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茶,簡稱「雲霧茶」或「廬山雲霧」,是中國傳統歷史名茶,素有「色香幽細比蘭花」的美譽。古稱「聞林茶」,俗稱「鑽林茶」,屬綠茶類,蘭花型,烘青綠茶,產於江西廬山。
其葉厚毫多、香高味濃、湯色澄碧、酣甘耐泡。
對於廬山雲霧茶最直接的描述可以用「六絕」來概括,即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味甘醇厚。
廬山雲霧的產地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廬山雲霧茶產自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這裡北靠長江、南臨鄱陽湖,群山秀麗,植被茂盛。
主茶區多集中在漢陽峰、五老峰、含鄱口、花徑、小天池、大天池、天橋、修靜庵、中庵、捉馬嶺、海會寺、化城山、青山、八仙庵、馬尾水、高壠、威家、蓮花洞、龍門溝、賽陽、碧雲庵、通遠等地。海拔800米以上地域的茶葉的香氣和滋味明顯優於其他地域的茶品。
高海拔的廬山雲霧茶園附近茂林修竹,植被豐富,保持著原生態自然環境。陸羽《茶經》言「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廬山即為「爛石」之地,廬山雲霧無疑為茶中上品。
廬山雲霧的生長環境
因降水充沛加之江湖水汽蒸騰,廬山常年雲霧繚繞,每年雲霧天數可達200天左右,使茶樹在漫射光的環境中生長,隨著海拔的升高,紫外光增加,茶葉內含物質得以積累。
廬山空氣溼度大,使茶樹平穩生長,芽葉肥壯,葉質柔軟,有利於胺基酸、咖啡鹼等有效成分的合成和積累。
受雲霧多以及早晚溫差大的影響,茶樹的生長期較長、發芽相對較遲,而白天積蓄的有機物得以更好地保留下來,成就廬山雲霧芽壯色翠、香幽味濃的獨特品質。
明朝許次紓在《茶疏》中寫到道:「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暖山,故獨宜茶。」
廬山雲霧茶厚重的歷史
東漢
廬山植茶歷史悠久。
據《廬山志》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當時梵宮寺院多至三百餘座,僧侶雲集。攀危巖,冒飛泉,更採野茶,以充饑渴。各寺亦於白雲深處劈巖削谷,栽種茶樹,焙制茶葉,名雲霧茶。」
晉朝
自晉以後,不少詩人、學者上山遊覽或隱居,留下不少涉茶詩文。
《廬山迺志茶》:「鳥雀銜子食之,或有墜於茂林幽谷者,久而生之。晉朝以來,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
《廬山新志》載:「雲霧茶,山僧難於日給,取諸崖壁間,撮土種茶一二區 ,然山峻高極卑弱,歷冬四周茅苫之,屆端陽始採,培成呼雲霧茶。」「山僧或尋採人林者,所獲不過三數兩。」
自晉以後,不少詩人、學者上山遊覽或隱居,留下不少涉茶詩文。相傳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種自製之茶款待摯友陶淵明、陸修靜,「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
唐代白居易於元和年間曾在廬山結草堂居,闢園種茶。其在《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於石上》詩中雲:「平生無所好,見此心依然。如獲終老地,忽乎不知還。架巖結草宇,闢壑開茶園。」
宋代
至宋代,廬山茶已遠近聞名,「宋太平興國年間興廬山例貢茶,然氣寒茶恆遲,類市之他邑充之。「可見當時商品茶已不少,品位也極高的。
廬山種茶人和植茶麵積日見擴大。紹興進士周必大,在《廬山錄)說:「丁亥三年乙巳......循溪源有大池(大天池)縱廣十丈,焚爐皆以石,溪上直紫霄峰,鐵塔在焉......村民以三四月,一往來茶約十裡雲。」
宋代江西已有洪洲鶴嶺茶、洪州雙井茶、白露、鷹爪等名茶,這時尚無「廬山雲霧茶」的名稱。
明清
據《廬山志》載,「廬山雲霧茶」始於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曾屯兵廬山天池峰附近,朱元璋登基後,廬山的名望更為顯赫。「廬山雲霧茶」正是從明代開始生產的,很快聞名全國。
