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華

2020-12-25 中國文明網

  曾美華,女,漢族,1943年3月生,民進會員,重慶市江北區蜀都中學退休教師,「曾媽媽愛心工作室」負責人。

  今年74歲的曾美華,是重慶市江北區「曾媽媽愛心工作室」負責人。她11年如一日,當好失足少年的「愛心家人」,前往未管所、看守所、派出所,開展幫教;走進社區、學校、家庭,開展宣教,讓失足少年感到家的溫暖,被社會各界親切地稱為「曾媽媽」。她嘔心瀝血,耗時5年寫出23萬字手記《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成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她盡心竭力,創立「曾媽媽愛心工作室」,帶動150餘名志願者,幫教240餘名失足少年重返社會。

  2016年,在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大會上,曾美華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點名表揚,稱其是「作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典型代表」。

  當「愛心家人」 是為了彌補一個遺憾

  2006年,重慶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開向社會徵集首批「愛心家人」與失足少年結成一幫一對子。

  在市未管所裡,家庭缺失的未成年服刑人員佔了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很大部分是無接見、無信件、無經濟來源的「三無人員」。因為缺少或缺失親情,許多孩子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強烈渴望有人關心。

  「愛心家人」的一項任務,是為結對孩子捐贈生活用品;另一項更重要的任務,是為他們的心「開一扇窗」,讓他們從怨恨和後悔中走出來,去擁抱美好未來。

  已從蜀都中學退休的曾美華獲悉後,第一時間報名。「其實,我當『愛心媽媽』也是彌補多年的一個遺憾。」曾美華有一個心結,那是1995年,她在蜀都中學當班主任,臨退休前的最後一屆學生中,有個孩子由於缺失家庭溫暖,最終因盜竊入獄。雖然曾美華也曾苦心勸導,但還是沒能及時阻止孩子走上歧途。

  「這些孩子大都缺少家庭的關愛,在花季的年齡卻身陷囹圄,我想幫助他們。」成為「愛心家人」,曾美華很開心。

  11年如一日 讓失足少年感到家的溫暖

  戴思寒是曾美華當「愛心家人」後的第一個幫教對象。當時,戴思寒因毒死母親及祖父母獲刑已經入獄6年。親戚們覺得她是一個「大惡人」,入監六年,沒一個人來看望她、安撫她,給她送物品。

  每次,看到同改學員有親人來探監,那些濃濃的親情總令戴思寒感到自卑、傷感,常常深夜躲進被窩裡偷偷哭泣,在獄中表現既冷漠又消極。

  面對幫教的曾美華,戴思寒緊閉心扉。「初一就『進來了』,我還能有未來嗎?」

  曾美華決定用實際行動化開戴思寒心裡的堅冰。每月一次的探視,成了曾美華的大事,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酷熱寒冷,她都帶著吃的、穿的、學習資料等,輾轉多次公共汽車前往。

  曾美華還跟戴思寒的繼父、大姑等親人聯繫,請他們伸出熱情的雙手,幫教這個孩子。在曾美華的一再努力下,親人們漸漸解開心結,寬恕了這個「殘忍」的孩子,有的給她寄錢,有的給她寫信……

  曾美華還鼓勵戴思寒參加自考,並自掏腰包為其報名、買教材。順利報了名,可問題又來了,只讀到初一的戴思寒,學起大專課程非常吃力,無數次打退堂鼓。

  曾美華不斷給她打氣:「拿文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有曾媽媽做後盾,戴思寒沒有放棄,她連續考過了11科。

  通過曾美華長達8年的幫教,戴思寒的性格漸漸開朗起來,對未來開始重燃希望,改造也更積極。獲得多次減刑,提前出獄。

  她在給曾美華的信中寫道:「那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從此自己不再孤獨。曾媽媽,謝謝您給我帶來一片陽光。」如今,戴思寒在外地找了工作,成了家,生了孩子。

  「她現在活得幸福,就是我最想看到的。」至今,戴思寒還與曾美華保持聯繫,拉家常、訴心聲。

  11年來,曾美華堅持前往未管所、看守所、派出所,開展幫教;走進社區、學校、家庭,開展宣教,讓失足少年感到家的溫暖,重新融入社會。

  5年寫下23萬字警世手記——《與失足少年零距離》

  「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一時的錯誤不能反映一個孩子的本質,我希望能夠引導他們,讓他們重回社會的懷抱。」這是一本叫《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手記中的一句話。

  這本手記的作者,正是今年74歲的曾美華。

  從當「愛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華就將幫教故事、心得體會等內容記錄下來。

  2007年,為了更好採寫手記,時年64歲的曾美華開始學習拼音、電腦、寫作。學拼音,每天聽兩小時新聞廣播;學電腦,仔細記錄電腦的操作流程;學寫作,不斷抄錄描寫經典段落。

  兒子、 侄女、同事等都成為曾美華的「老師」。2011年,歷時5年,曾美華完成長達23萬字的手記。

  「都是些天真浪漫的孩子,本該在課堂裡伴隨著琅琅讀書聲,為什麼犯下了讓人驚駭的過錯,身在鐵窗……」曾美華在手記開頭寫道。手記裡,寫下20多個失足少年的故事,告誡其他的青少年和父母們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

  「這些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家庭對孩子影響太大了!父母的行為極大影響孩子的成長。」曾美華說,這些失足少年幾乎都有一個不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被親人拋棄,有的在單親家庭受到過分溺愛,這些她都在手記裡一一提到。

