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輿情事件出爐,網絡熱點折射社會深層變化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回顧與展望

 

    2017年熱點輿情事件

 

    1 中共十九大召開

 

    2 《戰狼2》大熱

 

    3 中印洞朗對峙

 

    4 河北雄安新區設立

 

    5 山東於歡案

 

    6 羅一笑事件

 

    7 學區房話題及各地出臺租購同權政策

 

    8 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9 「共享單車」話題

 

    2017年1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華社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新華社半月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2017中國社會發展高峰會暨2018社會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同時發布了2017年熱點輿情事件。

 

    明星緋聞充斥眼球,吏治反腐輿情壓力下降

 

    相關報告將熱點事件分為公共管理、社會矛盾、公共安全、企業輿情等八大類別。

 

    分析發現:社會矛盾領域依舊是輿情高壓區,但公共管理領域的輿情壓力較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降低,各種公共政策、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在輿論場認同度較高;樂視、海航、萬達、百度等知名企業輿情危機增多,企業輿情的熱點事件數量、熱度和壓力都較上年有所升高。

 

    隨著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輿情熱點事件發生在國外,其中不乏中國公民失聯、被劫等負面事件,由此推動涉外、涉軍輿情壓力上升,同時顯示出網民「大國心態」逐漸成型,愛國熱情進一步凝聚。

 

    體育、娛樂及公眾人物輿情數量和輿情壓力持續增長,在全民娛樂時代,越來越多的明星緋聞充斥著人們的眼球,挑戰著大眾的道德底線。與此同時,吏治反腐輿情壓力有所下降,由官員貪腐產生的負面輿情危機已經極少,不再能刺激調動公眾的激情反饋。

 

    老百姓表達機會增多,輿論場話語權趨於均等化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祝華新、廖燦亮和智庫特約專家潘宇峰認為,輿論場板塊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新聞媒體和「意見人士」對輿論場的影響力減弱,普通老百姓的表達機會增多,輿論場的話語權趨於均等化,而政府加強議程設置,在重要節點成為輿論場主角。

 

    微信降低了網絡表達和瀏覽的門檻,從BBS年代和微博早期往往由少數「大V」主導輿論,變成了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基層百姓,都可以用拇指發布見解,表達訴求,輿論話語權趨於均等化。網上「意見人士」特立獨行的言論少了,且附和者寡,而大眾話題更容易引起共鳴,一篇貼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閱讀量高達500萬次。建軍90周年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瀏覽次數突破15億。這個現象級產品可能有青春自戀的元素,更可能體現了網民的家國情懷。

 

    小熱點,大輿情: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

 

    2017年大事喜事不斷,從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到十九大的召開,在一些具有政治意義的重要節點和議題上,政府具有很強的議程設置能力,獲得了壓倒性的輿論影響。2017年表現中國退役軍人到非洲營救同胞的電影《戰狼2》熱映,三個月內觀影人次達1.59億,草根網民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幾乎一邊倒的讚揚聲浪,蓋過了少數知識界網民對影片是否鼓吹民族自大情緒的質疑。

 

    同時,2017年的網絡熱點輿情更多地圍繞與普通人利益攸關的民生問題展開,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表達了社會轉型期公眾內心的「集體焦慮」,呈現小熱點、大輿情的特徵。連黑豹樂隊人到中年的鼓手拿著一個泡著枸杞的保溫杯,也引出了眾多網民青春易老的感慨。

 

    從2017年2月開始,「學區房」話題引發輿論熱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成為眾多網民的共識。《一位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和《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等關於「天價」學區房的網文在微信朋友圈熱傳,閱讀量均超過70萬次。

 

    2017年高考季,「中產教育鄙視鏈」的觀點走紅。網絡輿論場關於「讀書改變階層固化的能力越來越弱」的聲音,得到不少人的認同。針對2017年高考作文題,有網民認為,這驗證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趨勢。「在偏遠地區,高鐵、共享單車、行動支付這些城裡孩子司空見慣的事物對農村孩子來說真的是很抽象。可想而知他們寫作的時候有多麼為難。」10月,北京清華附小小學生寫出《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的論文,再次引發輿論場關於階層固化的討論。

 

    網際網路治理力度空前加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

 

    祝華新、廖燦亮、潘宇峰經分析認為,網際網路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2017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施行,對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做出法律規範;同日新版《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施行,從12年前針對PC端網站,轉為主要針對微博客、公眾帳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移動端平臺,進行新聞信息服務的規範和管理。

 

    網際網路管理強調網絡平臺的主體責任,如要求過去被視為信息集散地的聚合新聞客戶端,實行「總編輯負責制」。另外,不關心時政內容的年輕網民在過去一年也感受到了網絡管理的壓力。

 

    網信辦的另一項管理措施在社會上引起震動。10月,《網際網路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首次明確了微信、QQ等網際網路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即「誰建群誰負責」和「誰管理誰負責」。

