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現象透析:由惡搞向社會熱點事件轉變

2020-12-17 搜狐網

  -如果你的QQ籤名還寫著「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話,那麼你就會被大家認為很「土」,對不起,你已經「OUT」(落伍)了。因為現在流行的是「我們剛剛做了一個很艱難的決定」……

  網絡流行語之變

  縱觀最近幾年青年網絡流行語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呈現的特點:由無釐頭的惡搞或自我表達向關注社會熱點事件轉變。比如很早流行的「我鬱悶啊」的吶喊是一種自我心情的表達,隨著「火星文」的流行而逐漸流傳開的詞語的縮寫形式,如「偶(我)、MM(美眉或妹妹)、GG(哥哥)」等是在追求便捷書寫的同時顯現個性的表達方式。

  最近幾年在網絡上,每年都會舉行年度流行語的評選活動。雖然這些只是網民和一些知名網站互動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參考流行語的影響力基礎上,通過網絡投票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生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在網絡上以某一事件為惡搞對象而產生的流行語具有更大的傳播力,如北京某小學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出的一句話「很黃很暴力」迅速成為網絡熱詞;廣東電視臺的某次採訪中受訪人說的一句:「我只是出來打醬油的」,現在在網上一般用來代替「路過」,用來進行快速回復;還有像「山寨」(山寨版手機製造)、「宅男、宅女」(日本電視劇《螢之光》,體現一種躲避現實,還原自我的生活態度)、「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百度魔獸貼吧一次回帖數量和速度都很驚人的網絡事件)、「我爸是李剛」(河北大學醉酒駕車撞人事件)等都有具體的事件作其背景。

  草根文化

  從歷時態的變遷過程來考察,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具有草根文化的特質。

  首先,網絡流行語的產生體現了文化的草根精神。網絡流行語大多都是由少數網民首先發起而後才逐漸傳播開來的。比如說「秒殺」這個語詞,它最初是作為一個遊戲用語存在的,遊戲玩家用這個詞來表示「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殺死對方遊戲單位」的意思,後來經過遊戲玩家的廣泛使用而流行起來。現在作為網絡流行語的「秒殺」還在網絡購物中大量使用,表示以極低的價格搶購商品,蘊含著速度快、高智慧和能力強的特徵。這說明網絡流行語大多遵循由下到上的傳播模式,產生於社會草根階層中的某一個群體,然後逐漸向社會的其他群體蔓延,最後成為社會廣泛熟悉和使用的流行元素,這也是草根文化的典型傳播模式。

  其次,網絡流行語體現了草根文化「流變性」的特點。藉助網絡工具,網絡流行語傳播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但是其消退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就拿最近的網絡流行語來說吧,如果你的QQ籤名還寫著「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話,那麼你就會被大家認為很「土」,對不起,你已經「OUT」(落伍)了。因為現在流行的是「我爸是李剛」和「我們剛剛做了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前者是由河北大學醉酒駕車撞人事件而流行,後者是由11月3日騰訊公司發出的將在裝有360軟體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體的通知中的第一句話而迅速火起來的。上述例子說明,網絡人總是在尋找最新的興奮點使網絡語成為流行的最前沿,這充分體現了網絡流行語的強「流變性」特徵。

  第三,網絡流行語體現了草根文化頑強的生命力。網絡流行語現象從產生以來顯示出愈演愈烈的態勢。從早期的自由發展演變到現在各大網站和商業力量推動共同作用的局面。我們說網絡流行語的本質力量,存在於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眾多草根網民中,他們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發現能力,能夠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捕捉到具有流行潛質的文化元素,然後通過創意性的思維活動使之流傳起來。草根群體的力量是巨大的,並且具有源頭分散和極其強大的匯聚能力的特性,這為網絡流行語強大的生命力提供了保證。

  碎片式文化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網絡文化現象,是我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文化形態中的一部分。文化的現代性體現的是社會價值多元化的趨勢。持不同價值觀的價值主體在寬鬆的環境中不斷地湧現到前臺來表達其價值訴求。在社會急劇變化的過程中,新一代的年輕群體充當了打破傳統規則並積極樹立新時尚生活的主體,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最具創造性、最具活力的青年群體正在用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詮釋著這個世界。網絡流行語便很自然地成了他們選擇表達自己和詮釋世界的一種方式。

  網絡流行語折射出的是青年群體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態度,網絡流行語不僅成為他們網絡生活而且也是現實生活中喜愛的交流方式,流行語實際上成了他們在共同的話語體系中輕鬆交流的最佳媒介。比如,筆者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大學生在打完遊戲後一起吃飯,他們對話的內容就把遊戲術語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把吃飯說成「給英雄加血加藍」(意思是補充遊戲角色的生命值和魔法值),把吃飯速度較快的稱作「敏捷性英雄」,把最後結束吃飯說成「放大招」(把吃飯比作遊戲中的戰鬥,「放大招」指遊戲角色釋放最強的技能以殺死敵方遊戲單位)。

