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建築藝術典範「陳家祠」一瞥
廣州陳家祠赫赫有名,而其中展陳的一間「姑婆房」則頗為特別,鮮為人知。其中擺設的形制獨特、小巧精緻的臺椅、茶櫃等家具,反映了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群特殊婦女的生活狀態,她們為了反對家庭包辦婚姻,往往通過把頭髮綰成髻,即「梳起」儀式,立志獨身,終生不嫁,終老一生,死後稱「淨女」。南方民間稱這些婦女為「自梳女」,又稱為「姑婆」或「媽祖」。
姑婆房一角
據了解,明清時期,廣東順德一帶也有許多蠶女盛行不嫁,願終生為處女的風俗,統稱自梳女。自梳女一旦自梳後,便自立於社會,可以走出深閨,出外耕作、經商或打工。她們年紀大了就被稱為「老姑婆」,她們結盟的儀式稱為「梳起」。同住一起,居住的地方叫「姑婆屋」。現在廣東還有這個說法,把不想結婚的女孩買的房子叫「姑婆屋」。
自梳女資料圖片
陳家祠姑婆房裡還有個小茶櫃,上面雕刻著「仙巖生玉女,佛井吐甘泉」,反映了自梳女們把自己比喻成仙女,品嘗著千年不枯的佛井裡的甜美泉水,喝在口裡,甜在心內,點點滴滴潤心頭,無不逍遙自在的心境與追求。
自梳女資料圖片
然而,如果自梳女之後反悔,或有不軌行為,或又再婚,就會為鄉黨所不容,遭到酷刑毒打,最終還會被「浸豬籠」。「豬籠」本是用來裝豬的,裝人就是諷刺這種女人和豬一樣,「交配」起來沒有廉恥。這種刑罰把自梳女放進豬籠,在開口處捆以繩索,並吊起來,放到江河裡淹浸至死。死後,其父母不得收屍葬殮,由自梳女們用草蓆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無自梳女,便被拋入河中隨水流去。
劇照
劇照
這種習俗在封建禮法壓迫下,得以相沿300餘年,在晚清至民國前期尤為盛行,直至20世紀30年代以後,受到戰亂的影響並伴隨著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而漸趨消歇。
想想還是新社會好,婦女想嫁就嫁,想單就單,即便剩女也是稀鬆平常事,只要你接受你自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