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範學院文學專業大二在讀生,
校報四版主編,
文學寫作愛好者。
吳凡
五霸之首背後的統御之術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發言的主題是「五霸之首背後的統御之術」。縱觀千年歷史長河,每個朝代的建立總是伴隨著幾經沉浮的顛沛,一朝柳暗花明無絕路,臥龍喜遇明君,君臣際會,風虎龍雲。而在春秋時期,齊桓公能夠一躍成為五霸之首,其功成名就的背後的關鍵是其變通之智,重要基礎則在於統御之術。
《春秋繁露》中便有記載「治國者,以積賢為道。」茫茫疆土之大,單靠君主一人是難以全盤管制,古代臣子謀士我們俗稱的智囊團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作為君主,面對身邊花裡胡哨的各色賢才,如何去挑選合適的謀士是很重要的難題。而今天我們所探討的主人公秦桓公,他與身邊最有才能的賢才管仲之間,是有一段非常值得一提的淵源。在當年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的爭奪王位的糾紛中,管仲作為公子糾的謀士,與小白處於敵對狀態,並且還曾一箭差點制小白於死地,可以說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僵持難堪的。若是換做一般的眼裡容不得沙子的君主,管仲的下場不會好到哪兒去。但偏偏齊桓公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重用管仲的治國之才,如此便成就了一番盛世之景。凡物窮則思變,困則謀通,這是齊桓公教與我們的變通之道。
一個時代的政治思想是文化思想的體現與反映。把視野調整到社會背景的角度,我們可以更深層次的探討「御人之術與學術思想的潛流關係」。春秋戰國時期,是學術自由的一個繁榮時期,百家爭鳴讓各大學派的思想在交流中不斷的發展和傳播。儒家「仁政德治」與墨家「尚賢親士」的結合是齊桓公統御之術的經典特色與思想來源。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王牌化文化始終浸潤在中國人文歷史的流傳之中,具有中國長久穩固的敦厚脾性與博大胸懷。
齊桓公「一笑泯恩仇」的明智抉擇中流淌著用人致事的仁,也包裹著治國理政的德。墨家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對政治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孔墨之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可見墨家學派的信徒之多,其學術思想的普適性之強。墨家學派中,這些精緻的實用主義者們所推崇的「尚賢近士」,在帝王統御之術中得到了及其廣泛的運用。「管仲之才,鮑叔之賢」在齊桓公的手中能夠得到充分的肯定,與其思想的薰陶有河同水密之妙。
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古代君主善用統御之術成就一方盛世,現代青年亦可以巧用古人之智走向錦繡前程。古史之鏡,興衰之境,仍需我們不斷的探索學習!報遠大抱負,行人生之志,亦當為吾輩青年前行的目標!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