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油,以蟹黃、蟹肉為主料,用豬油(板油)和少量植物油製作的一種食品,溱潼人製作蟹油稱「熬蟹油」。
蟹油色淡黃,味香鮮,是燴制菜點的高檔調味品,它的鮮味屬天然美味,淡水河內的蝦籽也屬天然美味,但比不上蟹油的味道,至於味精、雞精等調味品其效果更不能相比。 蟹油的用途很廣,食法多樣。
蟹黃包。舊時溱潼「復興樓」的蟹黃包是溱潼名點,「起鼓踮腳,離皮離殼,湯鮮色豔,蟹味飄香」。剛出籠的包子,熱氣騰騰,湯汁鮮豔,香味撲鼻,誘人生津。它像胖寶寶的臉蛋,活潑可愛。品嘗蟹黃包,香醋薑末為佐料,口感極佳,實乃一大口福,讓人回味無窮。目前蟹黃包大量上市,遊客至溱潼爭相品嘗,不少人還選購饋贈親朋,溱潼人吃早茶,蟹黃包為首選。
蟹油魚餅,常稱「蟹燒魚餅」。為溱湖八鮮菜系之一,魚餅本身具有鮮嫩柔滑等特點,加入蟹油燴制,更是錦上添花,色香味形,五彩繽彩,是溱潼酒樓飯莊的當家名菜,燴制魚圓、蝦球加入蟹油和魚餅一樣受到人們的青睞。
蟹黃豆腐湯,是宴席中的湯羹,選料講究,製作精緻,具有鮮、嫩、清淡、解酒等特點。每到蟹季,它不僅是酒店的名菜,也是不少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此菜名稱尚未統一,有人稱為「雪花飄香」,有人稱「白雪公主」等;如有讀者為其取一雅名乃一大趣事。
大煮乾絲,是早茶的頭菜,配料多樣,加入蟹油,身價倍增,盛入器具中,紅、白、綠、黃、黑等色彩鮮豔,象似盆景,食客不忍下箸。
蟹油饊子,是宴席中的點心,具有香、脆、酥、鮮、清淡可口等特點,很受食客歡迎。蟹油還可做蟹點刀,雅稱獅子頭,吃麵時挑點蟹油,味道更佳……
蟹油為何有如此功能?主要是因溱湖籪蟹而成名。蟹屬節肢動物,扁圓形,前面鉗子一對稱為螯,另有八足,爬行橫走。「青眼紅毛八腳長,肉鮮味美嫩臍黃,秋風催沒攔河籪,鐵殼攀高向大江」。詩人的詩句道出籪蟹的特點和設籪捕蟹之方法。溱湖籪蟹,為溱湖特產。相傳在明代為貢品。與陽澄湖閘蟹相媲美,故民間有「南閘北籪」的說法。每年八、九月份,秋風起,天漸涼,內河的螃蟹回歸長江,漁民設籪用草索煙燻捕捉,只只為上等佳品。籪蟹肉質鮮美,團臍黃滿,營養豐富,有清蒸、油炸、炒蟹肉等食法,製作蟹油是一種特別的食法。
製作蟹油較為複雜,分蒸、剔、熬三步工序。蒸,將洗淨的螃蟹入蒸籠,待熟後出籠冷卻;剔,這是一項慢工序,用剪、棍、扒、針、鏟等工具,按其功能剔出蟹的各個部位的蟹肉蟹黃;熬,將成熟的豬油和少量植物油連同剔出的蟹肉、蟹黃一起下鍋,以文火煎熬,此工序中掌握火候極為重要,如果超時,蟹肉、蟹黃枯焦,將失去蟹油的原味。
熬蟹油憶往事。舊時除飯館酒樓點心店熬蟹油,但家庭少見。這是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朝出、晚歸忙於生計,哪有閒錢和閒工夫來做此等富事。上館子吃蟹點,普通百姓連想也不敢想,而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熬蟹油已進入平常百姓家,每到螃蟹季節,家庭主婦忙於選蟹,剔蟹、熬蟹油,為春節製作蟹黃包作準備。到了春節前,蒸蟹包做蝦球、魚餅已成為時尚。舊時過年普通家庭忙著炒素菜(胡蘿蔔絲鹹菜)煮黃豆早已被淘汰,在街頭巷腦那種炒蠶豆、葵花籽、花生的沙沙之聲也已一去多年。
溱湖籪蟹為八鮮菜系之首,以蟹肉、蟹黃製作的蟹油為八鮮菜點增添了美味,功不可沒。當下正是蟹季,很多商家剔蟹熬油,投入市場,是具有水鄉特色、饋贈親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