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擴散研究

2020-12-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關鍵詞]新聞事件 網絡流行語 擴散 研究

  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以下簡稱「網絡流行語」)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語言創新,其流行過程也是網民使用增多的過程,語言學把「一段時期內某一地區一種語言使用的增多」稱為語言擴散(language spread),借用這一概念,我們也可以將網絡流行語在某一時期使用的迅速增多稱之為擴散。網絡流行語在傳播擴散過程中,呈現出了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特徵,本文就網絡流行語的擴散渠道、擴散動因及擴散對創新的影響做一些分析和研究。

  一、網絡流行語擴散的渠道

  (一)擴散渠道梳理

  羅傑斯在《創新的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中提出,創新擴散的傳播渠道基本上分為兩種:大眾媒體和人際關係網絡。網絡流行語由於是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擴散,因此其擴散渠道也可以理解為使用渠道。由於網際網路兼有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徵,我們可以在羅傑斯關於擴散渠道的分類上再做細分,筆者歸納為:網際網路渠道、傳統大眾媒體渠道、日常人際交往渠道。

  網際網路渠道可細分為:網絡新聞、社區論壇、博客、微博客、SNS社交網站、QQ/MSN等網絡聊天工具;

  傳統大眾媒體渠道主要有:廣播、電視、報紙等。

  日常人際交往渠道主要有:日常談話、手機簡訊等。

  (二)擴散渠道的調查分析

  通過前面的梳理,我們網絡流行語的擴散渠道進行了一個大體的歸類,同時也明晰了每一類渠道中的具體擴散細路。擴散渠道如此眾多,那麼哪些渠道是網絡流行語主要的擴散渠道,這需要我們進行具體的調查研究。

  為此,筆者設計了一份網絡流行語調查問卷,通過網際網路向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網民發放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7份。

  其中,接受問卷調查的網民構成情況如下:

  通過圖1、2、3可見,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網民年齡段主要集中於20-29歲(佔70.6%),其次是10-19歲(14.7%),再次是30-39歲(11.3%);職業構成上主要集中於學生,佔56.9%,其次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者,佔22%,此外,企業/公司員工或管理者也有一定比例,佔15.3%。在性別構成上基本趨於平衡,女性佔57.2%,男性佔42.8%。通過這些數據,筆者認為接受本次問卷調查的網民在年齡、職業上分布相對廣泛,性別比例相對均衡,所得調查數據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參考性。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筆者設計了「網絡流行語您最常在哪些地方見到或聽到(可多選)」以及「您主要通過哪些渠道來使用網絡流行語(可多選)」這兩個問題,經過數據統計,所得數據圖分別如下:

 對比圖4、圖5,筆者得出以下分析結果:

  第一,知曉渠道與擴散渠道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QQ/MSN、網絡新聞、日常交談、社區論壇是人們獲知網絡流行語的四個主要渠道,同樣,這四個渠道也是人們使用網絡流行語的主要渠道。而微博客、博客、社交網站、傳統媒體這四個所佔比例較低的知曉渠道,在使用渠道中所佔比例也較低。

  第二,網際網路渠道是人們知曉和擴散網絡流行語的最主要渠道。以上兩圖顯示,QQ/MSN作為網絡即時聊天工具,是人們獲知和使用網絡流行語比例最高的渠道。

  第三,人際傳播是網絡流行語擴散的主要方式。在圖4中,四個主要知曉渠道代表了三種傳播方式,依次是人際傳播(QQ/MSN、日常交談)、大眾傳播(網絡新聞)、群體傳播(社區論壇),從柱狀圖可見,四個主要知曉渠道在所佔比例上差距不明顯,說明三種傳播方式都對人們獲知網絡流行語起到了作用。但在圖5中,代表人際傳播的QQ/MSN和日常交談所佔使用渠道的比例卻明顯高於網絡新聞跟帖和社區論壇,通過QQ/MSN使用的比例高達70.6%,通過日常交談而使用的比例也達到了63.9%,分別比另兩種使用渠道高出了近30和20個百分點。可見,人際傳播是網絡流行語擴散的主要方式。

    二、網絡流行語擴散的動因

  (一)媒介間議程設置

  通過觀察「躲貓貓」、「欺實馬」、「我爸是李剛」等近幾年的網絡流行語的擴散過程,我們發現該類網絡流行語的擴散有一個共同特徵,即網內、網外交互前進,這主要是由於媒介間議程設置的作用。

