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5,網絡流行語背後的文化變遷

2020-12-14 人民論壇網

電影《天下無賊》使「xx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成為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的形成並非全是偶然,某一詞句能成為網絡流行語除了簡單形象、生動有趣外,往往還反映了某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因此,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現象,已成為社情民意、社會心理的特殊載體,折射出網絡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網絡流行語:一種特殊的輿情載體

與新聞、評論等輿情載體相比,網絡流行語有以下特徵:

1.反映集體的認同和感受。如馬學良、瞿靄堂所言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是社會集體意志的產物。」在海量信息中,只有那些最能觸動公眾心理的話語,才可能迅速引起相當數量網民的關注認同,進而爆炸性地傳播開來。而網際網路則為社會情緒、社會意見的這種匯集、整合、表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

2.推動輿論升溫發酵。網絡流行語簡潔詼諧、生動形象、新奇別致、感染性強,具有特殊的傳播效果,對加速事件傳播,提升社會關注具有特殊作用。這在「躲貓貓」「伏地挺身」「範跑跑」「70碼(欺世馬)」「開胸驗肺」等熱點事件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3.形成「無所不在」的批判。網絡流行語將零散的意見整合起來,形成特殊的「集體大合唱」,引起社會輿論更為廣泛持久的關注。同時,網絡流行語具有很高的「可複製性」,從網絡段子、網絡造句、網絡歌曲到文章評論、相聲小品、影視劇目、日常閒談、文化衫、玩偶等等,網絡流行語往往被反覆引用、不斷衍生,推動輿論病毒式擴散,對當事人或相關現象形成如影隨形的逼問和反諷。

4.具有草根、亞文化特質。大多由草根網民發起、傳播,反映了多元、狂歡、草根崛起、權威消解等網絡文化現象。其中包含不少俚語俗語甚至低俗詞彙,如「尼瑪」「屌絲」「逗比」「磚家/叫獸」「你妹」「裝逼」「草泥馬」「逼格」「撕逼」「蛋疼」「碧蓮」「碧池」等。

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情民意?

1.對社會熱點的評判。一是對熱點事件和現象的評判。如借「一個艱難的決定」表達對企業競爭挾持消費者的不滿,借「西畢生」諷刺學歷造假,借「範跑跑」批判極端個人主義,借「我爸是李剛」質疑「官二代」仗勢欺人。其他還有「黑哨」「樓脆脆」「正龍拍虎」「開胸驗肺」「跨省抓捕」等。此外,「做人要厚道」「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不作死就不會死」「且行且珍惜」等,有勸誡意味。「秀下限」「無知者無畏」等,則是對突破底線行為的批判。二是對官方回應的質疑。借刻意突出、反覆引用原話來進行反諷。比如,雲南「躲貓貓」事件,網民認為在看守所這麼嚴肅的地方,居然還有「躲貓貓」這麼溫馨的遊戲,居然導致一個青壯年的意外死亡,實在不可思議。之後針對類似事件又出現「喝水死」「睡覺死」「大便死」等網絡流行語。類似的還有「70碼(欺世馬)」「伏地挺身」「休假式治療」「維修性拆除」「輪流發生性關係」等。三是對「雷人雷語」的諷刺。比如「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先謝國家」「這事兒不能說太細」「你是哪個單位的?」等等,均反映出輿論對官僚態度等的批判。近年來「雷人雷語」引發的網絡流行語明顯減少,顯示在輿論監督壓力下,領導幹部和社會名人更加謹言慎行。

 2.反映階層、群體問題。不少網絡流行語與「社會階層」有關,如「蟻族」「草根」「屌絲」「土豪」「乾爹」「逆襲」「高帥富」「矮醜銼」「X二代」,以及「我爸是李剛」「恨爹不成剛」等,反映出輿論對社會階層斷裂、貧富代際遺傳、底層民眾向上流動機會減少等問題的焦慮。網絡流行語還顯示出對當前新社會群體的特別關注。比如「海龜」「土鱉」「海帶」「白骨精」「月光族」「宅女」「宅男」等,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此外,出現了描述特定男人、女人的「小鮮肉」「暖男」「偽娘」「女漢子」;描述青年人的「普通青年」「文藝青年」「二B青年」。即使是「芙蓉姐姐」「鳳姐」「犀利哥」「五道槓」等指向個人的網絡流行語,反映出的也是對特定群體的看法態度。而「五毛黨」「自乾五」和「體制婊」「帶路黨」「美分黨」等,則帶有明顯的政治態度站隊意味,成為網上爭論中頻繁被使用的「帽子」和「鞭子」。

