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的讀書時代,紙和筆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具。小時候大家用鉛筆,然後用原子筆、鋼筆、水性筆……小編至今還記得用原子筆寫字的「歷史」,那時候最受女同學歡迎的就是油墨帶香氣的原子筆了。不過那時候誰也沒想到,原子筆居然也算「進口」產品。
原子筆雖然不起眼,但發展歷史也比較長,最早出現於1888年。從那以後,原子筆的工藝發展多次遇到難題,以至於20世紀50年代的原子筆甚至比鋼筆還要貴。就拿原子筆頭的製造工藝來講吧,原子筆頭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筆尖上的球珠,另一個是球座體。
使用過原子筆的人,自然知道原子筆頭有多麼細小。當球珠與紙面接觸時,圓珠就會因為摩擦力的影響而在球座內「滾來滾去」,帶出油墨。但這兩者的製造工藝比較複雜,生產的時候需要走20多道工序,筆頭裡面有五條引墨的溝槽,圓珠與溝槽位的適配要求極其嚴格。
而且越小的零件越考驗加工技術,好比原子筆頭最尖端的位置,厚度才0.3-0.4毫米,筆頭的碗口尺寸精度限制在兩個微米,表面粗糙度限制在0.4微米(1微米相當於1毫米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製造原子筆頭既考驗原材料性能,更考驗生產加工的設備與技術水平。
所以很多人提出的「中國連航母都能造,為何當年被原子筆頭難倒」疑問,至此也有了確定的回答。世界上不缺工業製造技術先進的國家,有的國家甚至因為「術業有專攻」而聞名於世,比如以名表為招牌的瑞士;而美國和日本也是工業大國。
不過美國其實也造不了原子筆頭,依賴進口。世界上有三個可以生產原子筆頭的國家,一是中國,而是瑞士,三是日本,瑞士的工業設備以擁有超高精度聞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瑞士掌握了生產原子筆球珠和球座體的最佳設備和原材料。
原子筆頭的工藝雖說複雜,但也不代表努力還造不出來,很多人會覺得沒了原子筆還有其他筆,原子筆這種小物件也不代表什麼工藝水平,但事實不是這樣的,中國已經佔據了全球80%的原子筆市場,如果能夠實現自主生產,那麼總成本會降低10個億以上。
另外,如果原子筆頭的生產工藝不重要,為何掌握這門工藝的外國企業會把它視為核心機密呢?中國自主研發原子筆頭零件,背後絕不僅僅是做生意算盈虧那麼簡單,筆頭製造的高精密加工工具機,完全可以為其他的工業產品提供技術和服務;
另外,為了解決原材料進口問題而自主研究出來的高性能不鏽鋼鋼材出現,也意味著對高精密技術的追求實現突破。說得簡單點兒,自主生產原子筆頭的最大原因不是追求利益,是為了讓技術和人才都得到提升——歷史早就告訴我們必須時刻進步,停滯不前只會被其他人超過。好在如今中國的制筆企業已經使用國產材料,甚至球珠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還能大量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