  「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這一理論針對的是傳播媒介與公眾之間的議題影響關係。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研究者們發現媒介間也存在議程設置。1989年,丹尼利恩和瑞斯對1985-1986年間媒介上突出反映的毒品問題進行了考察,研究表明,並非社會上的毒品問題出現了惡化,這其實是媒介之間互設議程的結果,大眾傳媒通過議程設置建構了意義或社會現實。

  媒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議程設置的呢?研究者們發現了「共鳴效果」和「溢散效果」兩種議程流向方式。一部分媒介最先報導某事件後,其他媒介也會跟進報導。意見領袖的媒介通常是傳統的建制媒介(established media),跟進的媒介是另類媒介(alternative media),這類議題流動方向被稱為「共鳴效果」;與「共鳴效果」相反,議題也可以由另類媒介流向建制媒介,這類議題流動方向被稱為「溢散效果」。

  在「躲貓貓」、「欺實馬」、「我爸是李剛」等網絡流行語的擴散過程中,一方面存在著媒介對公眾關注議題的設置,另一方面通過「共鳴效果」和「溢散效果」的作用,議程既可以從傳統媒介流向網絡媒介,也可以從網絡媒介流向傳統媒介。在這樣動態互動的過程中,新聞事件成為公眾和媒介共同關注的「大事」的可能性就增大了,而與之相關的網絡流行語也伴隨著新聞事件的傳播而得到了擴散。

  比如「躲貓貓」事件,《雲南信息報》最早報導該事件並將新聞刊載於雲南網,由於網絡傳播的速度快、範圍廣,網易、鳳凰網等知名新聞網站迅速予以了轉載,這引發了廣大網友對「躲貓貓」事件的關注和質疑,「躲貓貓」事件迅速升溫成為網絡熱點事件,「躲貓貓」一詞也迅速成為了網絡流行語。在此影響下,國內報刊、電視等媒體也紛紛對該事件給予了關注和報導,最終共同推動了事件發展。從該起事件可以看出,傳統媒體作為「意見領袖媒介」首先設置議題,網絡媒體的介入推動事件升溫,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聯動最終形成共同的媒體話語與輿論共振。在媒體共同的推力作用下,新聞事件得到擴散,而伴隨事件的「躲貓貓」一詞也獲得了擴散。

  (二)網民狂歡精神

  巴赫金是俄羅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語言哲學家和歷史文化學家,也是20世紀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在他豐富多彩的理論寶庫之中,狂歡理論是其畢生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巴赫金研究了現實生活中的狂歡語境--狂歡節,他認為「狂歡節建構了一個在官方世界之外的第二個世界第二種生活」,它意味著對等級森嚴的官方秩序的顛倒與推翻,從而使得平日裡受日常生活和等級制度約束的人們獲得人性上的釋放、實現內心情感的宣洩。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狂歡需要特定的情境,比如狂歡節提供了沒有地位和等級差別的情境,人們在這個特殊的情境中可以暫時忽略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齡、相貌等,不用害怕權威和禁忌,可以盡情展示自己、釋放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狂歡節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在網際網路上由於網絡的自由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徵,使人們參與狂歡沒有了時間、地點等外在因素的限制,成為了人們狂歡的理想情境。以狂歡理論觀照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和擴散,我們發現其中無不激蕩著網民的狂歡精神。

  以2010年網絡流行語「我爸是李剛」為例,起初網民對該句的使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去要為無辜死去的學生討回公道,出於對權力蔭庇下的狂妄行為的批判和唾罵,但是網絡世界的過度開放,對語言行為的放縱,使得一場原本帶有濃烈批判色彩的聲討會,逐漸轉化為了網民的一個狂歡派對,圍繞「我爸是李剛」的造句比賽、歌曲改編一時間充斥網際網路,好一番熱鬧景象,在這樣的情景氛圍下,網民也變得樂此不疲,參與人數不斷增多,「我爸是李剛」一語也在這樣的狂歡式中進入了更多人的心頭。  三、網絡流行語擴散對其創新的影響

  語言的使用只能針對一定的表達對象進行,所以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擴散的過程實際上是將某一語言運用于越來越多的對象的過程。但現實情況是每一個網絡流行語作為一個符號都有自身的所指,未必適合我們意欲表達的所有對象,這就產生了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所指與表達之間的矛盾,於是在網絡流行語擴散的過程中,當某一對象超出了現有網絡流行語的所指範圍,而我們又有迫切表達意願時,網絡流行語就會進行二度創新。具體有以下兩種表現或兩個階段:

