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花潔:探索未來教育新教研

2020-09-03 民辦教育


8月21日,由互加計劃和新教育學校研究所聯合發起「2029學校」共創行動課程,第六講邀請到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學院副院長花潔,帶來關於《探索未來教育新教研》的分享。


探索未來教育新教研

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學院副院長 花潔


這節課我要講的是教師新教研,這些要素經過系統設計,指向的都是形成一個共同體——對於未來學校的探索


職業淘汰率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數據體系顯示,在「365種職業在未來被淘汰概率」中,淘汰率非常高的是電話推銷員、打字員、會計、保險業務員、銀行職員等;淘汰率比較低的是和藝術、情感、人文相關的職業,比如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律師、法官、牙醫、理療師、心理醫師等。


其中,教師的淘汰率只有0.4%。未來是面向新時代的教與學,教師淘汰率會更高。



專業發展


你一年中用於各項專業發展活動的天數是多少?


國際經濟和合作發展組織對全球一些發達地區的老師做了一個測試,指向的是「教師的教育學能力和專業發展」。 對上海市初中教師進行調研,得到的結論是上海教師有三大優勢,一是年紀輕,二是學歷高,三是專業強。而且上海老師專業發展的參與率高,強度大。



參與率高體現在教師入職培訓是100%,國際均值是70%。每一個教師入職後都有師傅帶教,我們的帶教活動達到100%,國際均值是74%,所以我們力度強,覆蓋率高。最後參加專業發展活動人數達到99%,國際均值是68%。



上海初中教師一年專業發展活動的平均天數是62.8天,國際均值是27.6天,我們都在進行各種專業發展活動,大概每三天就會有一次高頻次的專業活動。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作為學習者,教與學是互動的。



來看一下老師參培的原因,以及專業成長受益於哪一級的培訓做了一個調查。結果發現教師參培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


一、更新專業理念知識與技能;

二、完成學分;

三、希望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專業發展受益最高的是區級層面的培訓,含區級的教研活動,大家對於區級培訓,效果還是比較認可的。



從團聚到團體



大家看上面這張圖。分別是從「專業-人」與「人-專業」兩個方向。



從人到專業


團聚→團夥→團隊→團體


先看下方的從人到專業,原來大部分研修活動有學科組,學科組是最小單元。學科組團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到團夥、到團隊再到團體。


教研活動中,教研就要定時、定人、定地點、定內容。我們先要聚在一起,這是學科組的團聚。同時我們是夥伴關係,是同伴,共同在做一項研究、一個改變行為,而中心組或項目組也會更聚焦。中心組和項目組,更聚焦於目標是什麼,然後更大範圍的是有一個團隊,可以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進行相同內容的研究,這個研究可以是跨省、跨時空,跨區域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體。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有著共同深遠的價值目標,希望通過2029聯盟,使每一位老師都能把未來的教育辦在當下。所以從人到專業,因為先有學科人,中心組項目組也是以人為單位,學區聯盟也要先把人聚集在一起,然後在發展不同專業,學科組、中心組、項目組、學區聯盟,他們對組織提升的專業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越往上走,越細分越精。



從專業到人


團聚←團夥←團隊←團體


我想引導大家思考的是,從人到專業,怎麼再從人中把專業更凸顯出來。


團體從原來的省市跨區域,變成更專業的2029聯盟。我們有組織的變革,有共同教研活動,共同課程,共同教師成長等。


在這個聯盟之下,會有社群,從社群再到團夥,團夥更聚焦於真實的專業能力,即設計素養和數據素養。


最後再到團聚,因為有了團體、團隊、團夥,從大到小聚焦到個體,每個個體都能深入研究,這是未來教師新教研所希望呈現的一個新的樣態,回歸到個體,回歸到每一個人持續不斷的深入研究與成長。


原來把人聚在一起,提升專業能力,覺得教育變革沒有那麼大;今天從團體中,引領專業,團隊由社群引領專業,團夥更聚焦於共同做的事情,共同提升的設計素養、數據素養,然後到團聚。我們不再是簡單的人聚在一起去搞研究,而是每一個個體都是有自身專業價值,專業能力。這樣的個體再聚在一起,教育的變革就能夠深度發生。


