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何為「陸渾戎」?
「『戎』是先秦時期中原各國對北方族群的統稱,後演變為『西戎』。『陸渾戎』即春秋時期生活在西北一帶的遊牧民族。」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業恆介紹。
一個西北遊牧民族的墓葬為何會出現在伊川?
據文獻記載,陸渾戎最早居於瓜州(今甘肅酒泉)附近,後逐步東遷。大約在兩周之際,遷居至盧氏(今三門峽盧氏縣)一帶,與晉國結盟。
因該民族驍勇善戰,成為秦國東進的障礙。
公元前638年,秦國強迫晉國驅使陸渾戎遷至伊川地區,「此地南連楚國,北臨周,是春秋中後期晉楚之間的緩衝地帶。」吳業恆說。
公元前627年,秦國意圖越過晉國偷襲鄭國,晉國聯合陸渾戎於崤山設下埋伏,一舉殲滅秦軍,這就是春秋史上重要的「崤之戰」。
「魯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左傳》中記述了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討伐陸渾戎為由,成功「問鼎中原」的歷史典故。
之後,陸渾戎這個遷徙而來的少數民族為了生存,時而攀附晉國,時而投靠楚國,逐漸強大的晉國對此產生不滿。
公元前525年,晉國伐陸,陸渾戎至此消失在歷史塵埃中。
如今,在洛陽嵩縣境內,陸渾村、陸渾水庫、陸渾嶺等地名依稀可見陸渾戎曾生活於此的痕跡。
「徐陽墓地不僅為我們尋找活躍在伊洛河流域的戎人遺存提供了重要線索,還給我們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探討陸渾戎與華夏民族、陸渾戎與西北戎人、陸渾戎與當今土著居民的人種差異和血緣關係提供了重要材料。」吳業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