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在他們的身上,父母可以看到世間最純真無憂的笑容,可以聽到最天真爛漫的話語。很多時候,一句令人感到氣憤不已的話如果從孩子的口中說出來,反倒會給人一種截然相反的感受。
關於這一點,黃女士深有體會。
6年前,黃女士為丈夫誕下一名男嬰,這個消息讓一家人很是高興。然而,那時候的黃女士並不清楚未來究竟有什麼在等待著自己。
今年年初,黃女士的兒子突然出現頭痛、眼睛看東西模糊等情況。起初黃女士以為是孩子手機、電腦玩得太多,視力下降,所以只是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並沒有帶他到醫院接受檢查。
然而,在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長以後,孩子的情況並沒有好轉,甚至進一步惡化。這時候黃女士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急忙把孩子送到醫院進行檢查。
結果顯示,黃女士的兒子患有惡性腦腫瘤,由於發現得比較晚,所以已經沒有根治的可能。
這個消息對黃女士一家而言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在經過幾次治療以後,黃女士的夫家放棄了這個孩子,舉家搬到外地居住,而黃女士卻怎麼也不願捨棄這個孩子,堅持一邊打工一邊照看孩子。
前些日子兒子迎來了自己6歲的生日,除了黃女士以外,還有兩位經常照看兒子的護士也在場。
面對眼前搖曳著燭火的蛋糕,兒子用稚嫩但卻毫無氣力的聲音問黃女士:"媽媽,是不是對著蠟燭許願,願望就可以成真了?"
在得到母親的點頭認同以後,兒子大聲說出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媽媽早點死。"
聽到這個願望,在場的護士連忙示意孩子住口,但孩子卻依舊堅持說道:"爸爸不要我了,我希望媽媽可以陪我去天國繼續照顧我……"
說完這番話,孩子的心跳徹底停止。望著眼前逐漸失去體溫的兒子,黃女士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很快便模糊了她的視線。
實例分析
雖然我們不知道黃女士最後的眼淚是為孩子的那番話而流還是為孩子的悄然離世而落,但可以肯定的是,黃女士並沒有責備孩子說出這樣一番話。
在很多孩子的幻想當中,死亡意味著解脫,代表著步入天堂永享極樂。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這樣一種幻想是絕對不切實際的。
對於死亡,孩子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很多時候,無知意味著無畏,當一個孩子不懂得敬畏死亡時,他的很多行為舉止很可能會欠缺考慮,甚至不惜以生命作為代價。
我們在為黃女士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應該從中意識到,在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時,"死亡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課。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上好這樣一節特別的課程呢?
如何進行"死亡教育"?
·明確死亡的真諦
父母要想讓孩子對死亡心生敬畏,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明白死亡的真諦。父母要打破孩子求死即是追求幸福快樂的幻想,讓孩子明白死亡只會是生命的終結而不會有升入天堂與享受極樂。
當孩子所追求的事物不復存在時,他們自然就會放棄求死的念頭。
·強調死亡的後果
當然了,有些時候即便孩子明知道死亡並不能為自己帶來快樂的生活,他們依然會產生輕生的念頭。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孩子對於當前的生活狀態十分不滿或是遭受了委屈與挫折。
在孩子看來,死亡雖然不能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生活,但至少能夠逃離當下糟糕的現狀。針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向孩子強調死亡的後果,讓孩子知道貿然求死只會給親友家人帶來無盡的痛苦。
只要孩子的心中尚有一絲責任感以及對親情、友情的掛念,他們就不會輕易求死。
·描繪生活的美好
為了確保孩子能夠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父母平時應該多給他們描繪生活中充滿的各種美好事物。畢竟孩子的年紀比較小,閱歷比較有限,如果不能知曉世間的種種美好,那麼確實有可能因為一時的打擊而不再留戀人世。
此外,讓孩子見識到世間的美好還能讓他們明確自己的成長發展目標,為他們的成長成才之路提供無限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