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槓精是一個網絡熱詞,也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群體,本文試圖來理解一下槓精們的內心世界。」
我們先來看看百度百科中的定義:「槓精,網絡流行語,指抬槓成癮的一類群體。不管別人說的是什麼,先反駁挑刺,為了反對而反對,通過反駁別人來凸顯自己的優越感。」
槓精讓我想到一種心理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在青少年中會有如下表現:(摘自《青少年心理治療指導計劃》一書)
1 對大多數成人採取消極、敵對和對抗的方式
2 經常把父母、老師和其他權威人士當作「敵人」對待
3 用發脾氣來反抗成人照料者的命令(爭吵、尖叫、亂扔東西、在地上打滾或一動不動)
4 不斷與成人爭執
5 經常反抗或拒絕服從合理的要求或規定
6 常因自己的錯誤或所做的壞事責備旁人
7 故意惹怒他人,且易於被他人惹惱
8 在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上遭受重大損害
對立違抗障礙這個詞很精確地說明了這種心理障礙的本質:反抗,尤其是對權威人物(或社會規則)的反抗。
很多槓精可能沒有到對立違抗障礙的程度,但他們的核心特點也是反抗。反抗往往意味著有不平等(權力或地位上的),槓精對於不平等特別敏感,即使這種不平等是合理的、必要的,他們也會採取條件反射式的反對。
小孩對大人,學生對老師,員工對老闆,都存在著等級關係,難免會有一定程度的不平等。這種等級是需要的,對於孩子來說,家長、老師合理的要求和約束,有助於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品質;對員工來說,一定程度的自我犧牲,接受老闆的安排,也能換來其他的利益,如生存的保障、歸屬感、自尊的滿足等。從社會層面來說,通過一定的組織架構能夠把個體統一起來,形成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組織。
槓精對等級非常的反感,因為他們不願意犧牲自我。他們對自我利益(自主、自由、權力)特別看重,甚至把一些合理的受損(比如在團體中需要約束一下自我時)也當成對他們自我利益的侵犯,並採取對抗的措施。
槓精非常善於覺察到別人言語背後的負面信息,特別擔心別人會壓制他,貶低他,傷害他,擔心自我利益被剝削。嚴重者會忽略善意(或者他們不相信人有善意),選擇性關注惡意,並將其放大。
王蒙小說《雄辯證》中的雄辯症病人可謂是一個「超級槓精」,摘錄如下,括號中是我對他言語背後的潛意識的理解。
一位醫生向我介紹,他們在門診中接觸了一位雄辯症病人。
醫生說:「請坐。」
病人說:「為什麼要坐呢?難道你要剝奪我的不坐權嗎?」(擔心被剝奪,一種惡意的揣測)
醫生無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說:「請喝水吧。」
病人說:「這樣談問題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謬的,並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裡摻上氰化鉀,這水就絕對不能喝。」(惡意的揣測,認為醫生有傷害的企圖)
醫生說:「我這裡並沒有放毒藥嘛。你放心!」
病人說:「誰說你放了毒藥呢?難道我誣告你放了毒藥?難道檢察院起訴書上說你放了毒藥?我沒說你放毒藥,而你說我說你放了毒藥,你這才是放了比毒藥還毒的毒藥!」(被戳中了痛處,便反咬一口)
醫生毫無辦法,便嘆了一口氣,換一個話題說:「今天天氣不錯。」
病人說:「純粹胡說八道!你這裡天氣不錯,並不等於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氣。例如北極,今天天氣就很壞,刮著大風,漫漫長夜,冰山正在撞擊……」(善於抓住漏洞,然後開始攻擊,這是他內在攻擊性的直接釋放)
醫生忍不住反駁說:「我們這裡並不是北極嘛。」
病人說:「但你不應該否認北極的存在。你否認北極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實真相,就是別有用心。」(以一些看似合理的說法,繼續加以攻擊)
醫生說:「你走吧。」
病人說:「你無權命令我走。這裡是醫院,不是公安機關,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槍斃我。」(繼續惡意揣測,認為對方在欺壓他,傷害他)
……經過多方調查,才知道病人當年參加過「梁效」的寫作班子,估計可能是一種後遺症。
