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飲料巨頭倒下!銷售額曾超千億,如今虧損百億,創始人跑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高,對衣食住行的要求也更高,現在飲料已經成為日常膳食的組成部分了,飲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比如國內的娃哈哈、涼茶、農夫山泉等,都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發展起來的,不過雖然國內飲料巨頭增長很快,跟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家巨頭還是有很大差距,因為在碳酸飲料方面,還是佔據了半壁江山。
就拿涼茶領域來說,在過去多年,兩大巨頭王老吉和多加寶佔據了整個涼茶市場,現在很多國產品牌都在努力超越,產品升級等,希望能夠超越國際巨頭。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基本上都會喝到王老吉或者多加寶,因為這兩種是最常見的飲料,在嶺南地區特別受歡迎。
在嶺南地區待過的人都知道,嶺南地區溼熱潮溼,當地人喜歡用涼茶降火,在廣州和深圳,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涼茶店,最常見的就是王老吉了,而罐裝和瓶裝涼茶,就數王老吉和多加寶最火爆了。說到王老吉和多加寶,這兩個品牌還有一段淵源,在1828年,王老吉創始人王澤邦創立了「王老吉」牌涼茶,當時廣州地區瘟疫流行,王澤邦以身試藥,研製出了一種涼茶配方,可以緩解鄉民病痛,幫助大家預防多種病狀,也因為這件事,王振邦名聲大噪,被道光皇帝封賞,後來王振邦到廣州開設涼茶店,並取名為「王老吉」。
其實王老吉這個品牌一直在廣藥集團手裡,並且王老吉的銷售也一直比較穩定,只是銷售業績一直上不去,讓人感覺是後勁不足,在剛開始的並沒有打出名堂,在整個廣藥集團的銷售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僅僅在嶺南地區出現。隨著涼茶的不斷發展,王老吉才慢慢進入全國市場,這個時候對王老吉的商標權被分為兩部分,一是王澤邦在香港的後代,另一個是大陸的廣藥集團,但是10多年來,王老吉對廣藥集團的貢獻並不大。
在2005年,香港商人陳鴻道從王澤邦後人手裡買下王老吉的香港商標權,並成立了加多寶集團和香港鴻道集團有限公司,很快在陳鴻道的經營下,香港王老吉打出了名堂,全國人們都開始搶著買,陳鴻道也被外界稱為「涼茶大王」,並在2016年以180億的財富位列胡潤百富榜第132位,可以說通過買下王老吉商標,在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
陳鴻道從香港來到大陸發展,旗下除了王老吉以外,還有「崑崙山」礦泉水,當時陳鴻道認為王老吉沒有打開廣闊的市場,是因為營銷策略不當,導致王老吉長期滯銷,在1995年,陳鴻道花了幾千萬從廣藥集團手裡買下王老吉涼茶配方,從那時起,王老吉開始高速發展,並成為涼茶行業的領頭羊。
只要喝過王老吉涼茶的人都知道,「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經典廣告詞,此次以後,王老吉的銷售也一路飆升,在2004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陳鴻道本人也熱衷於慈善,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陳鴻道自己拿出了一億元幫助汶川,當時很多企業都是捐款百萬元而已。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就在2008年,陳鴻道領導下的王老吉銷量高達100億元,在內地一度超過了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在隨後的不斷發展中,王老吉也走上了正軌,在2011年銷售額達到200億元,本來陳鴻道想依靠王老吉大賺一筆的,但是就在2012年,王老吉突然遭到處罰,被禁止使用王老吉商標,同時相關部門也接到舉報,指出陳鴻道賄賂廣藥高層,廣藥集團是低價出租王老吉商標。
最後陳鴻道和廣藥集團打起了官司,陳鴻道失去了這個品牌,被迫將王老吉改成了加多寶,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加多寶和王老吉圍繞包裝罐頭、廣告標語等問題打了幾十場官司,直到2017年,最高法才裁定雙方可以合法使用紅罐包裝,結束了長達7年的「紅罐糾紛」。在高峰時期,加多寶一度大受歡迎,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但是這幾年,加多寶直接陷入了虧損,2017年是5.82億元,2016年是14.8億元,現在加多寶的債務總額高達130億元,創始人陳鴻道也因為躲避債務,選擇了跑路,常年呆在香港一直沒有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