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陪孩子去少年宮。
在少年宮門口,看到這樣的一幕: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正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太難了,我學不會。」
原來,他們老師上周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大家背九九乘法表,他沒背下來,不肯進教室。
媽媽在一邊安慰他:「沒關係,多背幾遍,就能背下來。」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肯去……
媽媽依然耐著性子,鼓勵孩子:「這個很簡單的,你看別人都做到了,你努力一點,一定也可以。」
孩子聽到媽媽的話,突然就火了,蹭地一下站起來:
「我永遠背不下來,我討厭數學,我再也不想學了!」
媽媽終於忍不住了,帶著些許哭腔吼道:「怎麼了,我鼓勵你,還鼓勵錯了?!」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給他們一些鼓勵,有助於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養成健康、自信的心理。
但是,問題好像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該給的鼓勵也給了,可是孩子就是退縮不前,有時候,甚至越鼓勵越放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聽上去合情合理的鼓勵,有可能會成為摧毀孩子自信的致命一擊。
看見孩子的「脆弱」,接納他的畏懼
孩子畏懼退縮時,很多父母為了鼓勵孩子,第一時間會下意識地否定困難。
「這有什麼難的,太簡單了,你再試試……」
「別怕,這有什麼好怕的。」
這樣,往往忽視了真正的第一步——看到和肯定孩子的負面情緒。
知乎網友@Steven說,兒子從小就恐高,去遊樂場玩吊橋,同齡孩子蹦蹦跳跳走過去,兒子看到也想玩,但是很害怕,站在一邊猶豫不決。
每次,老公總是習慣性地鼓勵兒子「一點都不高,男孩子怕什麼,你試試看,一定能做到的。」
基本上,這樣的話一說出口,兒子就一定會氣急敗壞地跑開,再也不肯試了。
有一次,快五歲的兒子站在小區的滑滑梯前,躊躇不前。
她蹲下來,對兒子說:「你很害怕,是不是?你帶著害怕的感受往下滑,媽媽在下面接住你。」
兒子沉默了一會,鼓起勇氣走上滑梯,他滑下來時候的眼神是閃著光的,不再是以前那種恐怖的感覺。
後來,兒子又陸續嘗試吊橋、攀巖,終於成了一個不再恐高的孩子。
孩子產生恐懼和退縮心理時,恰恰是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負面的情緒不被理解、共情,是一種 「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畏難這件事,第一層是「畏」,第二層才是「難」。
如果我們急著鼓勵孩子解決問題,否定他的情緒,要求孩子克制和勇敢,可能會加劇孩子的畏難心理;
甚至會讓他產生自卑的心理,連試一下都不願意了。
父母在鼓勵孩子的同時,接納他的脆弱,反而能讓孩子卸下心理負擔,理性思考如何繼續迎接挑戰。
鼓勵孩子堅持
而不是關注結果的成功
當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常用的鼓勵是:「你可以的,加油!」
這句話的背後卻是對成功結果的期盼,而不是對孩子努力的鼓勵。
前不久,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位初一女生走上學校天台,鼓起勇氣向站在樓下的爸爸喊話。
這名叫徐思睿的女生,熱愛用寫小說的方式來記錄生活。
從小學三年級起,她就開始寫小說,至今已經寫了56本,加起來足足高達30萬字。
先天的寫作天賦和愛好,使得徐思睿的文科成績十分亮眼。
而數學成績,就不是那麼理想了。
上初中後,徐思睿的數學學習非常吃力。
儘管她非常努力地上好每一節數學課,上課前為自己加油打氣,可是,課堂中腦袋不聽使喚,最終都是力不從心。
她鼓起勇氣,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希望父親能夠支持自己學文科。
爸爸卻堅持讓她先提高數學成績,還留下一句振奮人心的鼓勵——「別人能行,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一句已經讓人聽得耳朵起繭話,顯得那麼蒼白且無力。
這句話完全否決了女兒前面說的一切,她不是不努力,只是天生文科腦,數學比較弱。
父親卻看不到女兒無力的那一面,只是一味地將成功的結果定義成輕而易舉的事情。
女孩聽完沉默了良久,大哭著走下了臺。
當孩子做不到時,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孩子背後的感受,只是簡單地加油打氣,只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出現越鼓勵越放棄的情況。
相信每一位父親都是希望女兒能成才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往往出了錯。
父親希望女兒把重心放在數學上沒有問題,但能不能換個說法呢?
比如:
「爸爸知道你數學比較弱,爸爸也理解你。不過爸爸也相信勤能補拙,只要你努力了,即使成績追不上別的同學也沒關係,只要比以前的自己更好,那就夠了。」
這樣回答,是不是就可以讓女兒舒服一點了?
既肯定了她的努力,也沒有給她太多的壓力。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
就是說,我們碰到一個困難,只有解決了,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問題,我們才會有解決的信心。
只有翻越困難,孩子才會獲得真正的信心。
在陪孩子跨越挫折時,我們需要把對結果的關注,拉回到對過程的關注。
多鼓勵孩子去嘗試,而不是聚焦他能不能做到。
「學習的確很累人,你卻一直都在堅持,爸爸為你的堅持和努力感到驕傲。」
在平時,多向孩子傳達「成功不僅僅看結果」,「願意試、盡力做,也是一種成功」這樣的觀念。
孩子慢慢會形成「成長型思維」的認知,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提升。
多鼓勵,少表揚
才能讓孩子更強大
提到鼓勵孩子,很多父母都愛把「真棒!真聰明」掛在嘴邊,其實,這樣的表揚不亞於一劑毒藥。
朋友的女兒馨馨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古詩讀一遍就能背出來,繪本聽三遍就能複述。
所有人都誇馨馨,很聰明,有天分。
可是,上小學的馨馨,上課卻不敢舉手回答問題。
一年級下半學期,學校舉辦講故事比賽,媽媽鼓勵馨馨去報名參加,沒想到孩子大哭大鬧,死活不答應。
媽媽不明白,在家裡講得那麼好的馨馨,為什麼不願意去參加比賽?
原來,一直泡在表揚裡長大,才會讓馨馨害怕挑戰。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洛·德韋克(Carol Dweck)和她的團隊,在紐約的12所學校,針對400個五年級學生進行了一項測試,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人員先是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然後隨機地將他們分成兩組。
兩組孩子都得到了誇獎,但用了不同的話術。
一組孩子被誇獎:「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二組孩子得到的誇獎則是:「你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了第二輪拼圖測試。
不同的是,這一次有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孩子們可以自行選擇一種。
結果發現,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研究報告中,德韋克寫道:「我們誇孩子聰明,就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誇獎孩子努力用功,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相反,誇獎孩子聰明,有天賦,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是先天決定的,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為了避免失敗,他們面對挑戰時,往往束手無策,會選擇逃避。
不恰當的鼓勵,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孩子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務。
鼓勵是要讚揚孩子可以自己掌控的事物,比如他的嘗試,他的努力,他的毅力,表揚他們具體的行為。
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控制結果的發生,才有勇氣向前一步,嘗試克服困難。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確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因為害怕失敗而逃避退縮時;
當孩子因為做不出難題而煩悶難過時;
當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戰戰兢兢時;
請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積極的回應:「我看見」、「我知道」。
因為理解是愛的別名,也是信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