 

    2017年,一些地方嘗試對自媒體帳號進行屬地管理。例如西安市規定,粉絲數量超過3萬的新浪微博個人註冊用戶,個人證件地、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在西安轄區的,微信公眾號的註冊者、管理者、使用者其中之一在西安轄區的,需進行集中備案登記。但是,對自媒體帳號的屬地管理,在依法規範網絡言論和保障公民表達權之間,需要審慎把握平衡,避免基層官員藉機打壓民眾民主權利。

 

    2018年網絡輿論生態的基本特徵: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十九大以後,加強和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引領全國人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成為新聞宣傳和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將成為2018年網絡輿論生態的基本特徵:

 

    一,主流媒體將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政務新媒體建設更上一層樓。《人民日報》於2017年8月發起建設「全國黨媒公共平臺」活動,首批38家黨媒客戶端入駐,將在內容、渠道、運營、盈利模式等層面實現共建、共享和共贏的融合發展。

 

    二,央媒的海外傳播繼續拓展,從小切口、感性素材入手,講好中國故事。

 

    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需講求傳播藝術,注意時效。

 

    四,新聞宣傳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政治動機要用政治效果來檢驗。

 

    五,新聞宣傳工作者要提高知識水準,與網民知識同構、情感共振,才能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六,網際網路超級平臺出現,需要政府、業界和網民協同治理。網際網路是社會轉型期的最大變量,可能衝擊市場和社會運行秩序,造成社會心理的困擾不安。如何駕馭這個「最大變量」,需要網絡平臺、利益相關方和政府齊心攜手、同向而行,共同打造開放共享的網際網路新生態。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高等教育網絡輿情研究正面熱點事件分析報告
    網際網路平臺的迅速發展導致了各類信息的廣泛傳播,網絡成為了社會熱點事件的策源地和聚集地,不僅扮演信息源的重要角色,還是公眾自由表達意見促使輿論發酵的關鍵場所。高等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大學生則是網民群體中不可小覷的隊伍,高校輿論環境同樣受到網際網路背景下社會思潮的影響和衝擊。
  • 2020年教育熱點新聞輿情話題事件分析報告(合集版)
    回顧2020年教育輿情網絡熱點話題及事件,可以發現其中在網上引發輿論爭議性的事件沒少發生。
  • 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
    回顧2020年上半年發生的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發現其中在網上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可不少,如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反轉事件、高考輿情熱點事件、教師崗位頂替等。這裡蟻坊軟體有挑選了2020年上半年熱議度高的教育輿情熱點和新聞輿情熱點事件,並匯總成了一份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案例分析報告合集,供各位參考。
  • 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搜集研判應對策略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6期 【摘要】新媒體移動客戶端的快速發展加深了網民對新聞事件和網絡信息的社會參與度。因此,成熟穩定的網絡輿論引導對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意義重大,建立科學完備的輿論監督機制,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的輿情研判,提供科學的輿論引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 中國輿情地圖第八期:輿情態勢平穩,社會熱點各聚
    圖1:2014年2月全國輿情預警地圖   通過對2月100個輿情熱點事件的定量分析可以發現,該月輿情狀況總體平穩,區域性輿情事件分布主要集中於華南、華東、華中等地,高發省市包括廣東、河南、北京、四川、河北等地
  • 2020年8月5大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分析報告簡報匯總
    2020年8月,發生了不少重大輿情熱點事件,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通過結合輿情事件媒體報導量、網名關注討論量、事情傳播廣度和深度等不同維度,對2020年8月重大輿情熱點事件盤點如下:1、「張玉環再審宣判無罪」事件輿情概述8月4日,26年前「張玉環殺童案」再審宣判無罪
  • 自媒體網絡熱詞 折射社會熱點的的民意特徵
    原標題:自媒體網絡熱詞 折射社會熱點的的民意特徵  原標題:自媒體網絡熱詞特徵探析   自媒體的繁榮興盛,帶來的不僅僅是傳播渠道和方式的改變,在語言表達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和趨勢,每時每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自媒體網絡熱詞誕生,一些經典的熱詞藉助即時通訊工具得以迅速傳播,並以常人無法想像的速度更迭改變著。
  • 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引導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 輿情引導 信息傳播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新舊體制的磨擦、思想觀念的衝撞、利益格局的變化,致使大量社會問題不斷湧現。網際網路作為網民自發爆料和集結輿論的平臺,成為社會輿論的獨立源頭。在沸沸揚揚的網絡輿論中,重大突發事件往往成為公眾情緒的「催化劑」。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輿情背景   2020年發生不少熱點新聞事件,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與法制網記錄並追蹤了不同時期的五十餘起熱點新聞事件,進行了輿情觀察分析。但在2020年,在新的傳播環境與輿論生態中,融媒體發展掀起一場信息革命的風暴,與此同時帶來了傳播內容與方式的變化,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打破了既有模式,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成為信息傳播者,甚至成為輿論熱點的主導者。
