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方劑和成藥防治胃腸型感冒療效非常好,辨證論治,可隨症加減。
(1)午時茶(顆粒)[典] 方中含廣藿香、紫蘇葉、蒼朮、陳皮、厚樸、白芷、川芎、羌活、防風、山楂、麥芽(炒)、六神曲(炒)、枳實、柴胡、連翹、桔梗、前胡、紅茶、甘草。有祛風解表,化溼和中之效。適用於胃腸型感冒之外感風寒,內傷食積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胸脘滿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者。開水衝服,一次服6 克,一日服1 ~ 2 次。
(2)調胃消滯丸[典] 由紫蘇葉、蒼朮(泡)、羌活、防風、白芷、薄荷、前胡、薑汁、制厚樸、陳皮(蒸)、神曲、烏藥(醋制)、半夏(制)、砂仁、豆蔻、茯苓、草果、枳殼、廣藿香、川芎(酒蒸)、木香、香附、甘草等精製而成。有疏風解表、散寒化溼、健胃消食之效。適用於胃腸型感冒之風寒夾溼,內傷溼滯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困,食少納呆,噯腐吞酸,腹痛洩瀉者。口服一次2.2 克,一日服2 次。
(3)藿香正氣水[保乙] 其劑型不同,藥物組成也有區別。水、片、顆粒、滴丸、口服液、軟膠囊由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白芷、厚樸(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陳皮、蒼朮、茯苓、甘草浸膏組成;而合劑、膠囊劑由廣藿香、紫蘇葉、白芷、厚樸(姜制)、大腹皮、法半夏、陳皮、白朮(炒)、茯苓、桔梗、生薑、大棗、甘草組成。均有解表化溼,理氣和中之效。適用於胃腸型感冒之外感風寒,內傷溼滯或夏傷暑溼證,症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洩瀉者。由於劑型不同,須按說明書或遵醫囑服用。
(4)暑溼感冒顆粒[典] 由藿香、佩蘭、紫蘇葉、白芷、香薷、防風、半夏、陳皮、苦杏仁、茯苓、大腹皮精製而成。有消暑祛溼,芳香化濁之效。適用於暑溼引起的胃腸型感冒,症見胸悶嘔吐,腹瀉便溏,發熱,汗出不暢者。開水衝服,一次8 克,一日服3 次。小兒酌減。
(5)保濟丸[保甲] 由廣藿香、蒼朮、白芷、化橘紅、厚樸、菊花、蒺藜、鉤藤、薄荷、茯苓、薏苡仁、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精製而成。有解表、祛溼、和中之效。適用於胃腸型感冒之外感表邪,胃失和降所致的發熱、頭痛、腹痛、腹瀉、噎食噯酸、噁心嘔吐、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舌質淡、苔膩、脈浮者。溫開水一次送服1.85 ~ 3.7 克,一日服3 次。
(6)六合定中丸[保乙] 由廣藿香、香薷、陳皮、厚樸(姜制)、枳殼(炒)、木香、檀香、山楂(炒)、六神曲(炒)、麥芽(炒)、稻芽(炒)、茯苓、木瓜、白扁豆(炒)、紫蘇葉、桔梗、甘草精製而成。有祛暑除溼,和中消食之效。適用於胃腸型感冒內傷溼滯、復感外寒引起的腹瀉、嘔吐、腹痛、胸悶、噁心、不思飲食、惡寒發熱、頭痛者。溫開水送服,一次3 ~ 6 克,一日2 ~ 3 次。
(7)四正丸[典] 由廣藿香、香薷、紫蘇葉、白芷、厚樸(姜制)、白扁豆(去皮)、木瓜、大腹皮、茯苓、檳榔、白朮(麩炒)、檀香、桔梗、枳殼(麩炒)、法半夏、陳皮、山楂(炒)、六神曲(麩炒)、麥芽(炒)、甘草精製而成。有祛暑解表,化溼止瀉之效。適用於胃腸型感冒之內傷溼滯,復感外寒所致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胸悶、腹脹、不思飲食、惡寒發熱、頭痛者。薑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2 丸,一日服2 次。
本文摘自化工化學出版社出版,戴德銀、黃茂濤、張德雲主編的《常見病用藥及診斷》。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