「2029學校」共創行動的行動宗旨,是把未來學校辦在當下,要有組織淨化,會有共同的課程超市、雲端的交流平臺,跨界的雲端論壇,以及未來學校領導力中的未來校長的智庫。教師培訓,有共同的培訓基地、進行城鄉牽手,通過跨界合作力的品牌傳播,這就是一個大的團體,大團體裡我們有共同的核心。



回到培訓上,把每一次的培訓看成是學習,學習是一種活動社群式學習,教師的社群也是學習。在團體、團隊中,要培育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要組織知識的更新,也就是說在這個團隊當中,我們的關係一定是重構的。


最後在團隊中,要形成並培養品牌教師,要進行教育變革的推廣,所以它是一個品牌教師教育變革推測源地。團隊一定是通過設計和運營的,基於相似的興趣任務或價值觀,將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學校、不同區域的教師,有組織的交互式的發生群體學習,促進教師個體學習發展。所以群體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個體學習發展。



我們要引領高端教師,開展以任務為導向的自組織的項目式的學習。在一個有共同研究項目以及共同價值追求的更小的組織中發生。所以從團體到團隊到團夥就會變得越來越專業,聚焦的點越來越深入,基於共同興趣、共同專業發展的需求,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團夥。


除了教育內部可以形成團夥以外,教育外部的企業合作形成發展共同體,也把它稱為團夥。因為有企業的合作,有更趨同於某一項內容的價值點的團夥的這樣一種組織方式,就更能夠基於現代技術和課程教學融合的專業能力的提升。



教研聚焦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老師有很多是技術知識不太強,內容很強。


第二種是教法的研究。要加強內容知識以及教學法知識的研究,教研活動及專業成長絕大部分在這裡。但基於未來發展的需求,要把技術和內容知識連接起來,產生新的基於技術和內容的教學法知識。此時聚焦的點,是要基於技術去思考如何來進行教學。




技術達人


有技術介入後,能夠更多看到每個老師的整體學習狀況、每個老師的成果,個體成果很便捷的通過技術加以再創造。


今天的老師,如果要成為團夥當中的一員,就必須提升自己能力,使自己的角色發生變化。如果你不會技術,如果你不是一個技術達人,那麼研修活動,你就不能參加。所以要成為一個技術達人,關注事物的流程,關注自己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要重視數據。




學習設計師


重視教育外部大連接。因為通過技術,可以更方便的連接其他地區的學校,其他地區的老師,甚至是企業,這都需要技術來支撐。


創新教育形態,使自動化變成智能化,這都和技術分不開,所以今天的老師要成為一個技術達人,基於技術的達人,要成為學習的設計師。通過機器來分析學情,讓人更多的發揮智能,來做學習設計。 通過激發引導學生不斷的學習,老師就變成一個學習的設計師。




教學評估師


在技術支持下,首先要成為技術達人,有了技術,有了學習的設計,數據產生後就要成為教學的評估師。


教學評估師是要基於課前學習需求的診斷性的數據,來確定教學的邏輯起點。基於課程目標的評測形成性的數據,來發現教學的薄弱環節。還可以基於階段的返回性的數據來尋找教學階段成效。現在有了數據以後,就能夠關注如何讓孩子去學得更好,所以未來教師可以開展精準教學。



我們是未來的教師,要把未來教育辦在當下,所以每一次的教研活動,要更關注教學,要越來越精準,所以精準教學一定是基於數據的教學,基於教學評測的教學,是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也是強調記錄並分析學習行為與表現的教學。那麼未來我們才能夠使個性化學習越來越能夠有實現的可能性。


接下來又回到起始點,我們的團聚是2.0的團聚,不是因為我們有需要在一起我們才團聚,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已經實現了真正的改變,已經是一個個體的超級融合。這樣的團隊團聚是高層次的一種團聚,能夠更促進每個個體經過團聚以後,再回到個體的狀態當中,能夠深入的去研修自我,自發的專業成長的團聚。



20世紀末專家型教師


20世紀末的專家型教師,有三個關鍵詞,知識、效率和洞察力。所以20世紀末的專家型教師,即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特級教師,一定是對教材把握非常精準,學科內容知識特別強,教學法知識非常有藝術,更加善於與學生溝通。


