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各朝「普通話」:古代普通話是什麼

2020-12-16 騰訊網

小編有話說:

讀《三國演義》,小編一直在思索三國時如果劉備去找孫權說話是不是還要帶上一個浙江話翻譯?在沒有普及普通話的那時,孫權能聽懂河北話嗎?這樣說來,古代是不是還有「方言翻譯」這樣的官?

還有就是,商朝的普通話是不是安陽話,漢、唐時期的普通話是不是西安話,宋朝則是開封話......這個問題著實困擾漢聽君已久,直到看到這篇揭開古代各朝「普通話」迷津的文章。

普通話名稱變遷:雅言-通語-正音-雅音-官話-國語

漢語方言紛繁複雜,自古已然。慎在《說文解字》裡就說過:「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根據西漢揚雄所著《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的記載,漢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來種。

方言太多,還差別很大,於是人們需要一種在一定範圍內,大多數人可以交流的語言。這就出現了所謂的「通語」,即通用的語言。揚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這個概念,並與方言對應。不過,這種通用的語言實際比「通語」這個概念要早得多,各個歷史時期通語的具體稱謂也不一樣。

夏商周時期的通語叫什麼指什麼,現在已不可考。先秦時期的通語叫「雅言」,《論語·述而第七》裡說:「子所雅言,《詩》、《書》、《禮》,皆雅言也。」不過,這裡所說的雅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種書面語

孔子當時周遊列國,弟子三千,來自全國不同各地,語言不通,如何講學?答案就在這裡——雅言授課。

到了秦漢時期,多稱「通語」,隋唐時期多稱為「漢音」。至宋元時期,則稱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話」,並且沿用至清末。

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國語這個叫名一直在臺灣地區保留至今,但大陸地區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就改稱「普通話」。「國語」與「普通話」實際上是異名同實。

歷朝的「普通話」是什麼?

各個時期的通語都是以某種通行範圍比較廣泛的方言為基礎的,這個方言流行的區域通常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帶。

從先秦的「雅言」,秦漢的「通語」到隋唐的「漢音」,其通語都是以現今河南洛陽、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在這之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為以現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話」是以現今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明中期以後至後來的普通話則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方言為基礎。

來,請用唐音和我們一起朗誦《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zhiang zên mraeng ngüad guang,

疑是地上霜 ng-i jie』dih jiangh shiang。

舉頭望明月 gye』 deu müangh mraeng ngüad,

低頭思故鄉 dêi deu s-i guoh hiang。(』上聲,-h 去聲)

20世紀30年代以後,語言學家趙元任在劃分漢語方言時,把具備一定共性的方言統稱之為「官話方言」,並沿用至今。從此「官話」一詞只用於指稱「普通話」或「國語」的基礎方言,而跟「通語」的含義分道揚鑣。

元明清以來,北京就成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地赴京應考、做官、經商的人越來越多,天長日久,他們也學會了這種南京口音的「普通話」,不過當時只能在官場使用,所以那時候的普通話也稱為「官話」,依然沒有廣泛推廣。

武林外傳的《同福客棧》裡可謂匯聚全國方言,形象地還原了古人語言不通如何交流滴:佟掌柜的陝西話、老白與李大嘴的東北話、郭芙蓉的閩南話、祝無雙的上海話、燕小六的天津話、邢捕頭的山東話、小米的河南話,以及呂秀才的上海話&英語......

而現代意義上的普通話,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的。他在1926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並且註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後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為「官話」就不那麼合適了,於是那時候的普通話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國語。不過「國語」這個名稱當時爭議很大,包括瞿秋白在內的很多人都反對過。

古代沒有「普通話」 人們如何交流?

根據方言的特點和發展歷史,影響最廣泛的應屬官話方言,使用人口佔到了漢族總人口的73%,像我們平時在影視作品中接觸最多的東北話、陝西話、河南話,山東話……都是屬於官話方言中又按照地域所劃分的不同支系,比如上面提到的東北話就屬於東北官話區,包括黑、吉、遼大部分地區和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東北部,這些不同支系中又可以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若干小片……

不過官話方言的劃分雖然詳細又有很多分支,人們對不同地區的方言理解起來並不苦難,基本都是語音的變化

而吳方言、客家話、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湘方言、晉語這幾種對於其他地域的人來說就是略像「不同語種」的語言了。

這幾種方言的基礎都是以時代更久遠的古漢語以及中古漢語為基礎,相對現代漢語保留了大量的古音調,更像是先秦時代的雅音,比如孔子是用粵語講論語,嬴政講著閩南語登基!

