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建「兩區一城」為主要支撐的高能級平臺體系
會議透露,要超前謀劃城市、區域發展重大政策設計和功能建設,加快構建以天府新區、東部新區、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兩區一城」為主要支撐的高能級平臺體系,打造聯動輻射區域的多維功能中心,形成基於良性互補、雙向賦能的平臺化功能聚合體。
另一方面,還將加快構建以成都為樞紐的泛歐泛亞國際大通道和覆蓋世界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供應鏈體系,推動更多國際高端資源在蓉集聚運用和轉移轉化,放大資源集聚、商業交互、價值創造的網絡協同效應,形成基於渠道共享、流量互通協同化運籌聯合體。
2、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製造基地
推動成渝相向發展,成都如何發力?
看經濟中心建設——兩地將合力推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協同打造軍民融合產業體系,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製造基地和世界級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
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兩地將合作建設中國西部科學城,加快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協作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共同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
看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高標準建設鐵路運輸幹線網絡,開工建設成渝中線,實施成渝客專達速提質和成渝鐵路擴能改造,協同規劃打造多式聯運集疏系統,推動建設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看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支持戶籍便捷遷徙、居住證互通互認、社保關係無障礙轉移,拓展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覆蓋面,合作建設養老服務機構,加快建設成渝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
3、加快規劃建設成都至德眉資市域鐵路等重大項目
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過程中,成都如何發揮「主幹」作用?全會也予以明確。
交通先行。將加快規劃建設成都至德眉資市域鐵路、成都外環鐵路和高快速路等重大項目,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和一體運營的公交網。
產業強基。將加快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協作帶和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引導先進位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沿龍泉山東側縱深集聚。
公服共享。將組建醫聯體和教育聯盟,推動醫療保險無障礙轉移接續,積極爭取同城靈活從業人員自願繳存公積金等國家試點。
4、打造「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區
優化未來城市空間體系,是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
會議透露,成都將推動功能區建設,以TOD建設引領片區綜合開發,打造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區,加快形成全域功能區體系。
同時,通過推動新型社區建設,細化「社區—街區—地塊—建築」空間尺度管控策略,打造滿足各類人群行為方式和價值選擇的社區場景,築牢未來城市形態底部支撐。
5、加快構建「7+5」國際鐵路及鐵海聯運通道
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如何提升輻射力?
會議透露,成都將加快構建「7+5」國際鐵路及鐵海聯運通道,做強以中歐班列(成都)、東協鐵海聯運班列和日韓沿(長)江為核心的國際班列體系,打通連接瀘州港、重慶港到上海港的長江水路通道,打造連接東協、銜接日韓、覆蓋中亞、聯通歐洲進而連結全球的亞蓉歐陸海聯運戰略大通道。
6、打造高質量人才供應鏈與能力發展鏈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保障。
會議透露,成都將進一步提高人才資源與城市戰略的匹配度。具體來看,將大力引進科技人才(團隊)、培育產業急需緊缺人才、集聚優秀青年大學生,打造高質量人才供應鏈與能力發展鏈,以人力資源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的高水平協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將提升政策對優秀人才的可及性,構建以科技創新人才、科技服務人才為重點的協同創新人力資源支撐體系,探索符合條件的外籍人才永久居留、工作許可便利化等政策措施,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技術技能人才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強市。
7、將打造寬窄巷子等高品位步行街區
未來,更多高端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消費場景將呈現。
會議透露,成都將全面提升春熙路—鹽市口商圈,加快建設交子公園商圈,大力提升國際空港商圈和西部國際博覽城商圈,高起點策劃空港新城臨空經濟商圈和成渝雙城門戶商圈,打造寬窄巷子等高品位步行街區。
此外,還將持續發展首店經濟、小店經濟、夜間經濟、周末經濟,引導發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子商務合作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