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國語」「普通話」還是「中文」?教育部權威回復來了

2021-02-19 語言文字周報

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1164號(教育類133號)提案答覆的函

教提案〔2019〕第79號

您提出的《關於儘快統一中國語言名稱,有效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一、關於「儘快研究明確中國語言的統一名稱」的建議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站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高度,決定用「普通話」的表述來指稱我國各民族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以取代「國語」的表述。1982年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1年實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指稱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以來,已經相對穩定。

當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漢語」「國語」「普通話」「中文」等多種表述並存,其使用範疇又不完全相同,各有特定歷史淵源,社會使用已經逐漸約定俗成,應採取積極穩妥態度,分類加強名稱表述規範化工作。2018年初,教育部、國家語委專門就此問題發出文件,明確要求對內尤其在民族地區,應在正式文件、正式場合中採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表述;對外,建議統一稱「中文」。

二、關於「儘快研製海外中文教學標準和大綱,出版統一的多語種系列中文教材」的建議

孔子學院總部自2007年起先後制定了《國際漢語能力標準(2007)》《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07)》《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2008)》《漢語水平考試大綱(2009)》等標準和大綱,並於2012、2014、2015年分別對教師標準、課程大綱、考試大綱進行了修訂。目前正根據國際漢語教學現實需求,打造一套統一規範、科學開放、便於實施推廣的「漢語國際教育質量標準體系」,為漢語教學提供統一的參照標準。

自2002年起,孔子學院總部組織開發了覆蓋從幼兒到成人全年齡段學習者的主幹教材(54個語種)和工具書(80個語種),滿足全球漢語學習者使用母語學習漢語的基本需求。在教材本土化方面,已有117個國家的477所孔子學院(課堂)開發了3069種本土教材。下一步,孔子學院總部將繼續完善主幹教學資源體系,支持各國孔子學院(課堂)開發適應學習者所在國情況,反映真實、立體、全面中國的精品本土教材。   

三、關於「儘快建立有效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多元渠道」的建議

為在對外交往活動中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國情、歷史和文化,2014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以下簡稱術語傳播工程)。5年來,術語傳播工程已整理、詮釋、翻譯了700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出版術語圖書7輯,截至2019年6月已輸出26個語種,對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發揮重要作用。2016年,教育部委託科大訊飛研究制定「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建設方案,啟動平臺建設,為全球的中文愛好者提供統一規範的學習平臺;目前平臺正在積極建設中,計劃於2019年10月份推出使用版本,並在今後進一步改進完善。

近年來,孔子學院總部積極與中國企業、相關機構合作,助力漢語教育、職業教育、中國企業「走出去」。此外,孔子學院總部還充分發揮現代傳播技術優勢,積極推進廣播孔子學院、電視孔子學院、網絡孔子學院建設。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對象需求,以網絡孔子學院為基礎,發揮廣播、電視各自傳播優勢,資源融通,形成合力,打造集漢語教學、師資培訓、考試認證、科學研究、管理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漢語國際教育網絡教學平臺。

下一步,教育部、國家語委將積極配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適應「一帶一路」建設、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等需求,加強國際語言文化交流合作,開闢多層次語言文化交流渠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優秀語言文化走向世界。