  如果把網絡流行語置於更加廣闊的現代性的文化背景中來考察的話,那麼它顯示的是「碎片式文化」的形態。也就是說青年群體熱衷網絡流行語的文化現象,表達的是對傳統和僵硬制度的全面解構和反抗。正是因為它反對系統性的機械的傳統,網絡流行語現象體現的文化特徵是分散、快變和非系統性。

  波蘭社會學家奇格蒙特·鮑曼在其《流動的現代性》一書中提到,流體所具有的「輕快、易變、不確定性」等性質能夠很好地反映我們目前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的本質狀態。如果我們接受鮑曼的觀點,那麼網絡流行語現象實際上為其論點做了很好的註腳。因為網絡流行語具有「輕鬆、易變、流動性」的特徵也反映了網絡人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態度,他們追求的不是建立體系嚴密的宏大敘事,而僅僅是對當前心境的即興表達。

  網絡流行語的變遷與當下的社會文化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聯。網絡流行語是與社會現實相關聯的,進而也就與社會文化相關聯。那麼,網絡流行語的發展趨勢必然離不開宏觀的社會文化氣氛。

(責任編輯:潘幸知)

相關焦點

  • 「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編碼規律解析
    : (一)動機變化 這六年的「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編碼呈現出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單純的解構重構某些語句到關注並積極參與社會熱點事件討論,通過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凸顯了爭取話語權的意識。正是無意識地在這種原則的驅動下,形成了初期「網絡流行語」的編碼。隨後,網民逐漸有意識地對日常生活中已有俗語、諺語等廣為流傳的詞句重新造句和編碼,從2009年開始,「打醬油」、「躲貓貓」、「伏地挺身」、「我爸是李剛」等則是更多地體現了網民有意識地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和社會現象,通過網絡流行語的構建和傳播,為草根爭取話語權。
  • 人民日報:利用網絡流行語更好凝聚社會共識
    網絡流行語是指在網絡中產生、在網民中流傳、反映網民態度的語言。不少網絡流行語詼諧有趣、簡潔獨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為語言發展增添了新鮮元素。但也要看到,部分網絡流行語含有消極、非理性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辯證認識網絡流行語,重視網絡流行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努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網絡流行語是最直接最鮮活的語料庫。
  • 萌萌噠、漲姿勢、暖男……網絡流行語變得更輕鬆
    該報告對去年的25個網絡流行語進行了檢索,由此總結了中國網絡語象的變化。報告提出,伴隨著社會心態的轉變,如今的網絡流行語少了些「憤青心態」,多了些輕鬆調侃。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分析稱,這些網絡流行語多基於網絡熱點事件的爆炸式傳播,同時受制於熱點事件的傳播周期,流行語的熱絡和淡出十分迅速。「網際網路上是以事件為中心而不是以話題為中心,層出不窮的事件、此起彼伏的事件,導致人們難有深入的、持續的、理性的公共話題討論。」祝華新認為,人們都是為一個事件所激動、所悲憤、所無奈,因此這些網絡流行語往往是情感宣洩壓倒了理性討論。
  • 1996—2015,網絡流行語背後的文化變遷
    因此,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現象,已成為社情民意、社會心理的特殊載體,折射出網絡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網絡流行語:一種特殊的輿情載體與新聞、評論等輿情載體相比,網絡流行語有以下特徵:1.反映集體的認同和感受。如馬學良、瞿靄堂所言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是社會集體意志的產物。」
  • 從網絡流行語看網民輿論生態
    網絡流行語的定義較為模糊,一般指一定時期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客觀環境的催化下,由特定事件或話題引出,與公眾心理思潮和社會活動傾向相契合,從而在網際網路推動下盛行的詞彙、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群模式。它反映出特定時期的社會變遷、社會心態以及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情緒。
  • 淺析網絡流行語的縮略現象
    網絡流行語是網絡信息蓬勃發展的產物,也是網絡交際對語言產生重要影響的標誌。按照D. Crystal的說法,這是一場重要的語言革命。隨著聊天工具的興起,在線交際越來越普遍和高效,人們經常通過儘可能地減少字數、用最經濟的表達方式實現信息的最大化,這就是網絡流行語的縮略現象。
  • 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擴散研究
    [關鍵詞]新聞事件 網絡流行語 擴散 研究  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以下簡稱「網絡流行語」)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語言創新,其流行過程也是網民使用增多的過程,語言學把「一段時期內某一地區一種語言使用的增多」稱為語言擴散(language spread),借用這一概念,我們也可以將網絡流行語在某一時期使用的迅速增多稱之為擴散。
  • 2020公務員面試熱點:用好網絡流行語,豐富表達方式
    【熱點背景】現今的年輕人們因為網絡的觸角開始更多地深入生活之中,又擁有了新的表達方式。出現諸如「走花路、糊了、基操勿6、連睡、擴列、nbcs……」這些讓大多數人摸不著頭腦的網絡流行語,對此,你怎麼看?【模擬試題】現今的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諸如「走花路、糊了、基操勿6、連睡、擴列、nbcs……」這些讓大多數人摸不著頭腦的網絡流行語,對此,你怎麼看?
  • 網絡流行語與時代剪影
    臨近年終,許多機構和平臺評選年度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規定動作」,從「十大流行語」到「十大網絡用語」,既有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也有商家及「網紅」的創造,還有普通網民的創作,基本上是用新的表達、新的句式、新的修辭展示語言的多樣形態,反映時代的不同側面。