那麼年輕教師,尤其剛入職不不到五年教師,這方面不行怎麼辦?今天有了數據,可以通過數據來更好的彌補在知識、效率方面的不足。有了數據意識,就可以更精準的對教材分析,更好地捕捉教材中的關鍵點,有技術的敏感,能夠主動去對接、定位數據,就能更精準判斷學情,所以首先對數據有一個定位,然後去做數據的理解,數據的解釋。


在大數據時代,技術很強,就能夠重構學習情境,就能夠有更多的資源。通過數據,精準刻畫學生個體,實施精準教學。所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掌握了技術,誰就能夠成為學習設計師、教學評估師,誰就是下一個特級教師。我們一定要在大數據時代把握數據。所以新時代的教師是線上教學新角色的認同和所做的改變,組合起來的真實的自我。




大數據時代的新教師


給大家一個角色定位,成為一個大數據時代的新教師,你首先是個數字公民,是一個學習者,還是一個領導者,又是一個合作者,還是我剛才講的設計師、數據分析師、評估師,你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你才能夠做到用技術來學習,到用技術來變革學習,最後使用技術來賦能學習者,讓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學習者,成為一個未來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人。



最後再回過來看這張圖。



最早的研修活動從人到專業,因為我們人聚在不同的組織當中,提升我們不同的專業。


今天倒過來,在各種不同的更具有專業特質的組織當中,完成人的成長,今天要從專業到人,把未來的學校辦在當下,這是一個大團體。不同價值取向的社群,就是一個團隊,我們培養教師面向未來的各項素養。


團夥——這個團夥中我們更聚焦的是當下最急需的能力與素養,設計素養以及數據資源。最後的團聚是在每個個體有很強的專業意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再來團聚,我們就是更專業的更有價值的團聚,所以團聚是促進我們個體進一步深入研究,每一個個體的真實的專業成長,才會帶來這個時代學校的變革。


我們原來關注組織,在組織當中提升專業,現在我們是在專業的組織當中,關注人的素養與能力的發展,最關鍵的是個體能夠通過這樣的組織,能夠個體自發的去開展研究,促進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我想這就是我們未來教師的新教育。這種新教研是我們在組織的培育下,最後能夠成功地脫離組織,個體自發的不斷的專業成長。


學員筆記分享



河北橋西胡楠楠老師:

花潔院長給我刷新了對組織學習的認知。組織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團隊更加積極主動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在組織的培養下,教師要能夠進行自我融合,自我賦能,從而脫離組織。

說到底,這是以人為中心,組織學習中要看見教師,並為教師打造個人品牌為核心。

每個未來教師都可以是獨立教師,既是團隊中的共創者,也是自我價值體現的品牌教師。

團聚,讓個人發光發熱;團夥,結伴同行;團隊,共創價值;團體,輻射影響。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循環,在專業組織中促進個人發展,在組織培養下脫離組織。

又想起《教學勇氣》中所說;「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當教師能夠以超級融合的模式進行創造與革新,那就是朱永新老師說的: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生活。




雲南昆明李曉青老師:

未來需要「T型」、創新自信人才和終身學習者,作為培養未來人才的教師,我覺得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學習新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此指導教學實踐,要做「園丁」,而非「木匠」!