  (一)語義泛化

  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產生之初,通常在語義上具有專指性,這是由於它們的邏輯語義不具有類的概括能力所造成的,這些詞語使用過程中只能針對與其邏輯語義相匹配的對象,否則就會造成語義混亂、表達不暢。如「周老虎」、「範跑跑」之類,這些網絡流行語要滿足人們更大的表達需要,擴大表達對象範圍,唯一的對策就是進行語義的泛化。

  專指性的詞語流行語最基本的泛化方式是隱喻。例如「範跑跑」是專指性的,只要發現其他對象上也具有「範跑跑」原先唯一指向的那位教師的性質,「範跑跑」就能被隱喻到這些對象上。比如「NBA版範跑跑:科比為對手讓道 科沃爾扮臥底」(騰訊體育2011年03月21日),「金子山:推開老人逃生,日本也有『範跑跑』」(鳳凰網2011年3月17日),「活動中心失火老師跑在前 市民質疑合肥『範跑跑』?」(安徽商報2010年12月27日),在這些新聞標題中,「範跑跑」一詞已不再專指汶川地震中的範美忠,而是將其「臨陣脫逃,不負責任」的特徵隱喻到了其他對象上,「範跑跑」一詞具有了類指化的傾向,即使該詞離開原先的話語情景也能被人們理解,比如「醫院員工集體成為『範跑跑』」(深圳商報2011年3月20日),「皮海洲:保險資金當範跑跑 中小股民被忽悠」(金羊網-羊城晚報2009年8月26日),「……2009年2月5日,央視2套經濟臺一場關於房地產開發企業在當前大局之下,是「做朱堅強還是當範跑跑」的討論吸引了眾多的北京市民和北京許多著名房地產開發企業……」(焦點BLOG 作者:劉光宇 2009年),在這些用語中,表達者分別用了「成為」、「當」等動詞,可見「範跑跑」的類指化傾向已十分明顯。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一旦脫離專指性,具有了類指功能,那麼它就擴大了使用範圍和使用對象,變得更有利於擴散。

  (二)格式框填

  語義泛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大「周老虎」、「範跑跑」等網絡流行語的使用範圍,但由於泛化主要採用的辦法是隱喻,隱喻結構理論(STM)認為「隱喻是將分屬不同但是可類比的概念場中的概念結合起來的話語。凱特(1987)認為沒有這些概念聚類,隱喻幾乎是不可能的。」將詞聚集成聚類的方法有很多,但語義相似性、主題相關性則較為常見。因此,隱喻實現的條件是「始源」和「目標」具備相似關係,無法建立這種關係泛化也就無從發生。以「範跑跑」為例,語義泛化後它可以類指「臨陣逃脫以保護自己」的人,但它與電視辯論中以「聲色俱厲、暴跳如雷」為主要特徵的郭松民之間卻很難建立起這種關係,因此我們無法將「範跑跑」一詞用於對郭松民的語言表達上。這時,就需要新的語言對策來突破語義泛化後仍存在的表達受阻,這就是格式框填。

  我們發現,基於新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所蘊含的文化涵義和形式意味並不總是同等程度地吸引著使用者的興趣。這裡,我們還是以「範跑跑」為例,網民之所以對該詞有如此大的興趣,主要在於其形式意味--姓氏與概括了對象行為特徵的單音節動詞重疊的組合,簡單表述即「ABB」形式,這種形式創新在人們以往的語言經歷中是不多見的,於是當「範跑跑」發端於網際網路後,迅速招攬了大量網民的興趣和注意力。在大量使用和擴散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無論什么姓氏,也無論是什麼單音節動詞,只要按照「ABB」的形式進行組合,我們曾經在「範跑跑」一詞上感受到的無限魅力依然會重現出來,因此「郭跳跳」、「姚抄抄」、「周逃逃」、「王蹦蹦」、「譚踹踹」也在瞬間噴湧而出。(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9級研究生)

  注釋:

  [英]戴維·克裡斯特爾編,沈家煊譯.現代語言學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98.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袁志堅.淺談媒介間議程設置與輿論引導--對「杭州飄車案」輿論演變和媒介反應的回顧與分析[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徐寧.BBS與報紙之間的議題互動探討--以「芙蓉姐姐」為個案[J].新聞界,2005(6).

  [美]約翰·費斯克著,王曉壓,宋偉傑譯.理解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99.

  辛儀燁.流行語的擴散:從泛化到框填--評本刊2009年的流行語研究,兼論一個流行語研究框架的建構[J].當代修辭學,2010(2).

  [美]E.C.斯坦哈特著,黃新華、徐茲華等譯.隱喻的邏輯--可能世界中的類比[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73.

