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黃旭華
「火藥、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福世界、領先全球,「高鐵、行動支付、網購、共享單車」作為中國的「新四件」驚豔世界、便捷人類。
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在千年前就有所呈現,千年後,當一個個先進科技碩果誕生於中國時,你以為這就是中國人學習能力的極限嗎?
NO,身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學習能力遠遠超乎你的想像,譬如中國重達六千噸的核潛艇,它的創造過程,會刷新所有人對中國人學習能力的認知。
中國的核潛艇究竟是怎麼研發出來的?它和美國有著怎樣的聯繫?
一、美俄聯合、封鎖消息
新中國成立之際,國內一窮二白,想要在百廢待興的基礎上研發出核潛艇幾乎是天方夜譚,同為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蘇聯在此刻「雪中送炭」,他們表示願意為中國提供核潛艇技術。
1950年2月14日,中國和蘇聯籤訂了合約期為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此條約中明確規定了蘇聯向中國提供技術、設備、人才支持。但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形勢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蘇聯在提供技術支持時,一直以核心機密保密的理由不願向中國專家透漏任何關於核潛艇的信息。以至於他們在華的15年,中國專家都不知道核潛艇外形究竟是怎樣的形態。
1965年3月,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單方面違約撤走所有設備、專家,以至於中國很多行業的研究陷入空白。
或許是看到了中國人潛在的學習能力,美蘇唯恐中國崛起,兩國合作共同抵制中國發展,本為競爭對手的他們約定:誰也不許向中國提供一丁點關於核的信息。
失去一切外部支持,中美多方打壓,甚至對中國進行「核威脅、核訛詐」,反對核威脅,首先就要打破核訛詐,中國專家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新一輪的「創造力。」
二、「無中生有」、不斷試錯
縱觀第一艘核潛艇的誕生史,不僅一波三折,過程更是驚心動魄。
1958年6月18日,關於研究核潛艇的會議在軍委會議室舉行 ,在選定研究人員、制定潛核研究計劃、任務分工等項目後,這項會議報告以絕密形式被送到主席處。得到中央批准後,核潛艇的籌備事宜提上日程。
同年7月中旬,核潛艇總體設計組正式成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核潛艇的研發工作;8月,《關於發展海軍潛艇新技術問題》的文件正式印發後,這項工作正式拉開帷幕,10月份,一切開始秘密進行。為保密,核潛艇的研究項目以「09」作為代號。
「09」工程是一項道阻且長的挑戰工程,三無狀態很難讓人有新的思緒,「沒有任何圖紙資料、沒有任何專家指導、沒有任何外來援助」,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中國專家依然堅持尋找有用線索。
1959年,核潛艇研發進程極為緩慢,一個「從未見過」的尖端武器想要出世極為困難,同年10月,蘇聯赫魯雪夫訪華之際,再次對中國進行了「核威脅」,不久,領袖對09工程隊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研究出來。」
這句話鼓舞了所有略帶灰心的工作人員,他們表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力求1965年研發成功。」
在沒有電腦、沒有網絡的年代,所有的數據都是人工算盤或人工手算而得,他們的日常不是「996」,而是「連軸轉」,一次次的試錯,總算是摸清了核潛艇的大致門路,這個在西方國家簡單至極的核潛艇構成是中國專家嘔心瀝血的成果。
1960年-1965年,《潛艇核動力裝置初步設計》方案在五年的時間不斷更改,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核潛艇研究進展極快,但在隨後的特殊時期,核潛艇研發工作幾番被不法分子破壞,若不是有志之士的拼力相護,核潛艇研發工作怕是會功虧一簣吧。
三、核艇出世、舉國沸騰
在一切就緒時,「核潛艇」外形讓中國專家再次犯了難:外形到底設計成什麼樣才能使得核動力最優化?
核潛艇的外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船型不夠優化,無法發揮出核動力。由於蘇美封鎖了所有關於核的信息,相關領導便提議各個工作人員想辦法從多個渠道獲取照片或者文字等有關核潛艇的信息。
這無非是大海撈針,但相對於坐以待斃,這種方式也算是一線希望。苦心人天不負,「09」工程隊的一領導無意間聽聞「美國為了市場經濟,會不定期推廣新型的核潛艇模型玩具」的消息,由此便「心生一計」。
得到這一消息後,工程隊滿心激動,他們想盡辦法託人得到這種模型,在尋覓許久後,終於花高價買到了一個即將被遺棄的核艇模型玩具。
美國人絕對想不到:這個被他們隨意丟棄的玩具竟然成就了中國日後的核潛艇事業。
當「09」工程隊得到這個模型後,萬分激動,至少在一無所獲的基礎上有了一個參考,這個玩具在那個時刻是無價之寶。
他們通過模型的構造,畫出了核潛艇外形的圖紙,在多張圖紙的數據比對中,中國專家選取了最為可行的數據比例,根據圖紙進行核潛艇外形製作。
1970年12月26日,這一天舉國沸騰,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性核潛艇下水試驗,如果這次的試驗成功,意味著中國核潛艇事業的春天就要到來,中國就可以自行打造核潛艇。經過一年多的試航,這艘核潛艇先後出海20餘次,順利完成了兩百多個項目的試驗。
試驗證明:中國的這艘「試驗」核潛艇的質量、數據是準備的,中國可以投入生產。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交艇命名大會在東北某造船廠舉行,開始了它的服役生涯。身為第一艘核潛艇,它被命名為「長徵一號」, 水下排水量可達 5500 噸,編號為401 ,服役29年後,它於2003年9月光榮退役。
2017年,401核潛艇已正式展覽,各大中小學組織師生前去參觀,它代表的不僅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起步,也代表著核專家永無止境、永不言敗的學習能力,這種精神,只有中國人才有。
結語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401號作為091級的首艘核潛艇,它的「憑空誕生」凝聚著眾多默默無聞科研專家的日夜堅守的心血,正是這些專家的堅持,才為核潛艇的研發提供了數據藍圖。
中國隨後的核潛艇事業不斷提升,一度震驚美國、俄國,發展至今,中國的核潛艇僅次於美、俄兩國,中國對核潛艇事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這是祖先在內憂外患中賦予後人的優秀學習能力。
如今的國泰民安都是無數前輩的心血所換、時下的繁華盛世都是無數愛國者的奉獻所得。
弱國無外交,正是深知新中國成立的來之不易,那批09工程隊工作人員才會拼了命為後代創造一個和平年代。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