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彭士祿: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的傳奇人生

2020-12-17 國際在線

1988年,在我國核潛艇勝利完成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幾位總設計師合影。趙仁愷(左一)、彭士祿(左二)、黃旭華(右一)、黃緯祿(右二)。資料圖。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處的「909」基地,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研製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這意味著,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開始運行了!

這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合眼。

彭士祿這個名字,鮮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國飛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他才作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走進人們的視野。而在這之前,他隱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都是中國的最高機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無產階級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兒子。

時隔50年,又是一個8月30日,重溫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他是個大人物,全家都要為他隱姓埋名」

彭士祿全家福。資料圖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衝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

「一個漆黑的夜裡,奶媽背著我逃難。」這是彭士祿關於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儘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後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在那裡,他吃的飯裡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蝨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於出獄。之後,他從監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著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後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後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說:「終於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後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於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顧過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說,「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彭士祿在莫斯科留學時的照片。資料圖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遊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後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公布,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後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回憶這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說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工作中的第一艘核潛艇建設者。資料圖

1959年10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雪夫率團訪華,毛澤東提出了為中國核潛艇研製提供技術支持的請求。赫魯雪夫傲慢地回答:「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設供蘇聯的潛艇停靠的基地。

毛主席聽後憤怒地站了起來說:「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佔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國領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彭士祿在工作。資料圖

「那時候,條件艱苦啊,我們都能夠幹出來,不容易!」彭士祿深知,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把自己和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轉化,同時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

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的狀況,組織了集體英語學習。大家從早晨5點多鐘起床就背英語單詞,甚至上廁所時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幾遍新學的單詞才去睡。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閱讀關,並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那時候,交通不便,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那裡陰暗潮溼、毒蛇蚊蟲肆虐,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吃著窩窩頭搞科研的,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僅有一臺手搖計算機,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麼多的數據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老回憶說。

就這樣,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們逐漸紮實地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係。默默攻關,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

「我來籤字,我負責!」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為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籤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數據運算的黃士鑑並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鑑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為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舊居。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慧慧 攝

彭士祿的「大膽」,並非有勇無謀,「拍板」也並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麼敢於拍板?」他說:「其實,有個秘訣,一定要用數據說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製過程中,那麼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說:「有啊,怎麼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幹,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幹什麼?」

