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聊齋,電影圈裡除了《畫皮》、《嶗山道士》,就是《倩女幽魂》,前幾年有個失敗的《畫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其實,聊齋是個影視題材富礦,600多個故事,比畫皮精彩的比比皆是,只是被忽略了,這裡信手拈來個《鴉頭》。這個故事裡,悽美動人的愛情、宏大的人神大戰、曲折離奇的故事,商業大片的元素全部具備。
1、邂逅
東昌書生王文遊學江蘇,偶遇家鄉商人趙東樓,此人常住一勾欄之中,兩人去其住處,邂逅一少女鴉頭,驚為天人,一見鍾情。
2、夜奔
王文想贖人,老鴇不願放棄剛長成的搖錢樹,索要多金,王文雖得趙東樓資助,也未如願,只夠一夕之資。二人相見,難捨難分,遂夜奔逃離,女以符系僕股並驢耳上,縱轡極馳,目不容啟,耳後但聞風鳴。平明,至漢江口,租房住下。王驚其異。女曰:「妾非人,狐耳。母貪淫,日遭虐遇,心所積懣。今幸脫苦海。
3、短暫的幸福生活
兩人開一小肆賣酒販漿,鴉頭同時做些女工刺繡,心靈手巧,勤勞能幹,日子逐漸變好。王文也當起了甩手掌柜,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4、離別
好景不長,老鴇的婢子妮子來拿人,鴉頭打敗妮子,老鴇又至,女已有孕,迎跪哀啼。媼不言,揪髮提去。
王文徘徊愴惻,眠食都廢。急忙趕回六河,然而門庭如故,人物己非。問之居人,俱不知其所徙。
悼喪而返。於是遣散家宅,囊資東歸。
5、遇兒
後數年,王文四處奔走尋找,一日偶入北京,過育嬰堂,見一小兒,七八歲,舉止不凡,很像自己,自念乏嗣,因其肖已,愛而贖之。問其名,自稱王孜。王文問:「子棄之襁褓,何知姓氏?」王孜曰:「師傅說得我時,胸前有字,書山東王文之子。」王文覺得只是巧合,心竊喜,甚愛惜之。
6、獵狐者
王孜漸長,孔武有力,喜田獵,不務生產,樂鬥好殺。王亦不能箝制之。王孜有異能,能見鬼狐,周邊狐狸盡被其所殺。
王文一日忽遇趙東樓,問其鴉頭情況,趙曰:「媼得鴉頭,橫施楚掠。既北徙,又欲奪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生一男,棄諸曲巷,聞在育嬰堂,想已長成,是你兒子。又帶鴉頭書信。信中訴說了思念之情和幽閉慘狀,讓王文與兒子商量,救出自己,但別傷其母和姐妹。
7、救母
此時王孜年十八矣,看完母親信後怒眥欲裂,即日上路救母。趕到母親幽閉之處,大殺四方,射死老鴇,救出母親,母親知家人盡喪於兒手,也是傷心難過。
8、抽筋
一家三口歷經磨難,終於團聚,但王孜本性惡狐,偶有對母惡聲暴吼。鴉頭和王文商量,兒有拗筋,不剌去之,終當殺人傾產。一夜伺孜睡,潛縶其手足。孜醒曰:「我無罪。」母曰:「將醫爾虐,其勿苦。」孜大叫,轉側不可開。女以巨針刺踝骨側,深三四分許,用力掘斷,崩然有聲;又於肘間腦際並如之。已,乃釋縛,拍令安臥。天明,奔候父母,涕泣曰:「兒早夜憶昔所行,都非人類!」父母大喜,從此溫和如處女,鄉裡賢之。
蒲松齡最後點評:「唐太宗說別人覺得魏徵耿直可惡,他覺得魏徵很可愛,我覺得鴉頭也是個美麗可愛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