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校園食品安全。近年來,不管是校園餐飲輿情事件還是校園周邊食品安全亂象,頻頻被媒體和公眾曝出,擾動家長和公眾的敏感神經。輿論對校園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各地採取了對食品安全「零容忍」的措施。本文盤點去年校園食品安全輿情事件TOP5,通過分析個案,提高大眾對校園食品安全領域的重視。①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管理問題事件②東莞一幼兒園發生疑似食物中毒 百名幼兒住院③四川巴中一幼兒園現黴變食物④河南23名幼兒食物中毒事件:幼兒園被查封 投毒教師被拘⑤浙大校醫院:69人因嘔吐腹瀉就診 疑似諾如病毒感染
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發現以下特點一是「開學季」輿情事件高發。這或與開學伊始存在的新員工入職、食材供貨商更換、消毒貯存設備老舊等問題有關,且「開學季」多為換季時期,容易誘發各種疾病,也加劇了這一特徵。二是幼兒園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率高、易感性強。與中小學和大學相比,幼兒園食品安全事件更容易觸網,話題傳染性、孩子易感性更強,也更容易引發輿論熱議。三是地域特徵並不明顯,觸點廣、燃點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東部發達地區以及山東省、四川省、河南省等人口大省爆發相關輿情事件的頻率較高,東北、西部等地亦未能「倖免」。四是曝光問題環節分散、類型集中。從已曝光的相關事件來看,安全問題分散在原材料採購、配餐、加工、後廚管理等各個環節,風險存在於各個環節;從暴露出來的安全問題來看,集中於食源性疾病、食材過期變質、後廚管理亂象。五是公眾對食品安全尤其是校園食品安全容忍度更低、情緒更易被煽動、理性更易缺席或遲到。近年來,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持續加強治理力度。然而校園及食品的雙重特殊性都決定與校園相關的食品安全事件難以根除。在強有力的監管之外,仍需廣泛動員社會共治的力量,讓校方及相關企業真正擔負主體責任、媒體能夠科學引導、家長能夠理性監督,共同維護校園食品安全。以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為例,對校園食品安全事件進行輿情分析和總結。2019年3月12日,網爆成都一學校食堂為學生提供黴變食物,多名家長到學校維權被警方噴辣椒水並被採取強制措施。自媒體平臺中,發黴食物圖片和警民對峙視頻廣泛擴散,令事件迅速發酵,引發輿論風暴。此事件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網絡爆料期,家長微博爆料食品問題 輿情快速升溫。第二階段:調查回應期,1. 網曝警方「維穩」震動輿論 官方持續回應2. 高層部門相繼回應 輿情呈現降溫跡象。第三階段:輿情持續期,1. 媒體起底背後利益鏈條 網民呼籲徹查2. 官方檢測結果出爐 再度引發網民懷疑。第四階段:輿情反轉期,官方詳述經過 事件反轉致輿情二次升溫。這次引發全國輿論關注的重大輿情事件,經過官方嚴密認真的調查後被證實系虛構事件,相關涉事人員將面臨法律的嚴懲。回顧整個輿情事件的發展過程,分析其生成的相關因素,有助於我們更加充分地理解校園食品安全類網絡輿情形成的社會心理基礎及其內在邏輯,為輿情應對工作提供參考。校園食品安全誘發因素1. 內在因素: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容易牽動社會敏感神經教育、食品安全向來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疊加兩重敏感因素,更容易引發輿論關注。2. 外在因素:線上線下聯動促使輿情量井噴網民在權威發布未到場時,進行自我信息補全,對輿情事件進行網絡畫像,令輿情傳播一度呈現戲謔化、情緒化、泛娛樂化等特徵。3. 催化因素:謠言傳播和處置工作加重輿情發酵程度在輿情發酵過程中,也伴隨著網絡謠言的傳播,衍生輿情次危害,也增加了輿情處置的複雜程度。4. 群體心理因素:調查結果反轉令輿論難以短時間接受輿論基於先入為主的邏輯認知,很難短時間內理性接受客觀真相,並產生潛意識的牴觸情緒和懷疑心理。輿情應對方式及時回應輿論關切,緩解公眾恐慌情緒協同處置統一口徑,多措並舉動態續報著力科普審慎管控,逐步引導理性認知做好家長安撫工作,妥善應對就診高峰(齊魯壹點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