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一條名為「日本72歲孤獨啃老族爺爺」的熱點話題,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與討論。
「啃老族」這個群體,指的是那些僅靠父母的收入、接濟、甚至是生活上的照顧來維持生計,自己對工作、掙錢、生活都漠不關心的人,還有一個生動的詞來形容他們,就是「巨嬰」。
在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中,啃老這個標籤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冠名,「啃老族」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日本這位72歲高齡的「啃老界鼻祖」名叫前田良久,家住東京有名的富人區代代木,曾經上過日本名綜藝《可以跟你去你家嗎?》,因為垃圾場一樣的家和離奇的生活經歷獲得海內外許多網友的關注。
前田老爺爺住在市值過億的富人區豪宅裡,但過的卻是連貧民都不如的生活,偌大的院子沒人打理,任由植被瘋長,把路都擋住了,屋裡更是像垃圾堆一樣破爛骯髒,無處下腳。
老爺爺跟節目組說,自己已經有20年沒有打掃過房間,一生只工作過2年半的時間,長期一個人生活,每天就靠著父親留下的遺產苟且度日。
家裡的垃圾就算已經腐爛也不去倒掉,食品的包裝盒如山一樣堆積,而鍋碗瓢盆等每天使用的餐具也從來不洗。就連他自己睡覺的地方,不僅屋頂漏雨,而且榻榻米都磨禿了也不去換洗。
除了終年與垃圾為伍,他吃的也是像垃圾一樣的混合物,為了省錢每天只吃納豆、糙米等便宜的食材,每月花銷僅僅5萬日元。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會問,這是啃老嗎?怎麼和我想像的不用去工作,每天躺在家裡吃父母的、喝父母的、父母給錢花的啃老生活不太一樣呢?
事實上在日本,造成「啃老族」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自身的懶惰,但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外界社會的壓力以及其他客觀因素,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具體分析一下!
自身懶惰、怕吃苦
日本2018年曾有調查顯示,「啃老族」的人數有180多萬,佔了日本總人口的1%,而在這些啃老族中,絕大部分人終身不婚不育,與父母同住,依靠父母的退休金和存款儲蓄來維持生計。
據調查,這些「啃老族」主要集中在20~30代的青年人,他們從大學畢業以後,不願面對社會的殘酷與競爭,為了逃避現實,只會躲在家裡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卻沒有收入,平時靠父母接濟。
因為懶得出去工作,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沒辦法結婚、生育,形成了惡性循環,給社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社會壓力
由於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進入一個低谷,很多人都找工作碰壁或是失業,生存壓力巨大,自此以後「啃老族」便開始在日本衍生,並逐漸成為了一種持續時間長久、涉及人數眾多的社會現象。
現在,當年的「啃老族」大多已經步入中老年,成為了「啃老先驅」,想要回歸正常生活已是難上加難,只能同前田爺爺一般,大多靠父母的遺產或社會的救濟來維持生活,在日本,就連「啃老」也呈現出一種老齡化的趨勢。
精神、心理的障礙
啃老族的出現也有許多客觀因素,很多人選擇啃老可能是因為身體原因或生理缺陷而喪失工作能力,而另一部分人則是由於心理、社交障礙無法融入社會。
他們因為自身無法克服的恐懼和承受的巨大壓力,無法尋求一份工作,四處碰壁或是被開除,這確實是無能為力的,也希望這些朋友可以慢慢好起來,感受生活的美好。
如前田老爺爺也曾擁有父母、妹妹一起生活的幸福家庭,但他由於高考不斷失利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過度飲酒還導致身體垮掉了,無法出去工作。
等到父母、妹妹都相繼去世後,他則完全被社會遺忘,過著沒有人關注的孤獨生活。
儘管過了幾十年這樣的日子,老爺爺依然害怕孤獨,有時會一個人溜達到機場看飛機,他對節目組說了一句充滿哲理的名言:
「人間啊,在人之間才叫人間。」
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著「喪」極了的佛系生活,不想讀書、不想工作,只想躺在床上玩手機,幻想著繼承巨額遺產或是中大獎,父母提供吃喝卻別來打擾自己的生活,這一定是很多人內心的想法吧,懶惰是人的本性,但克服惰性才是我們終其一生所應當做到的。
壓力是社會前進的附屬品,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努力積極向上,將這種外界的煩擾轉化成生活的動力,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放棄,加油!
如果找工作遇到了難題,不妨來日本招聘網ijob看一看,覆蓋全日本各大地區、各行各業工作都有,一定能找到適合你的!
你對「啃老族」這個群體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與大家一起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