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安全類事件輿情特徵研究及處置建議

2020-12-22 法制網

    編者按:近年來,發生在校園、學前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機構的虐待傷害、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事件,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保護校園安全成了全社會的強烈呼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數十名代表委員針對這一社會問題提出議案提案或者建議,希望能夠在罪名設定、預防機制建設、普法宣傳以及家長幹預等方面全面發力,保障校園安全。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通過選取相關熱點輿情事件進行量化統計,分析校園安全類輿情事件的特徵,提出輿情應對建議,以供有關部門參考。

 

【輿情概述】

 

    據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統計,201711日至20171231日被曝光且引發一定關注度的校園侵害案件共計92起。其中,校園暴力、欺凌類事件最多,共57起,佔比62.0%;教師體罰學生類共14起,佔比15.2%;學前教育機構虐待傷害類事件17起,佔比18.5%;特殊教育機構虐待事件4起,佔比4.3%。輿論關注度較高十大輿情事件如下:

 

14周歲及以下年齡受害者約佔八成

    從涉及群體看,79.3%發生在初中及以下,其中初中居首,佔比46.7%;其次是幼兒園,佔比18.5%;小學佔比14.1%。這意味著多數受害者的年齡處於14周歲及以下。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社會經驗不足、自我保護意識缺乏,對施暴者的畏懼心理使大多數人不會在第一時間主動告訴學校和父母,導致大多數侵害行為被遮蔽,甚至長時間持續。另據統計發現,40.2%施暴者是未成年人,且呈現出明顯的群體性特徵,即表現為一群學生對某一個學生或者某幾個學生的欺凌,如渭南實驗初級中學一初三學生在一段5分多鐘的視頻裡,被多名學生毆打50多次等。相較於一對一的暴力事件,群體性施暴行為更為惡劣。

 

約五成案件政法機關未介入

    從事件處置看,政法機關介入的有49起,佔比53.3%,這意味著近半案件裡政法機關沒有介入,教育部門和政法機關對此類事件的監管力度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近五成案例未公布最終結果

    從事件的處置結果看,46.8%的事件無後續追蹤報導,多停滯於「正在調查」「已刑拘」等節點。53.2%的侵害事件已有處置結果,多數處罰為「批評教育」「協商和解」等方面。在政法機關介入的輿情事件中,由於涉事者主要為未成年人,多數只是被行政拘留、批評教育,獲刑的僅佔5.4%,近半案件「無最終處置結果」。

 

致死率佔比12.0% 心理創傷難癒合

    另據統計,九成以上的校園侵害事件造成了人身傷害的後果,因暴力行為致死的案件佔比達到12.0%11起),如「雲南通海縣一高三學生持刀傷人致27傷」「安徽臨泉18歲男生因戒網癮在特訓學校死亡」等。更為嚴重的是,未成年的受害者多處於心理髮育期,長時間的壓迫可能導致心理變態,甚至衍生出復仇等極端行為。如青島一少年年僅16歲卻已遭受7年校園暴力,不堪忍受之下用彈簧刀捅死同學復仇。

 

【輿情解析】

 

1. 多類型侵害案件頻發形成社會性焦慮

    據觀察,除傳統意義上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校園會發生學生間、學生與社會人士或學生與老師間的侵害事件外,託兒所、幼兒園以及特殊教育機構、培訓機構也存在侵犯學生權益的事件,類型以虐待、故意傷害為主,其中特殊教育機構由於管理多頭以及運營不規範,導致學生傷亡的事件較多發生。此外,保姆虐童案件頻頻被曝光,也意味著受侵害兒童有低齡化發展的趨勢。侵害案件在各類型教育機構大量存在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容易激起公眾敏感情緒。隨著社會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一旦出現性質惡劣的校園傷害事件,公眾憤怒、焦慮情緒很容易被點燃,導致輿情迅速爆發。

 

