鬥爭是世界政治應有的本意。因為過去40年,讓很多人變得很膽小,一有衝突,膽小如鼠,這是不符合世界政治的趨勢。

馮玉軍:明年「黑天鵝」事件不一定出現在國際之間,更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內部。今年普京以76%得票,實現了連任。但是,普京推動的延遲退休改革、提高國內增值稅等政策導致其支持率跌到了36%。如果預測明年的「黑天鵝」事件的話,我認為俄羅斯值得關注。如果俄羅斯國內大規模「反普京」示威出現,俄羅斯是否會通過俄烏紛爭來緩解國內的政治問題,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我國國際環境嚴重「惡化」了嗎?
    我國國際環境嚴重「惡化」了嗎?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全球金融經濟危機之後,世界局勢一直處於錯綜複雜的變化之中,國際關係經歷著深刻的變革與調整。近年來,美國高調推行所謂亞太地區「戰略再平衡」,加大對亞太的外交和軍事投入,竭力製造和宣傳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不擇手段地挑撥亞洲國家同我國關係,策動一系列麻煩事件,以期攪亂中國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美西方輿論別有用心地散布中國具有「控制亞太」的擴張企圖,對外更加「強硬」和「粗暴」,對周圍國家構成「威脅」,為美國調整亞太戰略製造藉口,並極力渲染中國外交處於「孤立」等。
  • 戒菸後咳出了黑痰,是暗示肺在好轉還是惡化?或不是壞事
    但有的人在戒菸一段時間後卻出現了咳出黑痰的現象,這到底意味著肺部是好轉還是惡化了呢?首先大家需要清楚,痰主要是來自於呼吸道的黏性分泌物,不管是有疾病的人或者是沒疾病的人,都會產生痰。如果是肺部出現疾病,這個時候咳出的痰就是病理性的。但是在戒菸之後,如果有吐出黑痰的現象其實是好事。
  • 澳大利亞留學環境惡化引擔憂,中國留學生吐露不願留澳主要原因
    澳大利亞內政部近日統計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以來,澳國際學生籤證月申請量連續3個月低於5000,其中5月份比去年同期下降88%。澳教育行業普遍對該國留學環境的惡化感到擔憂。《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多名在澳中國留學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澳經濟狀況和該國政治環境是他們不願留在澳大利亞,或轉向他國繼續學業的主要原因。
  • 川普稱美國疫情或在「好轉前惡化」;①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
    川普稱美國疫情或在「好轉前惡化」;①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21日警告說,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在「好轉前惡化」。川普在白宮重新舉行的首次新冠肺炎疫情新聞簡報會上說,美國某些地區防疫工作做得很好,其他地方就不那麼好了。不幸的是局勢在好轉之前很可能會先惡化。在美國南部許多地區,患者人數增加讓人擔憂;②川普敦促美國人戴口罩以遏制病毒傳播。
  • 澳大利亞留學環境惡化,中國留學生下降20%,中國學生講出3大原因
    澳大利亞留學環境惡化澳大利亞政府出具的一項數據顯示,從4月份以來,向澳大利亞申請留學籤證的人數已經連續三個月低於5000人,5月份更是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88%。有數據顯示,申請澳大利亞留學籤證的中國學生數量比前一年度下降了20%。據澳大利亞媒體在報導中分析道,下降的趨勢仍會在2020年下半年延續。
  • 餘永定:外部環境持續惡化,中國如何調整才能保持經濟高速增長?
    即便面對持續惡化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仍然可以在相當時間內維持較高經濟增長速度,最終逼近和趕上美國,實現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百年夢想。餘永定:非常高興今晚和大家分享對「雙循環」與中國發展戰略調整的看法。首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
  • 面對留學環境惡化的澳洲,你怎麼看待其最新留學生試點計劃?
    景牛在線小編不去過多評說,就看近年澳教育部長提恩此前宣布改革方案,強調高等教育優先服務和滿足國內學生,而忽視對國際學生的支持澳政府及國內保守勢力對澳高校嚴重依賴國際學生更一直心存芥蒂,在大學設立「反外國幹涉工作組」,對大學開展國際合作處處設限。若你時常關注澳洲留學環境,可能還聽說有不少中國同學因為政治原因在澳大利亞校園被人身攻擊,甚至被「人肉」。如此惡化的留學環境,真的適合我們去嗎?