  • 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
    原標題: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輿情背景近期,多個涉及教育事件的社會輿情事件頻頻刷屏,並佔據熱搜排行榜引發網民熱議。近期涉及教育的多起熱點社會輿情事件,個案不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但是,每個個案的背後,引發的都是教育問題的熱議,並有帶來群體事件危機的可能。
  • 輿情報告|湛江考生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事件輿情研究
    在&34;事件傳播中,起初僅僅是一起充滿荒誕、惡搞元素刷屏的社會新聞,但是隨著政府工作小組的成立、媒體長期介入報導以及反思性言論不斷被拋出,輿情指向幾經變化,整體態勢、傳播地域以及網絡情緒向著典型公共輿情熱點事件方面蔓延,對社會輿論產生較大影響。
  • 2019年十大網絡熱點事件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產生著強烈的共存共振。現實中的細微之事,通過網絡擴散,很可能在現實中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能小看那些微小的聲音,有了群眾的圍觀,或許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形成時代的迴響。 2019年網絡上有哪些熱點事件呢?且看一一揭曉。
  • 直播一再翻船 折射行業痛點 ——辛巴糖水燕窩事件輿情觀察
    輿情背景   現在很多人喜歡看網紅直播,購買網紅帶貨的產品。網紅直播帶貨作為一個新的營銷方式和購物模式,為我們嫁接起的是一個充滿創意、互動與無數可能的世界,並為傳統電商平臺注入了內容化的活力。   因此,「直播帶貨」成為2020年最受關注的熱點詞語。
  • 曹樹金: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反映社情民意的網絡輿情,在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中相互交織,會正面或負面作用於現實世界,而且來回之間,輿情與現實的關係可能發生複雜的變化,及時發現、分析、管理、利用網絡輿情,對社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2]。這是由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信息傳播方式,尤其是網絡把關人格局發生了徹底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事件經過網絡傳播的放大效應發展成為網絡突發輿情事件。紮根於國情和社情民意,網絡輿情引來了學者們關注度的不斷升溫。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各省或各類基金對網絡輿情研究投入的持續增加,讓網絡輿情研究成為近年來的一個新興熱點領域。
  • 縣域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及應對策略
    如何引導和把握眾說紛紜的社會輿論,亟需從議題設置、情緒疏導、信息發布、熱點要素控制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縣域;網絡輿情;輿論引導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隨之產生,並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 人民日報:利用網絡流行語更好凝聚社會共識
    網絡流行語是指在網絡中產生、在網民中流傳、反映網民態度的語言。不少網絡流行語詼諧有趣、簡潔獨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為語言發展增添了新鮮元素。但也要看到,部分網絡流行語含有消極、非理性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辯證認識網絡流行語,重視網絡流行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努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網絡流行語是最直接最鮮活的語料庫。
  • 重磅報告發布:《2020年網際網路輿情形勢分析與展望》
    數讀熱點輿情:公共衛生牽動輿論神經 今年1-8月,全國輿情數據高位運行。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對全國熱點事件分析計算,以2020年1月至8月的500個熱點事件為樣本,算出了每月熱度排名前五的事件。 從月度熱點事件看,輿情與疫情交織的特點明顯。1月,全國疫情防控形式嚴峻,「武漢暫時關閉離漢通道」成為目前輿情熱度最高的事件。
  • 突發事件網絡新聞反轉過程分析:以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例
    摘 要:本研究以2017年11月北京「紅黃藍幼兒園疑似虐童」事件的網際網路新聞報導為例,以客觀認識社會熱點議題反轉為目的,使用語篇分析方法探索該事件的網絡輿情反轉過程。 關鍵詞:紅黃藍 幼兒園 語義分析 新聞反轉 一、研究緣起 「網際網路+」時代不乏新聞,社會熱點議題一出,往往會引發網絡特別是新媒體平臺的爆發式反應。隨微博等「社會話語場域」的新興平臺普及,一批網絡意見領袖在公共話題討論中擁有更多「社會賦權」 [1]。
  • 輿情進城後的社會治理:如何構築社會輿論的緩衝地帶?
    前些年,網絡輿情的特點之一,是一些城市網民「圍觀」弱勢群體的不幸,在新聞熱點中寄託正義感,儘管這些事件在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上離自己都很遙遠。今天的網絡輿情,更多地表現為部分城市網民在社區輿情中產生「代入感」,對自己的身邊事念念在心,從自己的生活境遇出發產生情感共鳴。
  • 校園食堂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特點和研究,該如何應對?
    然而校園及食品的雙重特殊性都決定與校園相關的食品安全事件難以根除。在強有力的監管之外,仍需廣泛動員社會共治的力量,讓校方及相關企業真正擔負主體責任、媒體能夠科學引導、家長能夠理性監督,共同維護校園食品安全。以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為例,對校園食品安全事件進行輿情分析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