相關焦點

  • 周彬、龔秀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基於網絡流行語影響的實證研究
    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文化分析[J]. 江淮論壇, 2008(4): 119-121, 158.[5]孔國慶, 董宜彥. 網絡流行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0(11): 128-130.[6]李宇傑, 高雅. 從網絡流行語看當代青年的價值觀[J]. 社會科學家, 2012(6): 158-160.[7]陳萬懷.
  • 從網絡流行語看網民輿論生態
    網絡流行語去政治化趨勢進一步加劇,來源越來越趨向網絡「原生態」。   時政、社會類新聞曾經一度是網絡流行語的重要源發領域。一方面,網絡熱點新聞事件特別是負面事件一直是網絡流行語的重要來源。若涉事地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輿情應對不當,極易產生負面影響,帶來輿論壓力和輿情危機。
  • 基於主題模型的網絡熱點新聞演化趨勢研究
    本文結合相關挖掘技術,提供了一種基於主題模型的熱點新聞演化趨勢挖掘的流程設計,並結合具體的新聞事件進行分析。 關鍵詞:熱點新聞,聚類,主題模型,文本挖掘,新聞演化 1、研究背景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在線新聞已成為媒體發表新聞、用戶閱讀新聞的主要渠道。在Web2.0時代,網絡中的信息傳遞愈加迅速便捷,網民可自主發表個人意見,助推了各類熱點新聞的誕生。
  • 年度流行語為何好多都沒聽過?流行語≠新聞熱詞
    流行語≠新聞熱詞 滾動 來源:東方網      時間:2020-12-15 10:25:19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2月14日發表文章《2020年流行語有哪些特點?
  • 1996—2015,網絡流行語背後的文化變遷
    電影《天下無賊》使「xx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成為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的形成並非全是偶然,某一詞句能成為網絡流行語除了簡單形象、生動有趣外,往往還反映了某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因此,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現象,已成為社情民意、社會心理的特殊載體,折射出網絡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網絡流行語:一種特殊的輿情載體與新聞、評論等輿情載體相比,網絡流行語有以下特徵:1.反映集體的認同和感受。如馬學良、瞿靄堂所言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是社會集體意志的產物。」
  • 「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編碼規律解析
    【內容摘要】本文將「網絡流行語」視為起始於網絡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並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作為研究對象,採用內容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等,解析其語言編碼特點,探索其編碼變化軌跡,力圖通過不同時期量化結構的比較分析,從社會學背景著眼,展示其發展過程,摸索出近年來我國網絡「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
  • 基於上下文語義的網絡議程設置研究——以紅黃藍事件為例
    但這種基於共現分析的研究方法,只考慮到了詞與詞之間顯性的、直接的關係,卻未能表徵它們之間隱性的、間接的語義強度。本文引入詞向量模型word2vec,提出了一種測度網絡議程設置中隱性關係的方法,來揭示媒體與公眾的議程網絡以及二者間的相似程度。
  • 網絡流行語現象透析:由惡搞向社會熱點事件轉變
    因為現在流行的是「我們剛剛做了一個很艱難的決定」……  網絡流行語之變  縱觀最近幾年青年網絡流行語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呈現的特點:由無釐頭的惡搞或自我表達向關注社會熱點事件轉變。  最近幾年在網絡上,每年都會舉行年度流行語的評選活動。雖然這些只是網民和一些知名網站互動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參考流行語的影響力基礎上,通過網絡投票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生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
  • 網絡流行語成文化符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錦鯉、佛系、官宣、土味情話、確認過眼神……日前,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這些平日裡在網絡中高頻出現的流行語言紛紛入圍。層出不窮的網絡流行語不斷拓展著漢語的可能性,也因此成為反映社會文化的標識符號。網絡流行語的語言情態和使用情景各不相同,有些由社會事件引發,有些被明星或草根帶紅,還有一些則是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走紅。縱觀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大多出自文化和娛樂領域。有從日本雜誌舶來的「佛系」,也有因明星宣布結婚而走紅的「官宣」,還有因遊戲解說而流行的「皮一下」。
