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俄羅斯媒體刊登署名謝爾蓋·伊先科的分析文章,建議俄向中國購買航母,「如果自造航母,我們將落在世界造艦工業後面,因為俄新航母上不會有耗能巨大的電磁彈射裝置。如果沒有彈射裝置,航母就無法配備重型遠程預警機。」「或許俄羅斯真的應該購買中國航母?如果放得下面子,是不是該開始與北京討價還價了呢?」
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航母作為「大國重器」,俄羅斯不是因為面子問題拉不下臉向中國採購,而是作為大國,俄羅斯不會輕言放棄航母,它會把自主建造大型軍艦,尤其是航母的技術和工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從1960年開始,俄(蘇)海軍有近60年設計、建造和使用航母的歷史經驗。蘇聯海軍建造了4艘基輔級航母(1143型)、兩艘庫茲涅佐夫級航母(1143.5型)。目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是俄海軍唯一一艘在役航母,與我海軍遼寧艦為姊妹艦。該航母從1991年開始服役,已接近退役期限。近年來,俄海軍建造新航母的呼聲不斷,先後披露了多個新航母建造計劃。
俄羅斯的航母計劃
蘇聯解體後,俄國內對是否要繼續擁有航母爭論不休。2000年,普京總統上臺,海軍和航母建設工作開始得到重視。普京指出,「沒有強大的海軍,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家。」2001年,普京批准了《俄聯邦2020年海洋學說》和《俄聯邦海軍未來10年發展規劃》。這兩個文件指出,俄海軍到2025年要擁有300~320艘現代化戰鬥艦艇,其中包括6艘航母。
2003年6月,俄海軍在第一屆聖彼得堡國際海事防務展上展出了一個中型直升機航母模型,它以「基輔」級航母為原型設計,但整體外形,特別是甲板以上部分比前者要簡潔得多,上層建築與「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相似。這可能是俄海軍20世紀初建造新航母的最初設想。
2006年,普京總統要求俄海軍著手研討、論證新航母的研製計劃。俄海軍後來披露的新航母技術指標和參數是:艦長超過300米,可搭載艦載機40架,艦員編制2000人,艦上裝備防禦性武器,防空系統最大射程為150公裡,總體造價30億~35億美元。
兩年後,俄羅斯又提出了《建造海上航母綜合體的聯邦專項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該《計劃》認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航母都將繼續充當強大海軍集群的核心,是保證俄羅斯在世界大洋所有區域獲取軍事優勢和進行政治施壓的主要工具。為了確保戰時完成任務和平時做好作戰準備,俄海軍最理想的狀態是擁有3~4個航母突擊群,其中1個航母突擊群固定在對俄較為重要的海域執行作戰任務,1~2個航母突擊群執行戰備任務或在基地駐泊,1個航母突擊群在工廠維修保養。」
「海上航母綜合體」建造計劃包括作戰系統和保障系統兩大部分。作戰部分包含航母(綜合體的主體)及其艦載機群(航母的主要武器);保障部分包含航母駐泊點的岸上基礎設施和艦載航空兵的地面訓練體系。
這個計劃將俄新建航母排水量定在7萬噸左右,動力裝置為純核動力或核動力與燃氣動力組合兩種解決方案。俄方認為,建造航母綜合體最大的技術風險可能在艦載預警機和引導機上,因為俄國內還沒有類似產品的研製。
《計劃》完成的期限是2011~2025年,分技術設計、施工設計、開工建造、各種驗收、生產接裝艦載機和航空武器等5個階段完成,每個階段約3年時間。俄國防部是《計劃》的國家訂貨總協調人,俄羅斯工貿部和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是計劃的國家訂貨方。
但無奈的是,由於資金短缺、人才流失和技術儲備不足,俄海軍建造新航母的計劃一再推遲。俄羅斯「航母來了」,近年來逐漸成了國際社會嘲弄俄海軍的一個笑話。
2018年2月25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又傳來消息:俄羅斯正在為其海軍制定新的「風暴」核動力航母建造計劃。
「風暴」航母計劃不只是願景
2017年7月20日,俄總統普京籤署了俄國防部制定的《2030海軍發展計劃》。該計劃指出,為全面建設均衡發展、綜合實力強大的海軍,俄羅斯計劃建造新航母,其性能要優於美英等強國海軍航母,用途也要比它們的更廣泛,不僅能搭載飛機、直升機,還能裝備反艦飛彈和強大的防空系統,在海戰中擁有強大的自我防護能力。
俄羅斯在《2030海軍發展計劃》框架內向外界公布的「風暴」23000型新航母,由俄羅斯克雷洛夫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設計。排水量可達10萬噸,長約330米,寬40米,最大航速30節,吃水11米,為核動力和燃氣動力混合搭配,可攜帶各種用途的飛機和直升機90架。此外,它還設計安裝電磁彈射器,以縮短艦載機起飛距離。俄海軍推出的這一款航母性能直衝美國最新建造的「福特」號超級航母,後者搭載的艦載機只有75~80架。
俄羅斯計劃2030年前將「風暴」23000型航母交付海軍使用。據估計,新航母造價約3500億盧布(折合56億美元),但實際很可能要花費兩倍甚至更多資金。