  在手記裡,曾美華還收錄了孩子們的日記,給她寫的信。「這些文字也記錄了他們的轉變,他們原本痛恨這個社會,現在積極改造,有的已獲得了減刑。」

  市未管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父母不願管、不會管、管不了,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問題。這本手記不僅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對普通青少年家庭教育也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

  成立「曾媽媽愛心工作室」 幫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曾媽媽年過半百,還在為幫教失足少年們奔走,她是我堅持做『愛心家人』的動力。」「愛心家人」劉柯岑坦言,在幫教失足少年的過程中,自己也收穫了成長。

  2012年,曾美華創立「曾媽媽愛心工作室」,通過抓青少年犯罪預防教育,失足少年獄中感化教育、出獄後重返教育,幫助青少年遠離犯罪,幫助失足少年重返社會。30名志願者成為首批「愛心家人」,並和市未管所進行一幫一「結對籤約」。

  劉柯岑就是第一批「愛心家人」。她第一次結對幫教的孩子是個孤兒,面對一個從小缺乏關愛的孩子,劉柯岑身上的母性被激發了,一心想給這孩子更多關愛。可對孩子無條件的溺愛,卻讓孩子再次走上歧途。

  這不僅為劉柯岑上了深刻一課,也為負責人曾美華上了一課。她意識到盲目的愛只會適得其反,只有了解失足少年犯罪的深層原因,找準各種心理幫教方法,因人施教,「愛心家人」才能事半功倍引導失足少年重塑自我。

  今年4月,已是74歲高齡的曾美華主動申請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學習心理學。

  在105個學生的班級中,曾美華是最年長的學生。在1個月的學習中,曾美華的課程被排得滿滿的,上午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晚上2個小時。

  為了不耽誤學習,曾美華將家「搬」到學校。4本像磚頭一樣厚的學習書,曾美華硬是咬著牙「啃下來」!為了趕超進度,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學習,晚上刷題至11點。期間,老伴生病也沒能前往照顧。

  學習結束,曾美華第一時間將學習心得與「愛心家人」分享。此外,她還定期開展座談會總結經驗、採用老帶新模式等幫助「愛心家人」成長。

  近年來,「曾媽媽愛心工作室」通過走進學校開展講座,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識,遠離犯罪;通過送書、樂器,教畫畫、書法等方式,幫助失足少年重塑「三觀」;通過書信交流、贈送生活用品,與失足少年進行心靈交流;結合傳統節日,開展主題幫教活動,幫助失足少年傳承傳統文化;到技校幫助刑釋少年入學,助力刑釋少年回歸社會。

  在曾美華不斷的努力下,「愛心家人」隊伍日益壯大。今年6月,「『曾媽媽愛心工作室』西南大學政管學院工作站」成立。在校大學生們通過書信往來的方式,督導失足少年堅持閱讀。

  截至目前,有150餘名志願者加入到「曾媽媽愛心工作室」,他們從「愛」出發,從「幫」入手,從「教」感化,11年來,「曾媽媽愛心工作室」先後幫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相關焦點

  • 曾美華:堅持探視失足少年10年
    (原標題:曾美華:堅持探視失足少年10年)
  • 曾美華:探視10年為愛「化緣」 給失足娃兒一個家
    曾美華,重慶人,今年72歲。從中學教師崗位退休後,她堅持探視失足未成年人近10年,幫助幾百名孩子上進、培養對生活的愛。當地成立了「曾媽媽愛心工作室」。今年72歲的曾美華,最近一有閒暇,就四處「化緣」。她的夢想,是為重慶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籌1000本書。曾美華說,自己也沒有想到,無意中參加的「愛心家人」,一做就做了近10年。
  • 「愛心媽媽」曾美華 用愛心照亮迷途少年回家路
    退休後的曾美華,在看到這個徵集消息後,第一時間報了名。「這些孩子大都缺少家庭的關愛,在花季的年齡卻身陷囹圄,我想幫助他們。」小梅(化名)是曾美華當「愛心家人」後的第一個幫教對象。2000年,年僅14歲的少女小梅因毒死母親及祖父母被判無期徒刑。親戚們認為她是一個「大惡人」,6年不肯來探望她,導致她情緒低落,平時表現也不好。每當看到其他人有親人來探視,小梅就感到自卑。
  • 先鋒的力量 |「擺渡人」曾美華 用愛照亮迷途少年回家路
    撿來的親情:弒母女孩 喊她「曾媽媽」昨(29)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來到曾美華的家,這裡是觀音橋一棟老式居民樓。她的家裝修簡單卻收拾得乾乾淨淨,一臺老掉牙的電腦,還在吭哧吭哧地運轉。「晚年的生活雖然清貧,但我很充實。」曾美華笑著說。
  • 曾美華簡介
    曾美華,女,72歲,大專,現為退休教師。
  • 曾美華:12年如一日關愛幫教失足少年
    曾美華:12年如一日關愛幫教失足少年 發表時間:2018-04-08來源:重慶市文明辦   曾美華  今年77歲的曾美華,是重慶市江北區「曾媽媽愛心工作室」負責人。她12年如一日,當好失足少年的「愛心家人」,前往未管所、看守所、派出所,開展幫教;走進社區、學校、家庭,開展宣教,讓失足少年感到家的溫暖,被社會各界親切地稱為「曾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