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從業者來說,基調是悲涼的;即使偶爾濺起幾朵愉快的浪花,也很快消散在一整片悲涼的環境裡。邦老師無比認同這樣一個觀點:過去的十年裡,2019年是最慘的一年,可它也是未來10年中最好的一年。
▲ 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奠基儀式
新年伊始,特斯拉上海工廠正式開工的消息傳來,渾身上下透露一股子摧枯拉朽的氣息。國產後的特斯拉Model 3,會一把扯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價格的底褲麼?那個時節,誰也不敢保證。車和家董事長、CEO李想直言「特斯拉都已經打到家門口了」,他預言「國產Model 3鐵定直接賣到25-27萬起」,這還是補貼前的售價。
好在後來,國產Model 3公布32.8萬元的起售價,讓車企老闆們鬆了一口氣。只是,那時的人們怎麼知道,未來的一年裡,Model 3的價格會6連跳,一路跌破30萬元;甚至不僅能享受到國家政策補貼以及購置稅減免,還全系標配AP這一大殺器。
2020年,對於新能源汽車廠商來說,或許才是刺刀見紅的一年吧!
▲ 恆大收購NEVS國能汽車51%股份
造車像是一座城,圍在城裡的人滿心焦慮,城外的人卻擠破頭想衝進去。1月15日,剛同FF分手的恆大宣布,斥巨資購入NEVS 51%的股份。至此,恆大終於向「造車夢」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藉由NEVS國能汽車拿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再後來,恆大造車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紙,牽手柯尼塞格、收購日本卡耐、拿下荷蘭e-Traction、英國Protean、德國hofer、同廣州、瀋陽政府籤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與國家電網合籤約合作……半年來,恆大僅僅在各項收併購案中的花費,就高達140億人民幣。一片轟轟烈烈中,恆大終於擠進了這座圍城,可然後呢?
如果說恆大善於製造新聞,那麼特斯拉就是新聞本身。一直逃不過「真香」定律的特斯拉車主,在3月初拉起了維權的橫幅,集體維權的原因很簡單——降價。今年3月1日,為了提升銷量,特斯拉全系在中國降價,最高降幅達34.11萬元。
按理說人家賣方想降價就降價,這是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你消費者不能跟有些樓盤業主一樣,漲價了笑眯眯,降價了哭唧唧。可特斯拉這事兒的特殊性在於,很多銷售為了清庫存(準現車),以各種手段催促下單了的車主,在3月1日降價前結清尾款,這吃相就太難看了。難怪高貴如特斯拉車主,也不得不拉起維權的白橫幅向馬斯克討要一個說法。
別看大家鬧得火熱,但誰都知道,今年最大的一把刀其實來自上面。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究竟是什麼,降幅20%、50%、75%,各種版本甚囂塵上。3月26日塵埃落定,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通知》設定過渡期(3月26日-6月25日):過渡期中,符合2019年新技術標準的車輛,按照2018年補貼的0.6倍補貼;過渡期之後,取消地補。總之,重視電池安全,降低電耗才是2019年的主旋律。
於是乎,各家車企這才放心大膽的公布了自己的新車指導價,或者保價政策。總結起來,基本是按照2018年的補貼後價格來,只是保價政策期限截止6月26日。站在現在的時間節點去看,或許正是這種定價策略,導致2019年7月-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遭遇五連降。再加上國五車清庫存,進一步加劇了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下降。
6月25日過渡期結束後,各家車企的應對政策也各不相同,有漲價的,比如蔚來、零跑、廣汽豐田;有宣布保價的,比如長安、威馬、小鵬、名爵、比亞迪;還有默默不說話的,比如北汽、吉利等。
寒冬難過,連巨頭們也紛紛報團取暖。3月28日,吉利和戴姆勒籤署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實現Smart品牌的純電動化歷程,但新車何時能同大家見面,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官方消息。
不到一個星期之後,4月3日豐田宣布開放23740件混合動力車專利。有人認為這是豐田為了狙擊全球純電動化浪潮的一次嘗試,畢竟豐田在純電動車領域的布局,實在是有些滯後。豐田開放專利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不過,從11月7日豐田比亞迪正式宣布,雙方將在2020年成立合資公司這件事上看,豐田正在加快對於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步伐。
▲ 視頻截圖,畫質較差
有驚無險的度過了2019年的第一季度,接下來特斯拉和蔚來接連不斷的幾起自燃事件,也點燃了行業外消費者對於電動車安全的質疑。
4月21日,上海某小區地庫的一輛特斯拉Model S在靜止停放的狀態下發生自燃,事件波及小區半個地庫的車輛;所幸,此次事故並未波及人員傷亡。
▲ 蔚來ES8自燃,網絡圖片,畫質較差
5月16日,上海安亭一輛蔚來ES8發生自燃,無人員傷亡;6月14日,湖北武漢一輛蔚來ES8發生自燃,無人員傷亡;6月27日,河北石家莊一輛蔚來ES8發生自燃,無人員傷亡……面對一系列的自燃事件,蔚來很快給出事故原因——電池模組設計缺陷,並在6月27日公布召回通知。此次召回,是中國新勢力造車的首例,涉及4803輛蔚來ES8,接近當時已售ES8數量的一半。
凡事就怕對比,和蔚來第一時間的召回做法相比,特斯拉官方平平無奇的通告,毫無疑問又給了老車主們沉痛一擊。
