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話民生] 新能源汽車 讓我如何說愛你?

2020-12-17 EV視界

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能源獲取方式的變革將給人類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在這激動人心的時代裡,想「擁抱」新能源似乎並不容易。以最接近人們生活的新能源汽車為例,兩年多以前,我國第一批新能源汽車開始進入百姓家,但這個和國外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產物如今在我國發展的並不太順利。

新能源汽車用戶:總有抹不去的尷尬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0471輛,銷量331092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其中,純電動車型產銷量分別完成254633輛和24782輛,同比增長分別為4.2倍和4.5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產銷量分別完成85838輛和83610輛,同比增長1.9倍和1.8倍。然而在這鼓舞人心的銷售數據背後,卻隱藏著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無奈。

根據記者的調查,在諸多無奈之中,無法安裝充電樁處於首位。有媒體報導,明明有地下產權車位,符合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安裝的相關規定,可因為物業不同意蓋章,讓已經預訂了新能源車的上海市民魯先生煩惱不堪。其街道辦事處人員表示:房辦已跟魯先生所在小區物業溝通過幾次,物業的理由是擔心小區用電負荷承受不了,並說等業委會成立之後投票決定。事實上,類似魯先生這樣符合安裝充電樁、卻因物業阻撓無法安裝的情況為數不少。為什麼明明在政策允許範圍內,那麼多的物業公司都不願意配合?

上海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會員服務部一位負責人的話也許道出了部分原委:目前對新能源車充電樁,僅對符合什麼樣的條件可以安裝做了界定,但對充電樁安裝完畢後,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和監管責任尚未明確。汽車公司對汽車負責,充電樁廠家對充電樁負責,電力公司對電路設置安裝負責……但在之後的使用過程中,萬一發生漏電、火災甚至爆炸,由誰來負責?沒有明確的規定。要解除物業顧慮,需要明確新能源車在小區內充電過程中的安全責任歸屬,同時充電設施應該經過消防部門的安全驗收。

這只是無法安裝充電樁問題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很多消費者都是因為無法安裝充電樁而放棄購買新能源汽車,另一部分使用者是通過從自家私接電線或者與臨街商鋪溝通代為充電的辦法彌補這一「缺陷」。還有一小部分使用者通過國家電網的公共充電樁進行充電,但這個辦法也極不方便,且不說沒有多少用戶恰巧住在公共充電樁附近,就是住在附近的用戶也因為公共充電樁太少而不能夠隨用隨充。

面對這種矛盾,全國政協常委、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指出,新能源汽車最大的「風口」在中國,「電動化和智能化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超越西方問題不大。」歐陽明高建議,國家政策應該更加放開準入,允許有能力、有雄心的人進入這個市場,或許未來並不需要那麼多汽車公司,也許將來大部分都要被淘汰,但是,英雄一定要從市場中衝殺出來。而國家只需要監管與安全相關的事項,其他都可以交給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兩江新 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也建議,應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布局進行頂層規劃設計,明確新能源汽車的全國產業布局,嚴格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進入門檻的資質審批, 提高整車生產企業的質量,減少數量,做到少而精。可重點以上海、北京、重慶、深圳等城市作為新能源汽車重要基地,提升產業競爭力。

新能源車企:技術障礙成業內一大難題

除了電力問題,新能源汽車本身的質量問題也在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而出現。據記者了解,幾大新能源車企的消費者投訴量均不少,而問題主要集中於續駛裡程與廠家宣傳不符、掉電嚴重、充電過程故障等方面。

以國內新能源汽車排頭兵比亞迪為例,今年1月份關於比亞迪的投訴為154例,其中,比亞迪秦的投訴量為83例,佔據了比亞迪1月份投訴總量的一半之多。其中有80次投訴與電池故障有關,具體描述為購買的比亞迪秦續航裡程遠遠沒有達到廠家宣傳標準以及汽車充電量不足等問題。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媒體記者,按照國家關於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規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對消費者提供動力電池等儲能裝置、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質量保證,其中乘用車生產企業應提供不低於8年或12萬公裡(以先到者為準,下同)的質保期限,商用車生產企業(含客車、專用車、貨車等)應提供不低於5年或20萬公裡的質保期限」,但是目前國內的動力電池,包括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其基本特性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

「這裡並不是說電池單體達不到這個水平,而是電池成組的技術達不到這個水平。中國現在可以把電池的單體做的很好,但是要做一個電池包,即把電池單體串聯或者並聯起來,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技術問題,目前國內根本無法突破。」該業內人士進一步補充說。