明代萬曆年間的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即雲:「匡廬絕頂,產茶在雲霧蒸蔚中。」極有勝《本草綱目》的集解中,已有洪州白露、雙井白毛、廬山雲霧等名茶的記述。可見「廬山雲霧茶」命名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
明、清廬山茶葉生產最盛。黃宗羲《匡廬遊錄》記曰:「一心(白雲庵老尼)雲:山中無別產,衣食取辦於茶。」這表明當時茶葉已經商品化並且是山民(包括僧尼)的主要經濟來源,甚至是唯一可以換取錢幣、養家餬口的物產。李紱的《六過廬山記》說「山中皆種茶,循茶徑直下清溪。」可見滿山是茶。
當代
1959年,「廬山雲霧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1982 年和1986年又兩次被評為全國名茶,1988年獲中國首屆博覽會金獎。2013年在「江西省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工作會」全省「十大名茶」評選活動中,被評定為江西省「十大名茶」。
廬山雲霧茶的製法
廬山雲霧茶的品質差異,與茶樹種植海拔的高低相關,海拔800米上下是一個明顯的界線,如中庵茶葉的茶氨酸含量幾乎是通遠茶葉的兩倍。高山出好茶,良好的生態有利於茶樹的生育,為制茶提供了優質原料,打好了基礎。精湛的工藝則是製得好茶的關鍵。
《廬山志》(1931年)載:「雲霧茶之採制法,穀雨後採摘,每三葉可摘二葉,殺青投葉量二斤,時間三分鐘,揉捻後急火烘培,毛茶篩揀後,再復烘封裝。屬烘青綠茶。」
高海拔的廬山雲霧茶差不多要到四月中下旬才出芽。其現代手工製作過程大致分為殺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條、搓條、揀剔、做(提)毫、除末、烘乾、烤乾等多道工序。
採摘
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芽長不超過3CM。立夏後的芽葉用於製作普通烘青。
殺青
傳統是在斜鍋內進行。雙手拋抖炒,先抖後悶,抖悶結合,每鍋葉量較少,炒至青氣散發,茶香透露,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柔軟黏手、梗彎折不斷為宜。
抖散
為了及時散發水分、降低葉溫,剛起鍋殺青葉置於圓簸箕內,雙手迅速抖散,使香氣鮮爽 ,防止芽葉悶黃。
揉捻
在圓簸箕內用雙手迴轉滾揉,成條後,再行抖散,揉捻至芽葉成條、茶汁溢出為止。
炒二青、理條和搓條
均在鍋中進行,鍋溫逐次降低。一邊去除水分,一邊逐漸固定茶形。
揀剔
在搓條的同時,結合散炒,及時將黃片、粗條及夾雜物用手揀剔出去。
提(做)毫
茶葉炒至八成幹時,將茶葉握入手中,利用掌力將茶條相互摩擦,使芽葉中的茸毛豎起,白毫顯露,這個過程,叫作「提毫」。
技巧非常關鍵,要用力柔和均勻,避免芽葉斷碎,要求白毫少脫落。
除末
提毫後茶葉起鍋,篩去碎末,再行乾燥。
烘乾
將除末茶葉均勻攤在篩內進入烘乾灶內烘乾,待水分含量降至6%以下時烘攤涼封裝。
烤乾
除末茶葉回鍋文火慢烤,鍋溫稍低,茶葉集攏鍋中,緩慢柔和地翻動,足幹後攤涼封裝。
近年,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產量的增加,大多是引進機械化制茶了。而製作高檔的名茶,傳統工藝是不可忽視的。
廬山雲霧茶的滋味
一泡全手工精製而成的廬山雲霧,茶香純粹,唇齒回甘間,讓人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絕妙感受。
朱德曾有詩讚美廬山雲霧茶云:「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廬山雲霧和信陽毛尖很像,皆是「味濃性潑辣」的脾性。不禁有「北有信陽毛尖,南有廬山雲霧」之感慨。
幹茶芽葉勻肥嫩、條索壯麗,青翠多毫,鮮香持久,有花香、果香、豆花香,味醇甘厚,湯色清亮,葉底嫩綠勻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