  • 比爾蓋茨贊同中國措施,稱美國應該向中國學習,疫情才會有所好轉
    編輯:王韜審核:馮龍中國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爭中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但是美國的情況卻一直在惡化。同樣都是兩個大國,在疫情面前兩國的差異為何如此明顯?在疫情爆發時,中國及時採取了正確的措施,中國政府及民眾都十分重視這次疫情。反而疫情情況比中國還要嚴重的美國,對這次疫情不夠重視,政府也沒有給出相應的措施。可以說這次美國的疫情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和美國的領導人員脫不了關係。在疫情面前,時間就是一切,可是美國的領導人員不僅沒有抓緊時間控制疫情,反而用這寶貴的時間搞種族歧視。
  • 商務部回應中國投資環境惡化:報導多數以偏概全
    修訂過程中,商務部廣泛聽取了各方意見和建議,特別注重新形勢下企業、社會和政府對數據的實際需求,將國際服務貿易統計監測工作與國際標準對接,按照全面提升統計監測的準確性、細分性、時效性和權威性的原則,建立健全兼顧國際規範和中國發展實際的統計監測體系。修訂後的《制度》涵蓋了世貿組織對服務貿易定義的4種模式,體現出四個重要特點:一是統一部署,落實創新發展試點工作。
  • 中國貿易條件持續惡化
    中國的貿易條件在惡化。貿易條件衡量的是一國的出口產品換取外國生產的商品的能力,貿易條件的惡化就意味著,出口同樣數量的商品能夠換回的外國商品越來越少。  中國自加入WTO以後,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從短期來看,中國的貿易條件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係。二季度GDP同比增長9.5%,比一季度下降了0.2個百分點,預計未來兩個季度還會下降。
  • 感冒從清鼻涕變為黃鼻涕,這是好轉還是加重?得視情況而言
    感冒從清鼻涕變為黃鼻涕,這是好轉還是加重?因為感冒快好的時候,清鼻涕會逐漸變黃,此時患者的精神狀態好轉。另一種就是風寒發熱嚴重,感冒病情惡化。患者的精神和睡眠狀態越來越差,黃鼻涕量增多,主要是受到風寒發熱的影響。
  • 中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與應對方法
    我們先來分析中國進口商品價格為何會持續上漲的問題。  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之所以會出現持續上漲的趨勢,關鍵不在於供求關係,而是在於中國進口商品的市場結構。無論是作為投入品的石油、鐵礦石,還是作為來料加工的中間品,它們的市場結構都具有賣方壟斷的屬性。
  • 經濟觀察:理智看待中國貿易條件惡化
    經貿專家對於中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解釋是,就出口方面而言,是企業過度競爭、低價競銷造成的。  而該報導同時說,宋國青教授明確反對這一觀點,他認為從根本上說,貿易條件惡化是貨幣匯率扭曲導致的,只是反映到價格上而已。  宋國青在分析中國的貿易條件時,根據中國和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的對比,以1997年為界限,劃分了兩個階段。
  • 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環境新聞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批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標誌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全面實施。
  • 馮國豪:臺生西進大爆發因臺灣教育環境惡化
    馮國豪:臺生西進大爆發因臺灣教育環境惡化 2018年05月31日 13:4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他認為,今年是臺生「西進」大爆發的開啟,明年會有更多人,主要原因出在臺灣教育環境惡化,大陸提供了競爭與發展契機,促使「西進」人數愈多、年齡層下降。  馮國豪是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主要學術專長包括文化創意產業與行銷、兩岸經濟等,先後任教於世新大學、臺北教育大學、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等。
  • 11月30日,首批國際留學生抵達澳大利亞,包括中國生源
    據法新社報導,在新冠疫情依舊持續之際,澳大利亞迎來了第一批返校國際留學生。11月30日,澳大利北部城市達爾文接收了63名國際留學生,其中也包括了來自中國的生源。
  • 《中國大氣環境資源報告2019》 在南京發布
    《中國大氣環境資源報告2019》 在南京發布 2020-12-23 2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抗環境惡化 阿里雲發布ET環境大腦
    6月10日,在雲棲大會·上海峰會上,針對全球環境惡化的問題,阿里雲宣布推出應對全球環境惡化的技術方案——ET環境大腦。    據了解,目前客戶使用ET環境大腦已在江蘇實現了對水、氣、土、汙染源的智能感知。在沿海多個省份的固廢全程監管模擬推演中,政府使用ET環境大腦共預警131次,其中有效預警122次,有效率達93%,管理企業達2.5萬家。
  • 美國大使館的霧霾數據分析:霧霾真的惡化了?
    在中國尊上俯瞰北京霧霾來襲過程那天看到同學發的環保部的數據,於是想去驗證下環保部數據的真偽,於是發現居然美大使館提供了中國各大城市的PM 2.5數據,還是excel版本,作為一個曾經熱血的新能源研究員來說
  • 2020年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經過長期治理雖在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仍呈惡化趨勢。有關研究人員認為,土地沙漠化、水資源緊缺、植被覆蓋度不高和人地矛盾是影響我國西北地區生態好轉的四大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