傲嬌的方言:粵語、洛陽話、陝西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

現代漢語對普通話的語音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其中,承德市灤平縣是全國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

而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民國初期粵語僅以一票之差落選了當時作為普通話的「國語」。此外,作家王蒙還提出了另外兩種說法,在洛陽和陝西當地都分別流傳著:洛陽話以及陝西話當年也是僅差一票就成了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無論真假,方言在不同時期都擔當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演變到今天,漢語方言總體上可以分為八大類別:官話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湘方言、晉語。

古人不會說「普通話」能當「公務員」麼?

自通語誕生之日起,官方對使用這種「普通話」的要求就日益嚴格。早在「雅言」時期說不上什麼官方的約束和規範,更多的是從俗從眾而已。但到了秦漢的「通語」,隋唐的「漢音」以後就不同了,陸續出現半官方或官方性質的規範約束加之於通語。

《魏書·鹹陽王禧傳》中就記載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廣「普通話」徵詢鹹陽王禧意見的對話,孝文帝說道:「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而對於故意不說正音的人,則要處以降爵黜官的懲罰。

孝文帝更是表達了對持反對意見的大臣李衝的不滿,「衝言:『四方之語,竟知誰是?帝者言之,即為正矣,何必改舊從新。』衝之此言,應合死罪。」可見那個時候,在正式場合學通語,說通語已經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質。到了「官話」,「普通話」階段更是如此。

