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下無賊》使「xx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成為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的形成並非全是偶然,某一詞句能成為網絡流行語除了簡單形象、生動有趣外,往往還反映了某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因此,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現象,已成為社情民意、社會心理的特殊載體,折射出網絡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網絡流行語:一種特殊的輿情載體
與新聞、評論等輿情載體相比,網絡流行語有以下特徵:
1.反映集體的認同和感受。如馬學良、瞿靄堂所言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是社會集體意志的產物。」在海量信息中,只有那些最能觸動公眾心理的話語,才可能迅速引起相當數量網民的關注認同,進而爆炸性地傳播開來。而網際網路則為社會情緒、社會意見的這種匯集、整合、表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
2.推動輿論升溫發酵。網絡流行語簡潔詼諧、生動形象、新奇別致、感染性強,具有特殊的傳播效果,對加速事件傳播,提升社會關注具有特殊作用。這在「躲貓貓」「伏地挺身」「範跑跑」「70碼(欺世馬)」「開胸驗肺」等熱點事件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3.形成「無所不在」的批判。網絡流行語將零散的意見整合起來,形成特殊的「集體大合唱」,引起社會輿論更為廣泛持久的關注。同時,網絡流行語具有很高的「可複製性」,從網絡段子、網絡造句、網絡歌曲到文章評論、相聲小品、影視劇目、日常閒談、文化衫、玩偶等等,網絡流行語往往被反覆引用、不斷衍生,推動輿論病毒式擴散,對當事人或相關現象形成如影隨形的逼問和反諷。
4.具有草根、亞文化特質。大多由草根網民發起、傳播,反映了多元、狂歡、草根崛起、權威消解等網絡文化現象。其中包含不少俚語俗語甚至低俗詞彙,如「尼瑪」「屌絲」「逗比」「磚家/叫獸」「你妹」「裝逼」「草泥馬」「逼格」「撕逼」「蛋疼」「碧蓮」「碧池」等。
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情民意?
1.對社會熱點的評判。一是對熱點事件和現象的評判。如借「一個艱難的決定」表達對企業競爭挾持消費者的不滿,借「西畢生」諷刺學歷造假,借「範跑跑」批判極端個人主義,借「我爸是李剛」質疑「官二代」仗勢欺人。其他還有「黑哨」「樓脆脆」「正龍拍虎」「開胸驗肺」「跨省抓捕」等。此外,「做人要厚道」「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不作死就不會死」「且行且珍惜」等,有勸誡意味。「秀下限」「無知者無畏」等,則是對突破底線行為的批判。二是對官方回應的質疑。借刻意突出、反覆引用原話來進行反諷。比如,雲南「躲貓貓」事件,網民認為在看守所這麼嚴肅的地方,居然還有「躲貓貓」這麼溫馨的遊戲,居然導致一個青壯年的意外死亡,實在不可思議。之後針對類似事件又出現「喝水死」「睡覺死」「大便死」等網絡流行語。類似的還有「70碼(欺世馬)」「伏地挺身」「休假式治療」「維修性拆除」「輪流發生性關係」等。三是對「雷人雷語」的諷刺。比如「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先謝國家」「這事兒不能說太細」「你是哪個單位的?」等等,均反映出輿論對官僚態度等的批判。近年來「雷人雷語」引發的網絡流行語明顯減少,顯示在輿論監督壓力下,領導幹部和社會名人更加謹言慎行。
2.反映階層、群體問題。不少網絡流行語與「社會階層」有關,如「蟻族」「草根」「屌絲」「土豪」「乾爹」「逆襲」「高帥富」「矮醜銼」「X二代」,以及「我爸是李剛」「恨爹不成剛」等,反映出輿論對社會階層斷裂、貧富代際遺傳、底層民眾向上流動機會減少等問題的焦慮。網絡流行語還顯示出對當前新社會群體的特別關注。比如「海龜」「土鱉」「海帶」「白骨精」「月光族」「宅女」「宅男」等,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此外,出現了描述特定男人、女人的「小鮮肉」「暖男」「偽娘」「女漢子」;描述青年人的「普通青年」「文藝青年」「二B青年」。即使是「芙蓉姐姐」「鳳姐」「犀利哥」「五道槓」等指向個人的網絡流行語,反映出的也是對特定群體的看法態度。而「五毛黨」「自乾五」和「體制婊」「帶路黨」「美分黨」等,則帶有明顯的政治態度站隊意味,成為網上爭論中頻繁被使用的「帽子」和「鞭子」。
3.反映民生社會訴求。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軍」「蘋什麼」,反映出民眾對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的驚訝無奈。「被就業」「被捐款」「被代表」「被自願」等「被XX」系列,反映了公眾對知情權、參與權被剝奪的不滿。類似的還有,「農婦、山泉、有點田」,顯示在追求「成功」的快節奏時代,一些人對小富、安穩生活的嚮往;「十面霾伏」顯示對嚴重空氣汙染的擔憂,「逃離北上廣」流行的背後,是進入一線城市的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缺乏歸屬感等複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