原創 花潔 互加計劃

相關焦點

  • 探索未來教育新模式,黃江中學全力打造智慧課堂
    這種微課程是黃江中學探索的新型教學模式。近年來,黃江通過搭建「教研訓」一體化平臺,創新微課程特色教學,積極打造智慧課堂,成效顯著。在第一屆東莞市義務教育「慧教育·慧資源·慧應用」微課程大賽中,黃江中學不僅榮獲3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以及13項三等獎,還斬獲優秀單位組織獎。
  • 打造「未來學校」新樣態!中澳實驗學校與好未來智慧教育達成戰略合作
    在寶安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引領下,學校敢於實踐、勇於探索,12月18日下午,中澳實驗學校舉辦與好未來智慧教育全面戰略合作籤約儀式,以民辦學校具有辦學自主性強、創新機制靈活、教育資源利用效率高、教育選擇性多的特點,借用現代教育信息化的方式進行傳統教育變革,借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探索走出一條民辦學校改革蝶變之路。
  • 暑期讀書會七位校長探索「未來教育」引領下的學校高品質發展「未來教育」不在未來,而在當下
    暑期讀書會七位校長探索「未來教育」引領下的學校高品質發展 「未來教育」不在未來,而在當下 發布時間:2020-08-20 22:39 未來已來,作為校長,他們想到的未來學校是什麼樣子?未來教育是啥模樣?人類邁向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未來學習的步伐從未停止, 未來教育 是今天正在發生的每一個超越現代教育特徵的教育變革,它不在未來,而在當下。未來已來,未來可期!
  • 校園AI智課 引航教育未來
    紅網時刻11月4日訊(通訊員 向文倩)11月4日上午,由長沙市嶽麓區教育局主辦,嶽麓區第二小學、嶽麓區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基地、嶽麓區智慧校園示範校、嶽麓區課堂教學轉型校長工作坊承辦,以「AI智課,引航教育未來」為主題的嶽麓區智慧教育特色展示系列活動,在嶽麓區第二小學舉行。
  • 探索未來博物館的教育方法論
    探索未來博物館的教育方法論作者 | 姚暢摘要:博物館教育在履行保護和傳承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及多彩環境這一共同使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今時代的新形勢給博物館帶來了成績和進步,也帶來了挑戰。博物館在未來的社會分工中,必將在大眾化教育中承擔更重要的任務,教育價值被期待更充分地開發利用,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 深圳百名校長和教育工作者齊聚龍華 共話未來教育建設
    全國未來學校課題是由清華人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慕華成志未來教育研究院發起設立的專項研究課題,計劃邀請全國優秀中小學參與,由清華控股旗下在線教育平臺支持,共同開展未來學校相關研究。龍華區作為深圳市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近年來,以「辦全國最好的區域教育」為目標,積極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新路徑。
  • 卓越教育探索教育新路徑,賦予孩子未來生長力
    原標題:卓越教育探索教育新路徑,賦予孩子未來生長力近日,刷爆網絡、吸引眾多人目光的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在掀起一波國學熱潮後,正式收官。《國學小名士》自播出以來就深受觀眾喜愛,收視率節節攀升,廣電總局《收聽收看日報》評價節目「弘揚國學啟迪少年」,《人民日報》刊文更是點讚節目「讓成長更優雅」,而節目主話題微博閱讀量已接近《朗讀者》,一度成為「現象級」傳播。
  • 未來教育五大新面向
    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邁向未來新動能從OECD未來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難看出特質、態度等情意層面,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重點。用教育現場的術語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強勁的學習動能,激起好奇心、擁有探索力。「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 回望2020:教育公益的「好未來模式」
    值此艱難時刻,作為科技教育企業代表,好未來集團積極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助力全國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同時努力彌補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稀缺現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過去一年,好未來一邊抗疫一邊扶貧,科技在左,關愛在右,發動員工的同時,也喚醒學員的愛心,探索出獨特的教育公益「好未來模式」。
  • 小站教育聯合創始人于洋:未來教育更要堅持教育本質
    智能互聯時代,從慕課到智能學習,大部分在校學習者是完全不同於教學者的「網絡原住民」,這客觀上對教育的理念、內涵以及從教方式等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未來的教育是什麼樣?」「未來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近日,第九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活動在北京拉開帷幕。活動中,小站教育聯合創始人于洋接受了採訪,以下是本次採訪的精彩內容:
  • 網龍參與編撰官方學研成果 將加碼AI探索未來教育