2. 共情效應激發維護校園安全的情感共鳴

    當一個事件與廣大公眾自身的情感和利益相關聯的時候,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如在攜程親子園事件中,涉事老師虐待幼兒的視頻在網絡上大肆傳播,導致群情激憤,「衝上去揍她」這類激烈的非理性言辭獲得眾多網民力挺。而早在2015年上半年,因短時間內曝光多起校園欺凌事件,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原副主任陳裡在微博平臺設置了話題「校園暴力曝光臺」,不少網民在該話題留言披露遭受校園暴力的細節,引發全社會維護校園安全的共同訴求。

 

3. 學校推諉塞責與官方調查不力推高輿論熱度

    在校園侵害事件中,學校作為涉事方,為了維護聲譽的客觀需要,通常會採取息事寧人或者推諉塞責的方式進行處置,這不僅讓受害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而且會進一步激怒公眾,促使輿情升溫。比如,在江西豫章書院被曝體罰虐待學生一案中,校方就極力否認存在體罰虐待學生的行為,並以所謂教育理念進行辯解,漠視問題、推諉塞責的表態備受輿論質疑。而作為學校主管部門和調查主體,教育部門和公安機關被各方寄予厚望,輿論希望它們還原事件真相,依法懲處違法人員。但是當地教育、民政部門核准該校註銷申請、終止辦學,警方對學校涉嫌非法拘禁進行立案偵查後,至今仍未有下文。大量類似沒有調查結果或最終不了了之的事件,使得相關部門失去公眾信任,被動捲入輿論漩渦。

 

【兩會聲音】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懲治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遏制校園暴力、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等,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主要觀點如下:

    一是增設罪名加大懲罰力度。如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建議在刑法中增設「虐待兒童罪」,以更好地對接我國相關兒童立法中涉及的刑事責任,補強兒童立法整體上的缺弱。

    二是修改法律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如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中心主任楊帆等建議制定《反校園欺凌法》,強調細化法律條文,提升法律的可操作性,突出政府和學校的責任。全國人大代表、新怡和集團董事長王剛建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規定中增設條款,將粗言穢語、辱罵欺侮、中傷等行為納入懲治範圍,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大學副校長于欣偉則建議應通過立法進一步提高猥褻兒童罪量的刑起點。

    三是提議完善司法保護制度。如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胡衛認為應實施信息公示監管,讓有猥褻兒童前科者跟青少年兒童隔離。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紅宇強調應加強未成年人社會監護制度建設,如建立處理猥褻兒童案件「一站式」詢問機制、受侵害兒童事後救援機制等。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提議建立監護人責任追究制度。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小玫建議完善未成年人行為矯正制度,如建立「社會服務令」「工讀預備制度」等矯正手段。

    四是強化預防機制建設。如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廳廳長葉仁蓀等建議,檢察機關等政法機關應與校方加強合作,形成長效普法機制,如採用「法治進校園」、少年模擬法庭、法治微電影、法治讀本、維權熱線等多種方式,增強校園法治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月建議提高幼兒教師準入門檻,建立科學的幼教師隊伍把關機制和淘汰機制,從頭杜絕虐童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院長溫秀玲則建議辦好家長學校,多方面入手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五是設立專門機構精準監管。如全國人大代表、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副校長覃鴻表示,應設立專門的紀律管教部門,負責對有欺凌暴力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調查、處理,並將處分和改正的情況記入成長檔案。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張國新建議應設置由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社會專業人士、政法機關代表等組成的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負責學生欺凌事件的調查、申訴、懲戒及複查。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18年第10期)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 車智良 實習生 張嬌