這位「超級槓精」被惡意的揣測主導了,他總認為別人會剝削他、傷害他。這些惡意其實來自於他自身,按精神分析的理解,他是以投射的方式來處理了自身的敵意。如果給他下一個診斷,可能已經到了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程度。
根據反抗的特點,我們可以把槓精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的槓精(以直接或外顯的方式表達反抗),另一類隱性的槓精(以隱晦的方式表達反抗)。
顯性槓精者努力想維持主導的地位,想要控制局面。任何會失去主導的情況,都會喚起他們條件反射式的反抗。他們對於自己的判斷非常看重,當自己的觀點受到他人善意的提醒或評價時,會被當成是對他們地位的挑戰。
什麼樣的工作適合他們?具有較大自主性的崗位。比如機構的領導者,部門的負責人,或者自由職業者。他們非常難以適應那種被嚴格要求的工作,比如體制內、公司內的普通員工。他們有兩種方式去獲得自主性,一是通過不斷地努力獲得很高的位置,從而得到自主感;二是成為自由職業者,創業者,完全由自己主導。
一位在體制內工作多年的人離職後從事自由職業,朋友問他原因,他說他喜歡那種自己可以決定的感覺,在體制內總有各種約束。朋友說,你做了自由職業,其實也不自由,你的客戶也是你需要去討好的,就像在體制內的領導一樣。他說:「這不一樣,在體制內,你沒得選擇,只能合作與服從,而對於客戶,你是有選擇權的,我更需要這種感覺。」
隱性槓精者表面上是合作的,而且他們一般不想成為老大,他們不自覺地成為「千年老二」。他們很難跟人說「不」,個人的想法和願望處於從屬的地位,在關係裡顯得謙虛,對自己的從屬地位感到滿意。
在職場上,他們害怕成為領導者或負責人。不過,他們會被動地表達反抗,比如極其精確又緩慢的完成任務,經常拖延,或者顯得懶散、遲疑、固執。
由於潛藏的對規則與要求的反抗態度,隱性槓精們並不那麼適應社會,即使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性格中的不合作也讓他們的職業發展受限。
槓精們對自我利益的過度關注,反映了他們沒有解決好一個心理衝突,即在2-3歲左右,所呈現的「自主性對羞愧「的衝突,或者按弗洛伊德所說的,肛欲期對權力與控制的抵抗。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萌芽,能夠清晰地區分自我與他人,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主張。為了維護這個薄弱的自我,他們為了自我而戰,對他人的要求採取抵抗的態度。心理學家把孩子的這種需要叫做自主性的需要。此階段的孩子會有一種無所不能的錯覺,想要為所欲為,難免會與父母產生衝突。
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當與孩子有矛盾時,以共情和尊重的態度去協商解決,經常跟孩子商量著辦事,那麼,孩子就維護了自己的面子,擁有了穩定的自主感。有時,為了更大的利益,孩子也能適當放棄自主感,跟他人合作,樂於接受被安排。相反,如果父母過於強勢,或者過於縱容(缺乏規則與懲罰),那麼,則會阻礙自主性的發展,讓孩子對於喪失自主性特別恐懼和牴觸。
有一位母親,她只會用一種僵化的、強勢的方式管教孩子,有時候,可以因為孩子不能完整流暢地背出一篇課文,就不給孩子吃飯,哪怕孩子哭得很厲害也絕不妥協。此時,她喪失了共情的能力,被一種逼迫性的力量所主導了。不過,在吃喝、身體、玩具的使用上,她又對孩子特別的照顧,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顯得過於縱容。
無情逼迫的方式傷害了孩子的自主性,過度遷就又放縱了孩子,最終讓孩子形成了對自主性特別敏感的狀態,難以建立起一種合理的規則意識,對於命令和要求總是反抗。這個孩子在學校裡習慣性遲到,經常不做作業,有時跟老師對著幹,成為周圍人眼中的問題小孩。
當一個人對自主性特別敏感時,他可能會為了自主性而不顧及理性的考慮,陷入「為反抗而反抗」的不良心態中,只看到規則令人不快的一面(對自主性的幹擾),忽略規則有益的一面。這會讓他們在與人合作,遵從社會規範上面出現問題,最終阻礙其社會發展的程度。
為了不讓孩子成為槓精,為了讓孩子成為願意接受社會規則的人,父母應該理解孩子,以合理和尊重的方式處理與孩子的衝突,要學會適當認輸,在孩子2-3歲(第一反抗期),以及在青春期(第二反抗期)時尤其如此。慢慢讓孩子形成有彈性的自主性,不因自主的需要而忽略理性的選擇。
對於已經是槓精的人該如何調適,限於篇幅今天就不展開了,以後有機會再寫。
——
作者為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