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力帆高級質檢師鄒先榮在兩會上建議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納入國家頂層規劃。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一直以來因充電時間長,續航能力差,被認為是阻礙其普及的重要原因。而充電還是換電,爭論由來已久。

鄒先榮認為,換電模式可以利用遺棄掉的谷電,建能源站,採用移峰填谷完成電池充電,再將充好的電池送往加油站,電動汽車可以在這裡實現3分鐘換電池。同時,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實現電動汽車換電模式。依據電動汽車電池容量大小,車主可以用手機找到最近的換電加油站或通過物聯網運輸更換電池。

「換電模式是將賣產品轉換為賣服務,是一個能源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物聯網產業的電動汽車服務產業模式」鄒先榮說,當然電動汽車換電站普及還存在一些難點,比如前期建設成本、投入資本較大,電池型號不統一等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因此,鄒先榮建議要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同時,在行業內建立起一套電池安裝的規範標準,還要多方合作建立起電動汽車線上線下的服務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省長謝伏瞻在參觀了服務兩會的新能源客車後表示:「汽車企業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激發市場活力,要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政府也將在簡政放權方面有更大的作為,鼓勵企業創新。」

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少數車企的騙補手段

近日,一則新聞引爆了新能源汽車領域。3月9日上午,比亞迪汽車南京蘇舜亞通4S店總經理劉鵬被發現在辦公室內自縊身亡。有媒體報導稱,劉鵬生前曾實名舉報本人及比亞迪汽車騙取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同時該4S店與比亞迪廠家之間存在新能源汽車補貼糾紛。因此消息一出,比亞迪即被推上風口浪尖。儘管事後比亞迪發表了官方聲明,稱不存在騙補情況,但在行業內,騙補現象卻始終存在。

據媒體報導,新能源車「騙補大招」一:本地車銷外地

南京比亞迪經銷商劉鵬死前所經營的4S店把大量新能源車銷往外地,然而卻騙取當地政府的補貼。新能源車補貼分為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這裡主要指的是騙取地方補貼,即4S店通過代辦居住證等方式,幫助外地用戶購買帶有補貼的車輛。據南京市新能源汽車推廣辦公室方面表示,蘇舜亞通一下子冒出大量的新能源車銷售量,其實是團購促銷的結果,而且大量招徠外省購車人,在審核材料時,他們發現,很多外地車主的暫住證竟然是同一地點,且不屬於住宅區。

新能源車「騙補大招」二:自產自銷

騙取地方補貼,相對於現在要說的電動客車「騙補」,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按照2013年-2015年「國補+地補」均為30萬元補貼標準計算,6-8米純電動中巴車的補貼金額高達60萬。業內人士通過零部件市場成本推算出,6-8米電動客車的成本在25.5萬至40萬之間,按照15%的毛利來算,合理的售價應該是29.3萬-46萬元。一輛車剛落地就能淨賺十幾萬,這成為6-8米純電動客車在2015年銷量狂飆突進的主要原因。

某些廠家,生產一些成本低廉質量低劣的客車通過賣給自己的公司,來獲得國家補貼,然後扔掉車殼,把電池拆出來繼續生產新車,然後再騙取補貼。而這些「銷售」出去的新能源車,其實並沒有投入使用,很單純的只是「騙補」的產物。

新能源車「騙補大招」三:沒完工就掛上車牌了

據工信部合格證統計數據,蘇州吉姆西客車製造有限公司2015年上半年電動車產量不過25輛,但其於年底爆發性增長,僅12月份即獲得機動車合格證2905個,以3686輛的全年總產量收官。這其中,主要是為了趕上2015年末補貼政策結束前的「春風」。

有媒體實地探訪吉姆西廠區,看到一批批標識著吉姆西品牌的麵包車正源源不斷地運進工廠,它們和一些客車產品一起,逐漸填滿了圍繞工廠車間的停車場,但蹊蹺的是,部分汽車並沒有完工,就已經安上了正式的車牌。沒有完工的車,那麼這些牌照究竟是怎麼上的?有業內人士透露:說白了,就是你去找一個客戶,雙方擬定一個購買合同,然後拿著這個合同去到相關部門申請車牌和車輛行駛證,只要你事先在各個環節『協調好關係』,『打好招呼』,不用核實車輛和交易的真實性,就能直接獲得以上兩項證明,然後就可以去申請補貼了。但實際上,這些車你連生產都沒生產。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集團董事長趙剡水等代表建議:中央、地方兩級政府要協調統一制定補貼政策,避免「地方保護」,嚴格執行補貼發放、領取手續及流程,防止投機取巧、惡意套領補貼的現象出現;產業刺激政策重點向動力電池續航、電池安全性等核心技術傾斜,鼓勵相關產業領域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對廢舊電池處理處置開展研究,提早採取環保對策,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動力電池二次汙染。