相關焦點

  • 校園食堂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特點和研究,該如何應對?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校園食品安全。近年來,不管是校園餐飲輿情事件還是校園周邊食品安全亂象,頻頻被媒體和公眾曝出,擾動家長和公眾的敏感神經。輿論對校園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各地採取了對食品安全「零容忍」的措施。
  •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2018年企業熱點負面輿情十大特徵及處置...
    1月3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了專項研究報告——《2018年企業熱點負面輿情十大特徵及輿情處置八大陷阱》(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對2018年涉及各類型企業共計99個熱點負面輿情案例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出了「2018年企業熱點負面輿情十大特徵」和「企業輿情處置八大陷阱」。
  • 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教育輿情應對處置策略研究
    關鍵詞:移動網際網路;教育輿情;應對處置近年來,教育輿情事件多發、頻發,成為影響教育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因素。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被重構,教育輿情事件應對處置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不斷加大。
  • 失聯輿情的特徵解析及應對建議
    法制網輿情中心(ID:fzwyqzx)選取自杭州來某某案以來媒體公開報導的22起失聯事件,分析這些事件所呈現的輿情特徵,針對其中的風險提出輿情應對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還有的事件起因系情感糾紛、勒索錢財引發,並表現出「熟人作案」的明顯特徵,容易引起社會恐慌情緒。
  • 網絡誘致突發事件:概念、特徵和處置
    但由於網絡社會的到來,網絡可以放大這些事件,加速其傳播,從而使一個小事件演化成大的突發事件。而在此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往往由於應對不及時、不科學、不主動,造成處置被動,公信力降低,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在目前對突發事件的通用分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中,這類突發事件絕大部分屬於社會安全事件,但同其他社會安全事件相比,其形成條件、生成機理和處置要求都有所不同。
  • 2015年政法輿情年度報告 2015年政法機關輿情處置能力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輿情事件「依法處置」原則的確立和貫徹實施,讓政法機關在面對執法爭議(如邯鄲交警下跪執法)、情法糾葛(如南京虐童案)時不再被輿論裹挾,在處置政法幹警違法違紀事件(如最高法副院長奚曉明被立案調查)、涉律師類敏感案事件(如鋒銳律所「維權」律師被拘)時不再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所彰顯出的執法自信助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而輿情處置的公眾認可度也隨之穩步提升。
  • 2019年度高等教育網絡輿情研究正面熱點事件分析報告
    蟻坊軟體基於輿情監測系統鷹擊早發現、鷹眼速讀網選取2019年度150件高等教育領域正面熱點事件為研究樣本,運用統計分析法從時間、地域、類型等多維度進行分類統計並嘗試歸納正面熱點事件的總體傳播特徵,運用個案研究法落腳到典型事件的輿情呈現及評價以期進一步具體考察輿情管理者在正面輿情應對和引導中存在的問題,最後結合研究結論和相關理論提出網際網路時代高等教育正面熱點事件輿情優化策略與可行性建議
  • 輿情引導處置46式——輿情風險研判需背景意識
    例如,通常情況下,新學期開學期間,輿論對學校管理、校園食品安全的關注度相對較高。同時,今年受疫情影響,網上關於校園封閉式管理的討論始終熱度不減。9月20日晚,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因不滿長期封校致物價上漲,採用在宿舍樓集體喊樓的方式表達抗議,持續時間達30多分鐘。由於輿論對高校開學的關注度本身已較高,輿情風險不斷升高。因此,在處理該事件時需要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 低齡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案件輿情研究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將觀察對象聚焦於14周歲以下的低齡未成年人,梳理近三年發生的多起惡性犯罪案例,從中選取10起具有代表性、輿論影響較大的案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此類案件的輿情特徵,梳理輿論觀點並提出處置建議,希望為政法機關應對此類輿情事件提供參考借鑑。
  • 太原城管抽打商販事件輿情研究
    經由太原市萬柏林區政府、區行政執法局、區公安局等多個部門聯合處置,打人迅速受到法律制裁。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眾對最終處置的滿意度較低,甚至將針對城管群體的積怨延伸至間接處置方——公安部門。面對這種情況,涉事各方作了哪些工作?如何做才能最終擺脫輿情泥淖呢?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通過點評此次處置工作,為此類事件的輿情應對提供參考與建議。
  • 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搜集研判應對策略