  • 2015年網絡流行語與所反映的社會心理淺析
    摘 要:隨著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流行語逐漸走下網絡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日常談話中所使用的語言。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應該成為我們科學研究的素材,從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可以分析出當前人們的社會心理。
  • 20年來的網絡流行語,它們真的破壞了漢語的純潔嗎?我覺得並沒有
    2、對現實文化的娛樂化惡搞對相對嚴肅的現實文化的惡搞,這可能是網絡文化裡經久不衰的一塊內容。從最早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2005),到現在被蔡徐坤粉絲們反覆撕扯的B站鬼畜區,可謂是一脈相承。這其中也誕生了大量的網絡流行詞彙,並從單純的詞彙衍生出了大量多種形式的作品。
  • 人民日報:網絡熱詞表達民意反映社會心理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角色定位日趨理性、合理,由此而對各種社會現象和某些事件的關心意識、參與意識都空前地增強;而人們的關心和參與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損於社會正義與公平的方面,並有非常明顯的褒貶傾向,由此就體現了很強的批判意識。   從最初的網絡流行語到現在的網絡熱詞,其實已經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由網友們別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娛自樂的新奇樣式轉而成為一種全社會的新銳話語形式。
  • 山城版網絡流行語出爐
    熱點發酵 催生流行語  2014年的網絡流行語有很多,無論是年初的「且行且珍惜」、「你家裡人知道嗎」,還是年末的「我跟你什麼仇什麼怨」、「有錢就是任性」,無一不體現了網絡語言簡潔明快的特點。  草根大號「我愛重慶」運營者陳泓宇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年在不同時期都會有很多網絡語言流行,但多數是熱點事件發酵後提煉出的關鍵詞。
  • 2017年輿情事件出爐,網絡熱點折射社會深層變化
    、新華社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新華社半月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2017中國社會發展高峰會暨2018社會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同時發布了2017年熱點輿情事件。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還能否勾勒我們的生存?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突發的公共事件常常成為流行語擴散的「引爆器」,除了新冠疫情這類公共衛生事件,熱點公共政治事件也製造了「躲貓貓」、「我爸是李剛」、「帝吧出徵」等令人記憶深刻的流行語。不過,流行語的廣泛傳播,不僅可以被熱點事件引爆,也可以伴隨著社會情緒的積累自然地流露出來。比如,今年9月末,B站突然出現了多條以「早安,打工人!」為主題的短視頻。
  • 《我家有個趙大咪》匯集網絡流行語 緊貼時尚熱點
    這部80後都市追愛輕喜劇由北京博方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香港著名導演高林豹強強聯合打造,劇情緊貼時下年輕人最IN的時尚熱點,匯集了時下眾多網絡流行語而深受觀眾追捧。  匯集網絡流行語 深受年輕觀眾青睞  都市愛情輕喜劇《我家有個趙大咪》改編自網絡爆紅小說《我的房東叫彆扭》,講述了都市草根女趙大咪跟房東李程從合租之初的水火不容到慢慢產生感情的歡喜情緣。
  • 杜甫曾經也是大網紅 您怎麼看待杜甫、李白等名人被惡搞的現象呢
    問題:你怎麼看待杜甫、李白等名人被惡搞的現象?.....前言遇到這個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2012年有一個「杜甫很忙「的事件,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我記得杜甫老先生一夜之間成了網絡紅人。還有一件事,就是李白莫名其妙的成了預言帝,各種以李白為作者的預言「古詩」也風靡網絡。李杜二人比起王菊、馮莫琪這些網紅們一點也不遜色。當然了,李白杜甫是我們尊重的詩仙、詩聖,拿他們老人家與現在的網紅相比有點不倫不類。但是最近關於名人的惡搞好像不太多,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在想是我與社會脫節了嗎?
  •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有的積累沉澱
    「範跑跑」「躲貓貓」等反映社會熱點事件的3字詞,「男默女淚」「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4字縮略詞逐漸流行,風靡至今。  教育部、國家語委早些時候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們城裡人真會玩」「主要看氣質」等,成為2015年度網絡流行用語。這已是中國連續第11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 有的積累沉澱
    「範跑跑」「躲貓貓」等反映社會熱點事件的3字詞,「男默女淚」「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4字縮略詞逐漸流行,風靡至今。  教育部、國家語委早些時候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們城裡人真會玩」「主要看氣質」等,成為2015年度網絡流行用語。這已是中國連續第11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能否準確勾勒我們的生存?|追問2020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突發的公共事件常常成為流行語擴散的「引爆器」,除了新冠疫情這類公共衛生事件,熱點公共政治事件也製造了「躲貓貓」、「我爸是李剛」、「帝吧出徵」等令人記憶深刻的流行語。不過,流行語的廣泛傳播,不僅可以被熱點事件引爆,也可以伴隨著社會情緒的積累自然地流露出來。比如,今年9月末,B站突然出現了多條以「早安,打工人!」為主題的短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