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在的黃州,蘇東坡走過每一條街巷,空氣裡至今還瀰漫著他的氣息,在這裡講授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容易產生共鳴。」12月21日,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來自臺灣的特聘副教授周美華、周敏華吐露心聲。
兩人是雙胞胎姐妹,2011年從臺灣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後,在臺灣東吳大學任教多年。去年11月她們與黃岡師範學院籤約,成為該校第19位、第20位臺籍博士教師。
黃岡師範學院2018年引入第一位臺籍博士教師,之後臺籍博士紛至沓來,目前數量達到34人,除武漢外,在省內市州高校中居首。
老區高校求賢若渴
地處大別山的黃岡師範學院,其前身是創建於1905年的「黃州府師範學堂」。黨委書記王立兵介紹,學校正在加快建設高水平師範大學,迫切需要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以優化現有教師結構。臺籍博士教師豐富的學術經驗和較高的國際化水平是校方最看重的。
去年2月,臺灣輔仁大學博士王涵青籤約黃岡師範學院。「網上看到招聘公告,學校給剛畢業的博士待遇基本相當於臺灣高校副教授,這讓我很動心。」她說,臺籍教師年薪16萬人民幣起,還有安家費、交通補貼、房租補貼等,算下來年收入20多萬元。
在王涵青推薦下,先後有10餘名臺籍博士來到黃岡師範學院任教。
黃岡師範學院人事處副處長徐峰說,學校求賢若渴,創新機制,對引進的臺灣博士按校內相同等級崗位教師平均高出25%標準落實待遇,幫助他們打造學術研究團隊,設立專門的科研啟動經費。今年9月,該校建成「融園·臺灣博士之家」,為臺灣教師學術交流提供固定場所,並提供臺灣風味美食。
共享大陸發展機遇
在臺灣時,王涵青在3所高校當兼職老師,收入不穩。「現階段,臺灣高校生源不足,教師崗位大幅減少。」
來到黃岡師範學院,王涵青樂於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對研究明代儒學大師劉宗周尤其感興趣,「在臺灣很難找到研究劉宗周的人,而大陸很容易。探親也非常方便,從武漢天河機場直飛臺灣桃園機場只需兩個多小時。」她透露,入職後已發表相關論文多篇。
「學校充分尊重我們的特長、興趣和專業方向,合理安排工作崗位。」王涵青說,34名臺籍博士分布在文學院、地旅學院、計算機學院、商學院等13個教學學院,都找到學術歸屬。
黃岡師範學院校長陳向軍介紹,「兩岸一家親」,黨的十九大提出「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該校2018年起參照大陸教師的職稱評聘辦法,為臺灣教師打通晉升通道,提供同等就業待遇。
找到共鳴築夢遠行
曾經對於異地工作的忐忑迅速消失,臺灣教師們很快在工作上做出成績。臺灣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蔡隆昌博士,為中糧集團黃岡分公司破解汙水治理難題;臺灣中央大學畢業的許懷之博士,指導學生組建崑曲社團,在全國戲曲文化大賽獲獎。
「來大陸就業、發展,真的是個好選擇。」去年7月入職的臺灣大學博士高培根說,這裡有充足時間開展科研。他主要從事氣候變遷研究,來校後學術成果豐碩,2019年入選「楚天學者計劃」,獲省教育廳50萬元人才項目經費支持。
周美華、周敏華姐妹倆,主要研究秦漢法制史、先秦哲學等,還收穫了一批學生粉絲。「臺灣老師上課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課後帶我們踏尋遺址古蹟、拜訪名人名家,非常有趣。」「她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分組討論、表達自我,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們很喜歡她們。
「學生每次課後會寫心得、提問題給我們,這種教學相長的成就感,讓我們感到快樂。」周美華說,期待更多臺灣青年能在大陸找到築夢的舞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餘豔軍 劉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