說文解字

swjzclub

直接回復漢字或者成語來查詢相關含義

回復「」,擁抱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人,沒有普通話是怎麼交流的?其實皇帝很聰明的
    很多人古籍對這個都有非常不好的回憶,可是大家想沒有想過古代的詩句為什麼在我們現在還是能夠讀懂呢?並且還非常押韻,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還有一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在古代的人們,並沒有咱們現在的普通話,大部分都是講方言的,他們是怎麼交流的?
  • 古代沒有普通話,如何交流?普通話鼻祖原來是這樣產生的!
    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是近代漢語發展所衍生的產物,古代人並不會說普通話。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口流動性非常小,幾乎是百裡一音,有的地方只隔了一座山或者一條河,其語言就大不相同。但似乎古代人的各地交易也並不少見,那就奇怪了,古代沒有普通話,他們是如何進行交流的呢?
  • 現代的人交流講普通話,古代的人交流說的是什麼話?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交流時普遍使用的時普通話,這樣以來可以免除各地方言不通的問題,而普通話也是作為大眾語言在全國普及。那麼在古代,人們交流時說的是什麼話?難道真的和古裝影視劇中一樣滿口說的是文言文?事實古人平時交流用的並不是文言文,而說的是大白話,什麼是大白話呢?大白話並不像今天我們所說的普通話這樣簡單明了,實際上大白話是接近於普通話但是又和普通話不一樣。相信讀過《水滸抓》和《紅樓夢》的朋友們應該是很熟悉的,這兩本名著的寫作方式採用的白話,而古人所說的大白話就是和白話文差不多。而大白話與普通話的不同支持就是語言的文字含義表達不同。
  • 普通話手抄報資料:普通話的歷史
    「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豐鎬(今 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 粵語才是古代的「普通話」?
    那麼,古代的讀音究竟是怎樣的?如何確定哪些是古音?換作粵語就可以和古人無縫銜接了?【變化的語音】解釋這些問題,要先從漢語的獨特性質說起。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很大程度上獨立於語音——也就是說,語音的改變並不反映在文字上。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我們這邊各種各樣的方言雖然很多,但是大家如果轉換成書面用語或普通話絕對妥妥的媽媽的媽媽叫外婆!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很多兒歌這個稱呼也是這麼唱滴嘛——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媽媽的媽媽叫外婆,媽媽的爸爸叫什麼?媽媽的爸爸叫外公!(難道其它地方的兒歌是——媽媽的媽媽叫姥姥,媽媽的爸爸叫姥爺?)
  • 歷史專家公布研究新成果 粵語原來是古代普通話
    會上歷史專家公布了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的新成果: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對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粵語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廣東省著名語言學家羅康寧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廣東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  我國古代有一種民族共同語,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宋朝以後稱為「官話」。
  • 探尋中國古代普通話:唐朝說西安話,而粵語竟然是秦漢時期的語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造就了今天的華夏兒女,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化。地域的廣闊使得不同地方的人們說話會有所差別,這就是方言,為了讓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能互相交流,就產生了共通的普通話。
  • 古代沒有普通話,那如何在敵國安排間諜?辦法雖簡單,但很實用!
    古代的交通跟現在相比,更是不方便,人們與人們的聯繫更加麻煩,差別更大。即使是現在,有些南方地區的口音,隔一條街都有差別,基本上北方人聽粵語跟聽外國話沒有區別。那在普通話不普及的古代,人們豈不是一張嘴就暴露自己口音了?那間諜怎麼辦呢?
  • 普通話等級劃分的標準 全中國通用的普通話, 竟來自這個小山村
    所謂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官話,就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語言。正如灤平的方言,正因完整保留了首都所在地北京的語言,所以才被國家選入普通話。那麼,如果按這個規律來算,中國古代歷朝的普通話又都是什麼呢?西周社會是古代中國文化制度的奠定時期,西周的首都洛陽話就成了當時的標準音。西周先秦的「洛語」,就成官語,美其名曰「雅言」,它也是以後中國各朝代國語的基礎。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但近日,收藏家馬未都在一檔節目中揭秘了宋朝人的普通話是如何發音的,聽後讓大多數觀眾感到意外,節目中朗誦的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聽起來廣東味兒十足。許多讀者致電本報希望就河南話的演變問題探一究竟。
  • 古人怎麼說普通話?
    我們都知道,現代漢語中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典型的現代白話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中華民族共同語。那在古時候,不同地區的人聚集在一起時,是如何進行語言溝通和交流的呢?古人說的「普通話」,在周朝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開始稱「國語」,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稱「普通話」,臺灣則繼續慣稱「國語」。事實上,中國曆朝歷代說的話的情形,跟現在一樣,各地方都有本地的方言。
  • 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你能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了麼
    二.普通話的來源漢語的來源非常的久遠,從有文字開始也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漢語包括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而現代漢語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現在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包括普通話和各個民族的方言。同任何一種語言一樣,普通話也是在同一民族內部通過長期的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 「普通話」是如何誕生的?
    戎狄言語向來與華夏不通,駒支卻能朗誦《詩經》,並且親自與各諸侯國君臣公開辯論,這就涉及到一個語言問題,即駒支說的,究竟是什麼語言,能讓自身也是說著各種方言的各諸侯國人一聽就懂?難道,先秦時期的遠古中國人,已經說著一門類似今天普通話一樣的民族共同語了?對此,《論語》中給出了答案。《論語》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 粵語不是古漢語,古代也有『普通話』
    (事實上,廣東省還流行『潮汕話』、『客家話』)古漢語又是什麼呢?古漢語,可以理解為古人使用的語言,這個概念很籠統。事實上我國古代也有通用語——雅言。在武則天時期有位酷吏,名叫『侯思止』,他沒讀過多少書,靠誣陷告密上臺的,所以當官了之後還一口『方言』,武則天聽了大笑不止,滿朝官員也對他多有鄙夷。這時候的『雅言』影響的不只是中國,當時的日本、三韓也都學習『雅言』,這是日本和韓國語言中某個詞彙讀音跟漢語相近的原因。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如果讓康熙皇帝說普通話
    以前國家又沒有推廣普通話,怎麼辦?不急。以前雖然沒有普通話,卻有全國通用的官話。政府官員一般都講官話。只是古代通訊交通均不發達,也沒有廣播電視,人們很少有學習通用語言的渠道,因此,各地方言的存在異常頑固,口音也非常濃重。所謂的「十裡不同音」即是如此,翻過一座山可能彼此說話都無法聽懂。方言口音各異,便導致各種溝通交流的不便,還會鬧出諸多誤會,甚至會影響到升學當官。
  • 宋朝「普通話」像粵語?如果穿越到宋朝,你的語言能過關嗎?
    記者採訪有關專家,初步理清了宋朝官話、現代河南話以及客家話、廣東話之間的淵源,有專家認為聯繫很多,但也有專家認為,現代河南話跟古代河南話的關係不大。如果想穿越到宋朝,你的語言能過關嗎?大河報製作小遊戲,來測試一下吧。
  • 人文大家|孫劍藝:普通話不是封閉的,是隨時開放的
    後來麻韻分化,押平聲韻的「斜」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現代人讀起來好像不押韻了,但在古代本來就是押韻的。與此相似的還有「蛇」,如李白的《蜀道難》中「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也有人主張「蛇」讀shá跟後面「麻」叶音。其實現在很多地區的方言,蛇仍然讀shá。所以,「斜」改xiá、「蛇」改shá,從韻母來看,倒是符合古音,押麻韻。
  • 宋朝「普通話」像粵語? 如果穿越到宋朝,你的語言能過關嗎?
    記者採訪有關專家,初步理清了宋朝官話、現代河南話以及客家話、廣東話之間的淵源,有專家認為聯繫很多,但也有專家認為,現代河南話跟古代河南話的關係不大。    如果想穿越到宋朝,你的語言能過關嗎?大河報製作小遊戲,來測試一下吧。
  • 鄭子寧︱席捲世界的「普通話」
    以古代的技術能力,很難有有效手段。在一個傳聲基本靠人吼的世界裡,只有在少數特殊環境中才能做到成功推廣標準語。如明清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級官員不管是在京城,還是在遠離他鄉的異地,都或多或少得學習一些官話。法國大革命後的標準語也是從軍隊開始推廣。作為朝夕相處的戰友,為了溝通方便和指令傳達,他們都得學會法語。大眾傳媒的出現改變了這樣的推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