    在移動終端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輿情的主要來源包括:微信公眾平臺、朋友圈、微博、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平臺、博客、貼吧、聚合新聞等,公眾高度關注的事件往往集中在社會焦點和熱門話題上,如: (1)官員的違紀行為;(2)法制建設相關內容;(3)涉及公共政策、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的內容;(4)食品安全及民生問題;(5)社會收入分配及社會保障;(6)國家利益、國家安全;(7)外交事件及涉外的突發事件
  • 我國校園欺凌事件主要特徵與治理對策
    )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帥,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後,北京 100088  內容提要:本研究對我國2016年各大紙媒公開報導的34起典型校園欺凌事件的地域特徵、主客體特徵、過程特徵、結果特徵進行具體分析,結果顯示:校園欺凌事件較多發生在小學高年級及初中階段,男性欺凌者佔據了較大比例,
  • 大眾輿情協同處置雲平臺上線,輿情應對全程監控留痕
    由山東省網際網路傳媒集團旗下山東大眾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大眾輿情協同處置雲平臺日前上線,該平臺採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輿情信息從監測到處置的全程監控和留痕,用信息化手段破解輿情應對的種種難題。自主設置處置轉辦流程。
  • 突發性疫情事件 應急處置機制探討
    建立和完善突發性疫情事件應急處置機制要堅持政治引領、遵守法治、科學高效、安全第一  ■公安機關突發性疫情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包括組織指揮、政策法律指導、輿情監控與處理、臨場處置、民警保護、後勤保障、巡查督導問責、總結表彰等八大機制。
  • 2021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校園暴力事件,校方回應惹眾怒
    2021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校園暴力事件,校方回應惹眾怒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1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校園暴力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如有問題也可點擊聯繫各校區。
  • 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新媒體輿情分析模型的探索與實踐
    隨著輿論累積不斷地加速,新媒體輿情呈現出明顯的大數據特徵。因此,將大數據處理技術與網絡輿情分析工作相結合,構建新媒體輿情分析模型,探索以微信、微博為載體的網絡輿情管理方法,並對現有管理模式下出現的各類問題加以分析研究,不斷加強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途徑,從而構建良好的校園和網絡環境。
  • 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故輿情應對工作的五點啟示
    隨後,輿論圍繞公共安全、法律責任、警示意義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各地也陸續出臺保障出行公共安全的應對舉措。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詳細梳理此次輿情事件,呈現輿論場中的各方觀點,並結合近年來發生的多起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故輿情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處置建議,以供相關部門參考。
  • 2021寧夏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校園暴力事件,校方回應惹眾怒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校園暴力事件,校方回應惹眾怒,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在此次事件中,高校校園暴力成為輿情爆發點,校方、警方處置不佳刺激輿情發酵,微博大 V 積極轉發評論推高輿情走勢。   二.綜合分析   梳理這起事件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到,輿情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原因在於話題敏感性高、輿情處置措施不佳、傳播渠道複雜。輿論圍繞於這三方面內容展開討論,最終演變成一起備受社會關注的輿情事件。
  • 突發事件爆發輿情危機案例:浙大疑似食物中毒輿情分析
    三天內,一場突發的學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立刻成為輿論焦點,並演化成了高校管理輿情危機。1、從群體性問題變成官方回應問題,形成網絡輿情事件第一階段:網絡爆料期與一般社會事件信源通常來自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不同,作為大學生交流最活躍的公共廣場——校園論壇是浙大玉泉食堂疑似食物中毒的主要發源地。
  • 立體流程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
    當前,輿論場中危機事件的發生地域以及空間發生了深刻變化, 「西移」「下沉」的特徵有所顯現,這些趨勢意味著任何地區和層級都不是「輿外之地」。   基於此,本文在堅持實用性、可操作性、綜合性等原則的基礎上,結合三年多來在輿情一線工作的經驗以及選取的100起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方法,通過線上線下調研,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具體流程,適應輿情發展的3.0特徵(常態化、大數據監測分析引導)以是否正面回應為切入點,形成一個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引導流程,供地方政府部門參考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