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極具優勢的一戰,為何變成最耗時耗錢的慘勝呢?五點原因說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用兵次數較多,據他自己總結認為比較大的有十次,所以他將此稱為自己的「十全武功」。這其中耗時最長、耗金最多的當屬大小金川之戰。此戰前後耗時長達五年,花費達七千萬兩之多。那麼,鼎盛時期的清王朝對付總共只有幾萬人的大小金川,為何會費時費錢呢?
金川在今四川境大渡河上遊,一為大金川,源出松潘西北境,一為小金川,源出理番縣西之雪山。乾隆十二年( 1747年),因大金川土司出兵攻明正土司及革布希咱,並傷朝廷官兵,清廷命張廣泗督軍徵大金川,但屢戰無功。此後金川乞降,乾隆罷兵。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因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與小金川土司僧格, 聯合反清,公然與清政府軍開戰。導致第二次戰爭爆發,乾隆先命溫福等分兵進剿,後又命阿桂督軍,於乾隆四十年八月平定金川。
乾隆對金川之戰,前後用兵十幾萬,而金川當時人口總共也不過幾萬,費時也達五年之久,消耗金錢達七千萬兩之多,而且還處死了兩位大臣,折將士數員,損兵數萬,究竟為什麼會勝得這麼慘呢?
第一,指揮僵化,前線缺乏足夠的指揮權
絕對的朝廷集權,甚至每次戰爭的攻守戰術都由皇帝決定,大將僅僅是一個執行皇帝指示的執行者,不能根據當時情況靈活用兵,主動出戰或退卻,這勢必造成坐失戰機,在兩次金川之戰中皆存在這一嚴重問題。
第二,將相不和,缺乏合力
第一次對金川之戰,乾隆命張廣泗總攬一切軍務。但不久又調親信訥親為經略,他不諳軍事,至軍後便瞎指揮,令軍士猛攻敵營噶爾崖,結果戰鬥失利。而張廣泗雖有軍事才能,無法施展,敢遇事多推諉,以此報復訥親,訥親亦無可奈何。這樣,「將相不和,士皆解體」(《聖武記》卷七《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記》),故清軍攻伐數日而未得寸進。
第三,天時地利造成清軍的困難
金川地勢險峻,碉堡林立,易守難攻,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所以,「每打一碉一寨,大者官兵帶傷不下數百名,少者不下數十名。」(《東華續錄》卷九,乾隆十三年)而且地險路遠,清軍運輸補給、軍糧,以及進軍困難都很大。再加之「天時之多雨多雪」,清軍不易適應,使軍事行動遲緩以至難奏速效。
第四,清軍勞師遠徵,水土不服
清軍戰士多是由內地、東北等地徵調,遠來疲憊,將士怯懦,鬥志渙散。而金川兵則恃險而守,人心思奮,又得以逸待勞,以寡擾眾。如清兵進攻拉底山時,「十餘賊噪而下,我兵三千皆潰。」(《聖武記》卷七《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記》)在攻喇底山二道梁時,「 忽聞賊番數十從山梁吶喊壓下,應援三千餘眾擁擠奔回,多有傷損。」(《東華續錄》卷九,乾隆十三年)金川兵作戰勇敢,組「人心堅固,至死不移。」(《聖武記》卷七《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記》)所以,「攻一碉難於攻一城。」(同上)訥親身為經略,卻:「惟在帳中坐觀」,(《東華續錄》卷元,乾隆十三年)張廣泗身為統軍大員,惟恃「以卡逼卡,以碸逼碉之法」,未見克險制勝良方。其他將師也是。見險而止……但令士卒前進正由於此,在初戰金川的三個月中,未得寸進」。
第五,金川兵揚長避短,而清軍則棄長就短
清軍中以滿洲兵、索倫兵、蒙古兵為驍勇善戰之兵,其特長在於騎戰,適應於廣闊的平原作戰。清廷調往這樣的士兵到地勢險峻、多山多河、氣候多變的金川參加戰鬥,無法施展其長反而是避其短,是為失策。而金川兵則是土著居民組成的,他們熟悉當地情況,善於山地作戰,所以能以已之長擊清軍之短,因而使清軍多次失利。
清軍如此作戰,怎能不費時費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