 3.反映民生社會訴求。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軍」「蘋什麼」,反映出民眾對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的驚訝無奈。「被就業」「被捐款」「被代表」「被自願」等「被XX」系列,反映了公眾對知情權、參與權被剝奪的不滿。類似的還有,「農婦、山泉、有點田」,顯示在追求「成功」的快節奏時代,一些人對小富、安穩生活的嚮往;「十面霾伏」顯示對嚴重空氣汙染的擔憂,「逃離北上廣」流行的背後,是進入一線城市的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缺乏歸屬感等複雜感受。

相關焦點

  • 2015年網絡流行語與所反映的社會心理淺析
    本文旨在通過對2015十大網絡流行語的歸類和分析,探究網絡流行語的特點,並探究當前社會背景下網絡流行語反映出的社會心理。詞彙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語言外部的因素變遷,往往最先引發詞彙的發展演變。(引自《當代社會流行語研究》裴文倩)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是順應當前時代發展要求的。 (三)形式多樣性 網絡流行語的形式是多樣的。有單純的由漢字組成的詞彙,有英文字母與漢字的組合詞,有純粹的英文詞,有符號詞,有英文簡寫詞,有諧音詞。
  • 從網絡流行語看網民輿論生態
    網絡流行語的定義較為模糊,一般指一定時期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客觀環境的催化下,由特定事件或話題引出,與公眾心理思潮和社會活動傾向相契合,從而在網際網路推動下盛行的詞彙、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群模式。它反映出特定時期的社會變遷、社會心態以及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情緒。
  • 與時代發展如影隨形 "流行語"折射中國社會變遷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二日電 題:「流行語」折射出的中國社會變遷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二00六年中國報紙、廣播、電視十大流行語今天上午在北京發布。主持這項評選活動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說,「語言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的變化,流行語的變遷也總是與時代的發展如影隨形。」
  •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有的積累沉澱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有的積累沉澱 原標題: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全面興起,一些地方的流行語開始藉助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優勢上升為全國流行語。像北京流行語中的「大款兒」「大腕兒」「託兒」「沒戲」,港臺流行語中的「老公」「老婆」「打工」「炒魷魚」「哇噻」等詞語廣為流傳。  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的發展讓網絡流行語在中國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
  • 2018流行語背後:文化心態悄然改變
    原標題:2018流行語背後:文化心態悄然改變   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突破8億,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瀏覽信息、表達自我的主要渠道之一。日前,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包括:「錦鯉、槓精、skr、佛系、確認過眼神、官宣、C位、土味情話、皮一下、燃燒我的卡路裡。」
  •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 有的積累沉澱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全面興起,一些地方的流行語開始藉助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優勢上升為全國流行語。像北京流行語中的「大款兒」「大腕兒」「託兒」「沒戲」,港臺流行語中的「老公」「老婆」「打工」「炒魷魚」「哇噻」等詞語廣為流傳。  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的發展讓網絡流行語在中國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
  • 2015上半年網絡流行語(中英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2015上半年網絡流行語(中英雙語) 2015-07-06 09:49 來源:滬江 作者:
  • 萌萌噠、漲姿勢、暖男……網絡流行語變得更輕鬆
    圖片來源:網絡昨天在商務印書館舉辦的「2015中青年語言學者沙龍」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了《2014網絡語象報告》。該報告對去年的25個網絡流行語進行了檢索,由此總結了中國網絡語象的變化。報告提出,伴隨著社會心態的轉變,如今的網絡流行語少了些「憤青心態」,多了些輕鬆調侃。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還能否勾勒我們的生存?
    「打工人」瞬間成為年度最熱的自嘲用語,在各大網絡平臺廣泛傳播,仿佛一時之間,各行各業的上班族都通過「打工人」建立起了身份認同。許多媒體也對「打工人」的走紅背後的文化心理進行了剖析。「打工人」引發公眾共鳴的背後,是通過工作實現階層晉升機會的收窄帶來的普遍焦慮,和因專業化分工的不斷細化而被消磨的工作熱情。