感謝您對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6日

相關焦點

  • 語文課 中文、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傻傻分不清楚
    另一種常見說法是,「中文」是中國語文的簡稱,以現代漢字為基準,強調「文」,「漢語」則更強調為漢民族語言。在英語中,漢語和中文都翻譯為Chinese。1945年臺灣光復前,「國語」並不是漢語,而是日語,方祖燊在《六十年來之國語運動簡史》中提到:當臺灣光復的時節,臺灣的同胞心喜回到祖國的懷抱,但見到從大陸來的同胞,卻說不出話來,無法用同一語言溝通感情,
  • 學習中文普通話國語拼音
    學習中文普通話國語拼音 兒童啟蒙 大小: 36.6 MB
  • 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粵語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流傳說法:最近,網上一直在流傳關於普通話的兩種說法,一是「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二是「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較真合伙人計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民國初年:哪種方言「差一票」就淘汰普通話,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官話」和「國語」則是「普通話的舊稱」,這也就是說「普通話」、「官話」和「國語」的意思是一樣的,在英語裡「普通話」、「官話」和「國語」也都稱之為「Mandarin」,那為什麼現在的普通話不能稱之為「國語」和「官話」呢?
  • 普通話解決!花東中學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活動剪影
    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
  • 普通話手抄報:普通話的沿革(民國-建國後)
    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京語音),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  1918年錢玄同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號召「廢孔學不可不廢漢文」,提出以國語羅馬字代替漢字的主張。
  • 教老外學中文的你 真的了解漢語嗎?
    教老外學中文的你 真的了解漢語嗎?「漢語」這個概念,首先是指漢族的語言。「漢族」這個名稱當然是漢朝以後才有的,但是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則是遠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漢語是中國最主要的語言,使用人口最多,通行區域最廣,所以日本、韓國等地就把漢語叫做「中國語」,英國、美國也稱漢語為Chinese language,我們自己也往往把漢語和漢字統稱為「中文」。
  • 王潛:民國音韻學歷史普及——粵語只差一票就成為了國語
    點擊上方「演講」,可快速訂閱我們常常聽人說起,民國建立之初,來自廣東省的議員掌握了議會的不少份額,他們認為粵語更好地保存了漢語音韻的特點,要求粵語成為國語的呼聲相當高。會員的資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具備下列四條之一:1、精通音韻;2、深通《小學》(古時稱「文字學」為「小學」);3、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4、諳多種方言。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 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考培,海內外就業推薦
    「教育部和國家語委-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為參加培訓並通過考試的學員加入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和「國際漢語教師人才庫」畢業生持工作籤證直接赴海外任中文教師。權威教學機構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是由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領導的語言文字研究與應用的權威機構,專家團隊囊括50名國內外對外漢語最著名院系領導,以及趙金銘等十餘名大師級的對外漢語教學專家,高研班的學員均為國內外著名院校的中青年學術骨幹。在此除了掌握對外漢語教學技能外,更可涵養對外漢語教育資源人脈。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關於漢語拼音的硬核科普,來了~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的工具。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於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的。那麼在此之前,人們是怎樣注音識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吧!
  • 普通話其實是滿州人的蹩腳漢語
    現在通行的普通話,其實是操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鮮卑族、女真族等等遊牧民族學習漢文時所說的蹩腳漢語,但他們成了統治階級,於是他們說的蹩腳漢語就成了國語。400年前的北京話:吳語北京自建城以來經歷過了許多個朝代的變遷,自古以來北京話有過多少變化?如何變化?
  •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 光明觀察 - 隨筆選萃 - 夜談普通話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 的地區或說漢語的人對其有普通話、國語和華語三種稱呼。這三種稱謂,在中國大陸為「普通話」,臺灣是「國語」[註:國語通常指法定的官方語言。] 而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稱「華語」[註:意指華人的語言]。三種說法,名字不同,但實質相同;三者互為補充。在大陸,「普通話」這個名詞仍然是有歧義的。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
    ,推動全校語言文字工作向縱深發展,楓溪中學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開展「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的普通話推廣活動。是現代漢語的標準語也是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使用普通話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團結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它看似平凡但卻也同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普通話你了解多少01 普通話的發展1909
  • 何時開始講普通話的
    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是講普通話的,對於地方方言鑑別能力太差。漢語普通話在臺灣地區又叫做國語,這又是為什麼呢?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話白話文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現代漢語標準,稱為國語官方語言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因此,當時負責推廣國語的機構「國語統一籌備會」在1923年的第五次會議上,又改弦更張,決定國語發音徹底以北京話語音為準,廢除了引入入聲和尖團的「老國音」。而此時「國語統一籌備會」已經成為教育部下屬的機構,不再向各省負責,自然不會再按省進行投票。自此,民國確立了通行至今的「國語」(書面基於現代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口語基於北京話語音)。
  • 揭秘古代各朝「普通話」:古代普通話是什麼
    普通話名稱變遷:雅言-通語-正音-雅音-官話-國語 漢語方言紛繁複雜,自古已然。 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國語這個叫名一直在臺灣地區保留至今,但大陸地區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就改稱「普通話」。「國語」與「普通話」實際上是異名同實。 歷朝的「普通話」是什麼?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