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皆造航母,唯俄羅斯例外?
航空母艦素有「海上霸主」之美稱,是目前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的武器之一,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不僅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對別國實施遠洋打擊、而且可以在不依靠當地機場的情況下對當地進行軍事威懾。
五個常任理事國都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航母,而俄羅斯唯一的一艘航母卻並非自己建造的。眾所周知,俄羅斯是蘇聯解體之後獨立出來的國家之一,它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武器,其中就包括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但是獨立之後的俄羅斯卻沒有重新建造任何航母,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俄羅斯不造航母的背後隱情?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支撐不起龐大的航母建造以及後期運營費用。即使建造出了一艘兩艘也不能對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的美國造成實質性威懾。又何必要用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做比較呢?所以我們熟知的「航母剋星」成為戰鬥民族的主要研發方向。
泰國航母成反面教材
說起經濟實力與航母的關係,就不得不提起一個經典的反面教材。作為亞洲第二個裝備航母的國家,泰國早在1992年就向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購買了一艘小型航母,並於1998年正式編入泰國皇家海軍軍艦隊列。時至今日,這艘名為「差克裡.納呂貝特」的航母依然是世界上最小的航母。
這艘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僅為1.145萬噸左右,甚至比不上我國055驅逐艦。除此之外,作為一艘輕型航母,它的體積也並不大。總體來說,該航母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正是在這些現實條件制約下,這艘航母最終成為了一艘名副其實的「觀光航母」,最出名的用途就是搭載泰國皇室出遊,因此也被一些有心人稱之為「玩物」。按常理來說,一個有野心的國家無論如何都不會將真金白銀買來的航母打入「冷宮」,泰國皇室之所以有此一舉,還是因為經濟大滑坡,無力支撐後期的維護費用。
而泰國遭遇金融危機的時間也非常不湊巧,正是在泰國皇室向西班牙引進艦載機之後,航母形成完全戰鬥力之前。如今的泰國的軍事實力依然在東南亞國家中排得上名號,但是主要還是依靠美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