  • 人民日報:利用網絡流行語更好凝聚社會共識
    網絡流行語是指在網絡中產生、在網民中流傳、反映網民態度的語言。不少網絡流行語詼諧有趣、簡潔獨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為語言發展增添了新鮮元素。但也要看到,部分網絡流行語含有消極、非理性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辯證認識網絡流行語,重視網絡流行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努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網絡流行語是最直接最鮮活的語料庫。
  • "2015年十大流行語"解讀 上榜詞語網絡特色明顯
    中新網12月17日電(宋宇晟) 綜合報導,12月15日,《咬文嚼字》雜誌在官方微博中公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語」。其中,上榜的詞語有「獲得感」、「網際網路+」、「顏值」、「寶寶」、「創客」、「腦洞大開」、「任性」、「剁手黨」、「網紅」、「主要看氣質」。《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指出,今年上榜的流行語具有明顯的「網絡特色」。
  • 網絡流行語的是與非
    網絡流行語的是與非 2015-04-10 14:53:24因此,網絡流行語大體上與生活中的俚語有異曲同工之處,像「我也是醉了」之類的語言文字,用於生活言語絲毫不覺有障礙。大多數人敲鍵盤不如翻舌頭快,各種略語隨之出現,英文有WTF,中文有「不明覺厲」(不明白什麼意思但覺得很厲害)。這些使用法在網絡上出現,像普通流行歌曲一樣,風靡一時漸漸又被拋棄。  近年來網絡流行語時有登上主流傳統媒體,於是問題出現了。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能否準確勾勒我們的生存?|追問2020
    書評人、專欄作家維舟對公共流行語的生成與傳播有著長期的關注,他同樣認為,流行語的變遷很好地反映著宏觀社會結構的變化。在他看來,網絡流行語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2005年以前、2005-2013、2013年至今三個階段,2005年之前,網際網路在中國剛開始流行,彼時的網絡流行語大多是些非常簡易的表情符或者是「喜大普奔」等縮寫詞。
  • 網絡流行語現象透析:由惡搞向社會熱點事件轉變
    最近幾年在網絡上,每年都會舉行年度流行語的評選活動。雖然這些只是網民和一些知名網站互動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參考流行語的影響力基礎上,通過網絡投票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生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
  • [學子論文]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流行語成因分析
    流行語是一定階段在特定社會群體中普遍使用的話語表達方式,是以模仿為特徵的集群話語行為產生的話語結果,其表現形式可以是詞語或語段,也可以是語法格式或話語標記。特定文化內涵依託特定話語形式在社會群體中通過仿效而不斷擴散,其形式意味和文化涵義得到公眾廣泛認可,便成為了流行語。
  • 年度十大新詞語、十大流行語、十大網絡用語權威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2月20日北京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聶北茵)在今天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騰訊公司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19」揭曉儀式上,2019年度十大新詞語、十大流行語、十大網絡用語最終發布。
  • 2015十大流行語七條源自網絡 "然並卵"因不雅落選
    原標題:《咬文嚼字》公布2015年十大流行語 「主要看氣質」,「寶寶」可知否? 《咬文嚼字》編輯部昨天公布了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它們分別是:獲得感、網際網路+、顏值、寶寶、創客、腦洞大開、任性、剁手黨、網紅、主要看氣質。
  • 流行語,從來不止於流行
    年度流行語藏著本年度的「記憶球」,也藏著社會發展的「晴雨表」、生活變遷的「風向標」。早些年,我們暢聊「新常態」、感嘆「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今我們探索「雙循環」、感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樣是政經領域主流文化詞彙演變為大眾生活流行語,背後卻是一個國家面臨的「時」與「勢」之變。早些年,掛在嘴邊的「壓力山大」「我太南了」,如今已被「打工人」「尾款人」所取代,成為許多人自我調侃的減壓用語。
  • 2020年十大流行語的背後,是網絡十年的浮躁,還是人性的誤讀?
    每年這些裝備實怪的方言文化在網絡肆無忌憚的流行,我就想不想聽,也不得不接受它們的王八念經。除了逆行者值得致敬,我覺得咱們還是幹點要臉的事情,畢竟2020年大家都過的虛無,加油吧2021。有人給我們總結了今年網絡十大流行語,其實除了逆行者,其他我都毫無存在感。只是年底總要網絡強行植入,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 網絡流行語 | 2009—2019年,如果你都看懂了,說明你真的「成熟」了···
    作為源自網絡平臺的慣用語,網絡流行語因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和便利性實現了跨越年齡和人群限制的超範圍傳播,從而被廣大受眾認可和接受並在現實社會廣泛流行。作為盛行於網絡時代的流行語,與以往的流行語相比,網絡流行語因其語量豐、渠道多、受眾寬等優勢,更能廣泛地反映這個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