如果說2019年對於新能源車還有什麼利好消息,大概就是6月7日,發改委印發《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方案》規定,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或者限購,已實行的應該取消。
或許國家也希望藉由《方案》的出臺,能夠為逐漸疲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打一針興奮劑。然而,事實是後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甚至還不如上半年,銷量一路下跌的進入了2020年。老百姓期望當中的取消限購政策也沒有到來。以北京市為例,6月25日新一期小客車指標搖號申請人數公布,新加入新能源排號大軍隊伍中的同學,最晚需要8年後才能拿到牌照。
京牌,你是我幸福的保障。京牌,你是我不幸的源頭。
▲ 小鵬維權(圖片來自網絡,質量較差)
6月18日,經歷過召迴風波的蔚來,以更加成熟的姿態迎來了蔚來ES6的交付。這款車不僅產品層面相比ES8更加成熟,也成為國內第一家正式交付了兩款量產車的造車新勢力。艱難度日的時候,蔚來為自己,也為支持蔚來的車主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同處中國造車新勢力第一集團軍的小鵬汽車,也在7月10日正式發布了2020款小鵬G3。新車續航更高,補貼後售價卻更低,可謂誠意滿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舉動卻讓眾多老車主感到不滿。他們認為,提車不過幾個月,卻遭遇了這種事,實在委屈;於是小鵬車主們也像年初的特斯拉車主一樣,紛紛拉起了橫幅維權。
如果說,2019年上半年是國內新能源品牌的舞臺,那麼下半年的舞臺則屬於傳統車企。10月31日,基於大眾MEB平臺打造的純電動車型——ID.初見,正式同國內消費者見面。這是一款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緊湊型SUV,算上確定要在國內生產的大眾ID.3,大眾基於MEB平臺打造而來的ID.家族車型,已經虎視眈眈的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兒大肥肉。
比起大眾的遮遮掩掩,奔馳和奧迪則顯得痛快的多。11月8日,北京奔馳EQC正式上市;11月18日,奧迪e-tron正式上市;同一天,大洋彼岸的美國,福特首款純電動車型Muatang Mach-E正式發布。
短短幾天,三款重磅車型上市或發布。顯然,大象已經調轉身形,正在加速奔跑。只是,消費者對於奔馳EQC似乎並不買帳,一在「油改電」,二在續航。針對這些質疑,奔馳通過媒體給予回應:奔馳EQC同GLC全車75%的零部件不相通;為了符合奔馳的安全標準,奔馳不得不增加了很多重量,因此犧牲了部分續航。
同樣的理念也出現在奧迪e-tron身上,95kWh的帶電量卻只能給到470km的NEDC續航表現,顯然被動輒500km、600km續航裡程教育過的中國消費者是無法滿足的。究其原因,22.6kWh/100km的電耗和700kg重的電池組,實在對不起奧迪e-tron的那些軟包電芯。
至此,我個人嚴重懷疑(事實上,可能就是),對當下的奔馳和奧迪來說,電動車首先要滿足其品牌一貫的豪華調性,比如通過電池安全、材質用料、駕駛感受等方面展示出來的豪華,其次才是一輛普通電動車應該注重的續航表現。
如果你認可了上述觀念,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福特Mustang Mach-E毫無疑問可以吊打奔馳和奧迪的純電動車。因為它是真正基於福特全新的純電動平臺打造而來的一款,既兼顧了續航和性能,又保證了電池安全、整車安全的新能源汽車。
遺憾的是,Mustang Mach-E和大眾ID.初見一樣,目前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時間來到年底,巨頭們的抱團取暖仍在繼續。11月29日,長城和寶馬的合資項目光束汽車工廠奠基儀式啟動。這件從去年就見諸與報紙的合資項目,現在終於完成了大部分談判,進入了實操階段。未來,光束汽車將著重推行MINI品牌的純電動化進程;這同吉利和戴姆勒攜手推行Smart品牌的純電動化進程如出一轍。
MINI和Smart這兩個有趣的品牌,能否憑藉電動化的浪潮,在全球範圍內煥發出新的光彩,我們大可以期待著。
▲ 圖片來自42號車庫現場拍攝
一整年的流量擔當——特斯拉,顯然不會讓2019年就這麼平淡的過去。既然年初的大事記是從Model 3開始的,那麼勢必也要以Model 3結束才合理。12月30日,國產版特斯拉Model 3終於交付了。只是此次交付的15輛車,僅針對內部員工。可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得不讚嘆,特斯拉中國工廠從破土動工,到最終車輛交付,僅花了一年的時間,真正創造了行業內的一個奇蹟。中國「基建狂魔」的名號沒有半點水分,難怪一向苛刻的馬斯克也在各種場合上,對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讚賞不已。
只是,工廠建成了,特斯拉手中的屠刀也舉起來了,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們,你們準備好反擊的手段了嗎?
回顧整個2019年,中國新能源車企說一句「內憂外患」恐怕一點不過分。內有補貼退坡、自燃、維權、召回讓主機廠們應接不暇;外有特斯拉兵臨城下的虎視眈眈。不僅新造車的日子不好過,傳統巨頭抱團取暖也司空見慣。
潮水褪去,裸泳的人紛紛出局,知豆倒閉、華泰工廠停工、長江汽車欠薪、國能電池欠薪……2020年,大家的日子會更好過麼,我們不知道。但在補貼徹底結束、電池白名單開放、合資車企股比開放的大環境下,利益的分配、蛋糕的搶奪、實力的排名勢必會經歷一場大亂鬥,中國車市的格局也將重新洗牌。
2019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