記者看到,雖然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著各種問題和困難,但全國乃至全世界改變舊有能源獲取方式,創造新能源的方向是正確的。在這條道路上,我國不缺敢於「吃螃蟹」的車企和消費者,加之政策的護航,未來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必定充滿著光明。

相關焦點

  • 聚焦「兩會」:脫虛向實,汽車龍頭作用更明顯
    站在轉型升級的風口上,中國汽車業正在啟動又一輪內外變革。和風送暖,春回大地,一年一度的「兩會」今日拉開序幕。如果說2017年「兩會」與往年相比有什麼不同,在昨天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已經有所揭示。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指出,當今世界處於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中,國內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各種不穩定性愈發凸顯。
  • 倡導公務人員購買中國品牌,汽車人在「兩會」上都說了啥?
    前言:前段時間,大家都將目光聚焦在兩會上,畢竟關乎民生大事的提案多不勝數,甚至會影響到往後行業的發展趨勢。眾所周知,近兩年中國汽車市場陷入了困境,急需政策的改變而帶動經濟重回正軌,所以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下兩會中有關汽車方向的政策或提案,知曉往後汽車行業的走向。政府報告汽車相關政策1、 下調汽車進口關稅政策:鞏固外貿穩中向好勢頭。
  • 2018搶佔先機:兩會提案熱議話題掀翻汽車產業,新能源指標已告竭
    兩會期間,汽車行業的代表和委員們帶來的提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兩會提案熱議話題,也隨之成功進駐汽車圈。根據相關規定,2018年新能源小客車指標6萬個。其中,個人指標為54000個,單位指標3000個。至此,2018年新能源小客車個人和單位指標首期已全部用盡。個人剩餘152723人繼續輪候,單位剩餘4657個繼續輪候。
  • 兩會聞風|關於新能源汽車,六大關鍵詞釋放哪些信號?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26日電(張澍楠)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能源汽車產銷受到了很大影響。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熱詞涵蓋了充電樁建設、稅收優惠、限購指標等,影響著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中央政府也看到這個情況,制定了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將原來到今年年底要退坡完成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和免徵車購稅這兩項政策延遲兩年,用這些辦法來恢復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長。從現在情況看,4月份當月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已經基本上達到了去年同期水平,對未來的發展我們還是充滿信心。
  • 從2018年全國兩會看民生「新獲得」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題:從2018年全國兩會看民生「新獲得」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劉碩、韓潔、李勁峰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群眾最關切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
  • 《軒轅壇》:兩會汽車熱點解讀_鳳凰汽車_鳳凰網
    主持人:「聚焦行業大事,把脈車市走勢」,大家好,歡迎收看鳳凰汽車《軒轅壇》「兩會」特別節目,「兩會汽車熱點解讀」。全球目光聚焦兩會,而汽車行業作為十大支柱產業之一更是備受矚目。本次《軒轅壇》將圍繞新能源汽車和自主品牌兩個話題與各位專家一同共話兩會。
  • 兩會│未來新能源去哪? 這10條提案是亮點
    2017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召開,熱門話題新能源汽車也被頻頻被提及,兩會代表針對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及其配套設施方面都有何建言呢?新能源汽車發展之路又會走向何方? 2017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召開,熱門話題新能源汽車也被頻頻被提及,兩會代表針對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及其配套設施方面都有何建言呢?新能源汽車發展之路又會走向何方?
  • V話兩會 兩會報導一周「聲量」出爐,「民營企業」進入詞雲
    換個角度看兩會,依託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指揮中心提供的大數據,《V話兩會》帶你看最火的新聞、最熱的話題、最受關注的資訊。兩會報導一周聲量:3月5日當天最高自3月3日以來,關於全國兩會的大數據也有了一周「報導聲量」匯總。其中,3月5日當天的「聲量」最大,其中網站報導數量最高,達79277條,其次是APP報導,達28453條。兩會熱門微信top10 :壯哉!
  • 新能源汽車第二春 我不再是過客丨投資人說
    在去年的12月31號我對周偉鋒做了第一次的專訪,那次專訪我們談到了兩大產業,一個是白酒,還有一個是新能源汽車。白酒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行情自然是不必說的。茅臺都到四百塊錢了,新能源汽車在這一個月的行情也是非常的引人關注。今天我是想把新能源汽車這個產業單拎出來和周偉鋒仔仔細細的探討一番,畢竟它的成長不止於此。
  • 共話新能源汽車2.0時代!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