新航母建造計劃披露後,各方反應不一。俄戰略形勢研究中心專家波諾馬連科認為,俄羅斯海軍實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落實《2030海軍發展計劃》中的目標,包括航母目標沒有問題。2017年8月,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鮑裡索夫在「軍隊-2017」國際論壇上表示,俄海軍新型航母建造工程計劃於2025年啟動,這已被寫入新的國家軍備建設計劃草案。
然而,也有人對這些構想能否實現持懷疑態度。2017年6月,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報導稱,美俄兩國的一些分析家認為,俄新型航母造價高昂,在俄軍方現在還沒有敲定的情況下,新航母計劃可能只是「願景」。專家們估計,新航母的建造時間至少需要8年,即使能夠如期開始建造,可能也要在2030年後才能加入俄羅斯海軍。
建造新航母的經費應該沒問題
從2001年普京總統批准《俄聯邦海軍未來10年發展規劃》到現在,俄多次提出自己的航母發展設想,均未能如期落實計劃。但筆者認為,俄方三番五次公開自己新航母發展計劃,並層層加碼,推出性能更為優越、用途更為廣泛的航母設計,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他們建造新航母的長遠決心,以及追求「一步到位」、建造世界領先水平航母的強烈願望。從各方面情況分析,俄建成新航母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樂觀估計,2030年或稍晚幾年,俄羅斯海軍有望擁有一艘新航母。
俄羅斯擁有4.3萬公里海上邊境線,從它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形勢和追求的海洋利益觀分析,俄羅斯必須建設和發展一支強大、均衡的海軍力量,其中包括航母力量。唯有這樣,才能實現其「近海防禦、遠海作戰、遠洋存在」的海軍總體戰略。
俄在技術層面建造新航母的問題並不大。蘇聯解體後,原有的航母建造基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留在烏克蘭境內,但航母的總體設計單位在俄羅斯,雖然人才流失嚴重,但當年的技術骨幹基本都保留了下來。加上蘇聯當年研製並開始建造「烏克揚諾夫」號核動力航母的全部資料被俄羅斯接收,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核動力航母並不是很困難。此外,俄海軍核動力潛艇的建造從沒有停止,且都是批量生產。俄民用核動力破冰船一直在使用,新一代核動力破冰船已開工建造多艘。所以,在最為重要的動力系統方面,俄羅斯海軍不會被難倒。
2016年~2017年敘利亞戰爭期間,俄海軍有史以來首次使用航母參加戰鬥行動。此次「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因技術狀態差,曾遭到西方國家的嘲笑,但行動依然展現了航母在執行作戰任務方面的高超作戰效能。
行動期間,負責戰鬥值班任務的俄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從航母上共完成了420次戰鬥飛行,摧毀了恐怖分子在敘利亞的1200多個據點。同時,航母還發射巡航飛彈對敘利亞境內的目標實施了打擊。航母在敘利亞戰爭期間的實戰效果,再一次堅定了俄軍方建造新航母的決心,尤其是在美國目前對俄加緊實施軍事打壓的現實條件下,俄建造新航母的願望顯得更為迫切。
建造新航母,資金是個大問題。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公布的2017年全球軍費報告顯示,俄羅斯2017年的軍費開支是663億美元,而建造航母及其配套設施可能需要上百億美元。考慮到建造航母屬於俄聯邦專項計劃,不會僅靠軍費開支,且預算跨好幾個年頭分別實施,在目前俄羅斯經濟狀況趨於穩定和逐漸向好發展的大背景下,研製、設計、建造新航母的經費應該能夠得到保障。
蘇聯時期,海軍的全部航母都在黑海造船廠建造。蘇聯解體後,黑海造船廠留在了烏克蘭。2014年4月,克裡米亞事件之後,俄烏關係全面惡化,俄羅斯在建造新航母方面肯定不能指望獲得烏克蘭的幫助。目前,最有條件建造新航母的地點只有俄境內的北德文斯克北方造船廠了。2006年起,該廠開始建造10萬噸級船塢,可供建造新航母使用。設計中的該船塢體積達58.8萬立方米,同時該廠還安裝了1500噸的龍門吊。所以說,俄建造新航母的工廠基礎設施應該沒有大問題。至於建造大型艦船需要熟練工人問題,從2004年開始,俄為印度改造「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時,已經訓練出大批技術熟練的工人,因此,北德文斯克成了俄羅斯人眼中的「未來航母城」。
2017年9月,俄政府負責軍工生產的副總理羅戈津在參觀俄遠東「紅星」造船廠時說,俄未來也可能會在遠東的「紅星」造船廠建造新航母。不過,俄遠東地區的基礎工業和交通設施落後,熟練技術人員欠缺,並且遠離俄經濟、政治、科研中心,現階段俄最有可能建造新航母的地點仍是北德文斯克的北方造船廠。
(作者單位:海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