彭士祿。資料圖

就在核潛艇進行最後調試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說:「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群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裡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於空想,不鶩於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記者 李慧慧 實習記者 牟昊琨 通訊員 趙霏霏)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的傳奇人生
    1988年,在我國核潛艇勝利完成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幾位總設計師合影。趙仁愷(左一)、彭士祿(左二)、黃旭華(右一)、黃緯祿(右二)。資料圖。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處的「909」基地,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研製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這意味著,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開始運行了!  這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合眼。
  • 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一心報國的「掃地僧」
    他是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核動力事業「墾荒牛」。在他長期秘密工作過的四川基地,許許多多的老同志都是他的「科技鐵粉」「迷弟迷妹」。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糧食不夠、靠野菜充飢的年代裡,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第一艘核潛艇,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我國成功擊破了那些超級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核封鎖,掌握了人類智慧最強的火焰。
  • 核潛艇之父彭士祿,幼時父母犧牲,隱姓埋名30年,終成國之重器
    但是在這裡講的精神貴族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它是一個人的評價,這個人就是中國的核潛艇之父彭士祿。一聽到核潛艇,大家可能會想到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突然一鳴驚人,但實際上另外一個人同樣也非常的厲害。他是籍籍無名的英雄,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他的一生成就表明了什麼叫精神上的貴族。
  •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沒用一顆外國螺絲釘!
    來源:科技日報資料圖:4月23日接受檢閱的中國海軍核潛艇。(圖源:環球時報)4月23日,一場盛大的閱兵活動在青島舉行,中國海軍的新型核潛艇等32艘艦艇接受檢閱。1965年8月,中國第一代核潛艇正式開始研製。1962年,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只有5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加上一個玩具模型——中國在核潛艇的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研製核潛艇,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
  •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沒用一顆外國螺絲釘
    4月23日,一場盛大的閱兵活動在青島舉行,中國海軍的新型核潛艇等32艘艦艇接受檢閱。  核潛艇的心臟是核動力裝置,核動力裝置的內核是原子反應堆,因此,反應堆被認為是核潛艇「心臟」的「心臟」。  跟隨正在舉行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走進中核集團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科技日報記者走進了負責第一代核潛艇核動力研發的試驗基地。
  • 因為一個玩具,我國首艘核潛艇問世!美國一氣之下把廠商關進牢房
    當時美蘇兩國正在快速拉大軍事實力之間的差距,而核潛艇作為一項扭轉局面的戰略武器,也成為當時中國軍事發展的重要方向。 核潛艇模型和5張模糊的照片 據人民軍網資料顯示,1962年,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開始著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
  • 中國科技界有個「掃地僧」 他的事業改變了世界格局
    畢生科技報國的彭士祿院士,是革命家彭湃的兒子,是我國科技界深居簡出的「掃地僧」中國核動力事業「墾荒牛」的「澎湃人生」他的名字很少為外界知曉,他的事業卻改變了世界格局他是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他是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核動力事業「墾荒牛」。在他長期秘密工作過的四川基地,許許多多的老同志都是他的「科技鐵粉」「迷弟迷妹」。
  •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的「校園故事」走進母校上海交大
    2020年1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工程系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旭華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消息傳來,交大師生備受鼓舞,感同身受,分外自豪。
  • 彭湃犧牲後,他兒子的經歷更加傳奇,後來的成就更高
    彭湃犧牲後,他兒子的經歷更加傳奇,後來的成就更高關於彭湃,可能大家了解甚少,他是我們國家著名的「農民運動大王」,早在1927年就已經領導農民武裝起義,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只是這樣一位革命偉人,在1929年就被叛徒出賣英勇就義,年僅33歲。
  • 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師黃旭華
    如今,第一艘核潛艇已經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 走進他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模型,一個深藍、一個金黃,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又仿佛隱藏著他那激蕩人生裡的重重謎團: 是什麼讓他守口如瓶30年,父親臨終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為什麼「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核潛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來?是什麼讓一個花甲老人以身試潛,成為世界第一個極限深潛的總設計師?
  • 大海都知道——黃旭華和他設計的核潛艇的故事
    這一個甲子的時光,只夠黃旭華做一件事:為國家設計最好的核潛艇。中船重工董事長、黨組書記胡問鳴說,黃旭華在核潛艇研製崗位上堅守了六十年,非常難能可貴。如果說,我國核潛艇的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領銜解決了中國核潛艇「有沒有」的問題,那麼,第二任總設計師黃旭華使中國核潛艇真正具備核反擊的實戰能力,使中國核潛艇成為大國的「定海神針」。
  • 彭湃孫女彭潔「回家」講述爺爺和父親的故事
    近日,彭湃烈士的孫女、彭士祿院士的女兒彭潔教授回到汕尾,分享了題為《忠於理想的兩代人——講述爺爺彭湃烈士和父親彭士祿院士的故事》的精彩報告,為家鄉的學子講述了一段崢嶸歲月。「天上地雷公,地下海陸豐」 。
  • 中國人學習能力有多強?總設計師:看美國玩具造出六千噸核潛艇
    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在千年前就有所呈現,千年後,當一個個先進科技碩果誕生於中國時,你以為這就是中國人學習能力的極限嗎?NO,身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學習能力遠遠超乎你的想像,譬如中國重達六千噸的核潛艇,它的創造過程,會刷新所有人對中國人學習能力的認知。
  • 話劇《深海》廣東首演 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故事
    新華社廣州6月15日電(記者鄧瑞璇)「我的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我無怨無悔!」舞臺上一句鏗鏘有力的話,引起了劇場內觀眾久久不息的掌聲。  6月14日晚,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故事原型的大型話劇《深海》在廣州首演。
  • 誓言無聲 「潛心」永恆——「中國核潛艇之父」的「深潛」人生
    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為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黃旭華30年隱姓埋名,60載風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驥伏櫪。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潛艇,神秘,更負神聖的使命;無聲,卻有無盡的力量。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 「人間蒸發」30年 他用算盤造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人間蒸發」30年 他用算盤造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央視網消息:2018年的春晚進入高潮時,一位老者出現在眾人的視野,感動了電視機前億萬觀眾。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48年前,正是他,親手把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推進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