    巨變中謀發展,抓住機遇與挑戰大會開幕首日,河南省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裝備處副處長田應軍致開幕辭時說到,「新能源汽車是工業、經濟、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是汽車工業的一場革命,是汽車產業的改朝換代。誰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主導權。」
  • 曹德旺點評新能源汽車!大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都在騙補貼?
    眾所周知,從2020年開始,全球新能源汽車板塊迎來了一波暴漲。美國有特斯拉,而我們則有蔚來汽車。說不好聽點,這年頭你要是不懂點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知識,那你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今日,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先生關於新能源汽車的看法在網絡上大火,曹德旺表示,新能源汽車本質上是電動車,有些企業稱其為新能源汽車無非是想拿補貼,但企業靠補貼是活不長久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塊可能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泡沫,可能最後又會浪費很多錢,又產能過剩。」那麼問題來了,曹德旺說的是當前新能源汽車搞得過火了,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泡沫,大家需要注意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 新能源汽車車主的無奈,堵車8小時後耗盡電量,氣到說不出話
    新能源汽車車主的無奈,堵車8小時後耗盡電量,氣到說不出話隨著汽車的普及,我國的汽車保有量也一直在增加,因此不管走在哪個道路上,都可以看到擁擠的車輛,有的地方一堵就是幾個小時,雖然車主們很無奈,但也只能面對現實,畢竟開車出門確實是很方便的。
  • 2020海南新能源汽車拉力賽收官,BEIJING汽車榮獲「年度推薦新能源...
    12月6日,2020海南國際新能源汽車拉力賽暨中國新能源汽車拉力錦標賽總決賽(以下簡稱「2020HEVR」)在海口落幕。BEIJING汽車攜旗下明星車型BEIJING-EU5、BEIJING-EU7參賽,歷經5天的激烈角逐,,榮獲 「2020年度推薦新能源汽車」大獎。
  • 兩會「風向標」,我們如何報導產業新基建?
    因此,兩會的看點與「不確定性」息息相關。 第一是應對內外經濟環境。疫情無情蔓延,給了全球經濟沉重一擊,各主要國家的經濟均已釋放負增長態勢。我國自第一季度GDP增速數據出來後,相信今年兩會會淡化增長目標,而重點會談疫後的保就業、保民生、扶貧攻堅、強力拉動內需等話題。
  • 和你說|新能源汽車大咖進階攻略
    編者按:和訊了解到,據統計,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突破79萬輛,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41.8萬輛,增長68.6%。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市場早期培育已見成效。按照新能源車發展規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200萬輛。隨著財政補貼的退坡和投資門檻的提高,以及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都進入了加速快跑的階段。
  • 新能源汽車未來十五年如何「跑」
    田瑞穎攝編者按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為該產業未來15年的發展謀劃更為清晰的路徑。在戰略大方向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車該如何選擇技術路線,並應對大量退役的動力電池?針對這些關鍵問題,本版展開深入探討。「金九銀十」期間,新能源車零售翻倍,回暖態勢明顯。
  • 新能源汽車悖論之一:新能源汽車不環保?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憑藉環保光環,在全球各國能源政策扶持下,迅速吞噬傳統燃油汽車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 2019年我國累計生產和銷售能源汽車120.6萬輛,一躍成為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大國 ,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據當年汽車銷售總額的4.7%,可謂突飛猛進。
  • 寶能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落戶西鹹新區
    儀式上,陝西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國中與寶能集團董事長姚振華共同為寶能汽車創新研究院揭牌。研究院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圍繞新能源整車、汽車零部件、智能網聯技術、輕量化技術等方向,開展技術應用研究和集成,致力打造國際新能源汽車創新技術研發高地。
  • 【地評線】從「兩會熱詞」的更換看民生期待變遷
    作者:郭慧巖  2019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這個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會議,不僅關係到宏觀政策走向,更與民生改善息息相關。  日前,人民網推出「兩會調查」,截至2月27日17時,參與調查的網民人數超過了440萬人。
  • 【民生在線】@青島人 年底前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
    青島新聞網10月27日訊 10月21日,國家稅務總局青島市稅務局黨委委員、總審計師郭洪源做客民生在線直播室,圍繞「減稅費增活力優服務添動能」主題與網民在線交流。網談中有很多網友比較關心購買新能源車輛車輛,需不需要交納購置稅等雜稅問題,對此郭洪源總審計師對此類問題做了統一答覆: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