    這也是繼網龍參與發布《彈性教學手冊:中國「停課不停學」的經驗》之後,又一次同權威教研機構、國際組織合作發布研究成果,以幫助海內外眾多學生提升學習規劃和自我監督的能力,做自覺主動的積極學習者,同時也展示了網龍加速未來教育創新的具體實踐。
  • 新加坡一線教育品牌訪問未來寶貝 探索教育合作新方向
    座談會現場,右一為未來寶貝總裁周漢民未來寶貝作為國內知名託育品牌,在國際上聲譽日隆。近年來,美國、瑞典、法國、日本等等多家國外頂尖的教育機構紛紛前來參觀學習,尋求共同合作發展的機會。此次,新加坡教育部旗下企業慕名前來,希望在師資培訓、英語教學等各項資源整合方面探索更多合作機會。NTUC First Campus,作為新加坡教育部直屬的企業,在當地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旗下擁有幾十家幼兒園及託育服務機構,主要面向城市中產階級及職業精英家庭。經過多年市場檢驗和不斷的提升優化,NTUC已擁有成熟領先的課程體系和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
  • 教育行業大事件|教育|好未來|新東方|立德教育|少兒英語
    此外,好未來發布升級版教育數位化轉型工具——教研雲與直播雲,且首次對全行業教師開放教研雲系統;釘釘推出「學生釘釘」,教育產品再升級。本周教育領域投融資事件共有四家企業獲得融資,均處於較早期的階段。投資融資移動網際網路在線教育平臺「趣記憶」宣布完成4000萬天使輪融資。據悉,本輪融資由網龍華漁領投、順為資本跟投。
  • 艾賓浩斯智能教育為教育未來「掌舵」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教育迎來了新一輪高速發展。在5月16日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會上,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走進智能時代,中國高度關注人工智慧對教育帶來的巨大影響,密切關注人工智慧對教育帶來的問題和挑戰。」
  • 竇桂梅:在課程多維整合中,探索未來教育新形態
    排除學校日常事務與常規運轉的繁雜細微、重重壓力,校長還要面對各種更具挑戰性的困境:小學教師每天忙忙碌碌,缺乏主動讀書意識,容易底蘊不足;單一的分科教學,使兒童較難形成對真實世界的整體認知;片段的課堂學習,使兒童較難進行基於體驗的深度學習;學校與家庭、校園與社區的阻隔,使兒童較難獲得完整的成長……這顯然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難以幫孩子實現成為能「擔當時代大任」的未來中國人的夢想。
  • 深圳教育新動態!這個區發布未來教育白皮書
    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教育局長、優秀校長、教研專家等800多名代表齊聚鹽田,帶著他們對新樣態學校發展的新理念、新成果,深入開展交流與溝通,分享優秀實踐案例,為鹽田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真知灼見,建言獻策。
  • 溫州「未來教育」藍圖已繪!到2025年,培育「未來教育」窗口校100所
    總體目標《方案》指出,至2022年,我市將培育市級「未來教育」創新區1-2個、窗口校30所,全市形成推進「未來教育」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到2025年,50%以上縣(市、區)打造成為「未來教育」創新區,培育「未來教育」窗口校100所,溫州「未來教育」體系在全省形成示範引領輻射效應,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知名度。
  •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探索智能時代教育生態
    原標題: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探索智能時代教育生態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四次教育革命與未來學校研討會20日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處長任昌山通過在線會議對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的成立表示祝賀。他指出,信息技術不僅在改變現在教育,也是在塑造未來的教育。第四次教育革命時代的到來將深刻改變未來教育的版圖。工業革命以來所建立的以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體系為主要特徵的教育形態正在面臨挑戰,社會轉型面對未來學校變革提出了新要求。探索麵向未來的教育形態,這是關係教育發展全面的、重大的時代性課題。
  • 新東方舉辦「新教育 新思考」研討會 中外大咖雲聚首共話教育未來
    5月12日,「新教育 新思考」——新東方教師培訓公益版教育研討會正式啟幕,共話後疫情時代教育機遇與挑戰。中國的教育要適當加強學生的理想主義色彩,實際上是讓學生站得更高、走得更遠。大學本身的好壞不能決定人的一輩子,能夠決定前途的是內在的心靈。要去體驗、嘗試和探索未知的、更加高遠的東西,這些東西無法給你來帶財富和事業的成功,但卻能將你帶上更高的境界,讓自己對未來更有信心。而家長和老師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們,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
  • 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聚焦科技賦能教育 掌門教育分享新思路
    12月6日,以「創新與變革: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為主題的「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本屆論壇邀請了來自學界、政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從科技賦能與教育創新、人才需求轉變與教育變革、教育新業態新模式、未來教育、智慧教育等維度,深入探討智能時代下的教育創新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