  • 新浪微博中新聞傳播效果評估的創新研究——基於測量指標與操作...
    其一,評估微博的評論,通過評論規則庫系統和空間向量模型對內容進行排查與聚類,掌握用戶關注和討論的核心問題;其二,評估微博的轉發,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構建出轉發配文的語義矩陣,從而分析用戶的總體態度傾向。下文將會分別以兩個典型的新聞事件進行具體分析。
  • [學子論文]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流行語成因分析
    流行語是一定階段在特定社會群體中普遍使用的話語表達方式,是以模仿為特徵的集群話語行為產生的話語結果,其表現形式可以是詞語或語段,也可以是語法格式或話語標記。特定文化內涵依託特定話語形式在社會群體中通過仿效而不斷擴散,其形式意味和文化涵義得到公眾廣泛認可,便成為了流行語。
  • 2015年網絡流行語與所反映的社會心理淺析
    摘 要:隨著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流行語逐漸走下網絡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日常談話中所使用的語言。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應該成為我們科學研究的素材,從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可以分析出當前人們的社會心理。
  • 網絡流行語:「網紅」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網絡流行語:「網紅」英文怎麼說? 2018-12-19 10:17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作者:   網紅   online celebrity   網紅是指在現實或者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大量網民關注
  • 山城版網絡流行語出爐
    2014年,又有很多新的網絡詞彙「橫衝直撞」進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網友評論裡用得最多的語言。昨日,重慶商報官方微信轉發的一組重慶話版2014網絡流行語,讓這些流行語一下接了地氣,體現出重慶人說話耿直、幽默的特點。
  • 網絡流行語是一把雙刃劍
    記者:年末的各類漢語盤點,讓我們看到了網絡流行語的鮮活生命力;與此同時,也有諸多名家對一些低俗、庸俗的詞彙表示反感甚至痛恨。您認為應當怎樣看待網絡流行語現象?  姚喜雙:網際網路的持續繁榮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形式的不斷更新,為網絡流行語的創造、傳播提供了平臺。一些網絡流行語因其簡潔、形象、生動的特點,深入人們的網絡生活,並已逐步發展至線下,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這不僅豐富了網絡語言自身的發展,也豐富了漢語語言的表現形式,如「給力」「蠻拼的」「點讚」等,都很接地氣。
  • 突發事件網絡新聞反轉過程分析:以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例
    不同於以往新聞反轉研究,本文運用量化分析方法對比了反轉前後的新聞語料,通過詞頻和關鍵詞分布統計,總結了新聞事實增補對輿情的影響,歸納了該事件的新聞反轉特徵,以期對類似突發事件網絡媒體報導的情況預測有所啟發。文章還涉及媒體行業對新聞反轉的評論,並認為事件後的媒體反思也是新聞反轉的一部分。
  • 2017年首個網絡流行語誕生
    網絡時代,網絡流行語可以稱之為最具代表性的語言界「網紅」,一旦出現便會迅速霸佔網絡社交圈話題榜,刷屏程度讓人嘆服。回看歷史,大陸的網絡流行語可追溯至十年前。「很好很強大」句式,最早流行於《魔獸世界》的論壇小圈子中,在2007年6月因《魔獸世界》漢化組的一段訪談被刊登在《魔獸世界》官方網站首頁而成為一句中國流行語。「很黃很暴力」,則是一句在2007年底產生、2008年初迅速竄紅的網絡流行語。
  • 萌萌噠、漲姿勢、暖男……網絡流行語變得更輕鬆
    該報告對去年的25個網絡流行語進行了檢索,由此總結了中國網絡語象的變化。報告提出,伴隨著社會心態的轉變,如今的網絡流行語少了些「憤青心態」,多了些輕鬆調侃。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分析稱,這些網絡流行語多基於網絡熱點事件的爆炸式傳播,同時受制於熱點事件的傳播周期,流行語的熱絡和淡出十分迅速。「網際網路上是以事件為中心而不是以話題為中心,層出不窮的事件、此起彼伏的事件,導致人們難有深入的、持續的、理性的公共話題討論。」祝華新認為,人們都是為一個事件所激動、所悲憤、所無奈,因此這些網絡流行語往往是情感宣洩壓倒了理性討論。
  • 淺析網絡流行語的縮略現象
    網絡流行語縮略可以是句法層面的,也可以是詞法層面的,但與印歐語言的形態縮略不同的是,由於特有的書寫系統,漢語的網絡流行語可以相應地分為兩字格、三字格、四字格與非典型縮略四種形式。這一類縮略語主要利用了語音或語義上的相似性,同時也符合網絡流行語標新立異的主要特徵。
  • 網絡流行語科普 鍵盤鎮壓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鍵盤鎮壓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1-29 15:3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鍵盤鎮壓什麼意思什麼梗? 是指在面對近期的香港暴動事件時,一些網友總會發表:武力鎮壓他們、總是強烈譴責有什麼用,要我說就得武力鎮壓等類似意思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