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互加計劃和新教育學校研究所聯合發起「2029學校」共創行動課程,第六講邀請到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學院副院長花潔,帶來關於《探索未來教育新教研》的分享。
探索未來教育新教研
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學院副院長 花潔
這節課我要講的是教師新教研,這些要素經過系統設計,指向的都是形成一個共同體——對於未來學校的探索。
職業淘汰率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數據體系顯示,在「365種職業在未來被淘汰概率」中,淘汰率非常高的是電話推銷員、打字員、會計、保險業務員、銀行職員等;淘汰率比較低的是和藝術、情感、人文相關的職業,比如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律師、法官、牙醫、理療師、心理醫師等。
其中,教師的淘汰率只有0.4%。未來是面向新時代的教與學,教師淘汰率會更高。
專業發展
你一年中用於各項專業發展活動的天數是多少?
國際經濟和合作發展組織對全球一些發達地區的老師做了一個測試,指向的是「教師的教育學能力和專業發展」。 對上海市初中教師進行調研,得到的結論是上海教師有三大優勢,一是年紀輕,二是學歷高,三是專業強。而且上海老師專業發展的參與率高,強度大。
參與率高體現在教師入職培訓是100%,國際均值是70%。每一個教師入職後都有師傅帶教,我們的帶教活動達到100%,國際均值是74%,所以我們力度強,覆蓋率高。最後參加專業發展活動人數達到99%,國際均值是68%。
上海初中教師一年專業發展活動的平均天數是62.8天,國際均值是27.6天,我們都在進行各種專業發展活動,大概每三天就會有一次高頻次的專業活動。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作為學習者,教與學是互動的。
來看一下老師參培的原因,以及專業成長受益於哪一級的培訓做了一個調查。結果發現教師參培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
一、更新專業理念知識與技能;
二、完成學分;
三、希望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專業發展受益最高的是區級層面的培訓,含區級的教研活動,大家對於區級培訓,效果還是比較認可的。
從團聚到團體
大家看上面這張圖。分別是從「專業-人」與「人-專業」兩個方向。
從人到專業
團聚→團夥→團隊→團體
先看下方的從人到專業,原來大部分研修活動有學科組,學科組是最小單元。學科組團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到團夥、到團隊再到團體。
教研活動中,教研就要定時、定人、定地點、定內容。我們先要聚在一起,這是學科組的團聚。同時我們是夥伴關係,是同伴,共同在做一項研究、一個改變行為,而中心組或項目組也會更聚焦。中心組和項目組,更聚焦於目標是什麼,然後更大範圍的是有一個團隊,可以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進行相同內容的研究,這個研究可以是跨省、跨時空,跨區域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體。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有著共同深遠的價值目標,希望通過2029聯盟,使每一位老師都能把未來的教育辦在當下。所以從人到專業,因為先有學科人,中心組項目組也是以人為單位,學區聯盟也要先把人聚集在一起,然後在發展不同專業,學科組、中心組、項目組、學區聯盟,他們對組織提升的專業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越往上走,越細分越精。
從專業到人
團聚←團夥←團隊←團體
我想引導大家思考的是,從人到專業,怎麼再從人中把專業更凸顯出來。
團體從原來的省市跨區域,變成更專業的2029聯盟。我們有組織的變革,有共同教研活動,共同課程,共同教師成長等。
在這個聯盟之下,會有社群,從社群再到團夥,團夥更聚焦於真實的專業能力,即設計素養和數據素養。
最後再到團聚,因為有了團體、團隊、團夥,從大到小聚焦到個體,每個個體都能深入研究,這是未來教師新教研所希望呈現的一個新的樣態,回歸到個體,回歸到每一個人持續不斷的深入研究與成長。
原來把人聚在一起,提升專業能力,覺得教育變革沒有那麼大;今天從團體中,引領專業,團隊由社群引領專業,團夥更聚焦於共同做的事情,共同提升的設計素養、數據素養,然後到團聚。我們不再是簡單的人聚在一起去搞研究,而是每一個個體都是有自身專業價值,專業能力。這樣的個體再聚在一起,教育的變革就能夠深度發生。
「2029學校」共創行動的行動宗旨,是把未來學校辦在當下,要有組織淨化,會有共同的課程超市、雲端的交流平臺,跨界的雲端論壇,以及未來學校領導力中的未來校長的智庫。教師培訓,有共同的培訓基地、進行城鄉牽手,通過跨界合作力的品牌傳播,這就是一個大的團體,大團體裡我們有共同的核心。
回到培訓上,把每一次的培訓看成是學習,學習是一種活動社群式學習,教師的社群也是學習。在團體、團隊中,要培育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要組織知識的更新,也就是說在這個團隊當中,我們的關係一定是重構的。
最後在團隊中,要形成並培養品牌教師,要進行教育變革的推廣,所以它是一個品牌教師教育變革推測源地。團隊一定是通過設計和運營的,基於相似的興趣任務或價值觀,將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學校、不同區域的教師,有組織的交互式的發生群體學習,促進教師個體學習發展。所以群體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個體學習發展。
我們要引領高端教師,開展以任務為導向的自組織的項目式的學習。在一個有共同研究項目以及共同價值追求的更小的組織中發生。所以從團體到團隊到團夥就會變得越來越專業,聚焦的點越來越深入,基於共同興趣、共同專業發展的需求,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團夥。
除了教育內部可以形成團夥以外,教育外部的企業合作形成發展共同體,也把它稱為團夥。因為有企業的合作,有更趨同於某一項內容的價值點的團夥的這樣一種組織方式,就更能夠基於現代技術和課程教學融合的專業能力的提升。
教研聚焦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老師有很多是技術知識不太強,內容很強。
第二種是教法的研究。要加強內容知識以及教學法知識的研究,教研活動及專業成長絕大部分在這裡。但基於未來發展的需求,要把技術和內容知識連接起來,產生新的基於技術和內容的教學法知識。此時聚焦的點,是要基於技術去思考如何來進行教學。
技術達人
有技術介入後,能夠更多看到每個老師的整體學習狀況、每個老師的成果,個體成果很便捷的通過技術加以再創造。
今天的老師,如果要成為團夥當中的一員,就必須提升自己能力,使自己的角色發生變化。如果你不會技術,如果你不是一個技術達人,那麼研修活動,你就不能參加。所以要成為一個技術達人,關注事物的流程,關注自己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要重視數據。
學習設計師
重視教育外部大連接。因為通過技術,可以更方便的連接其他地區的學校,其他地區的老師,甚至是企業,這都需要技術來支撐。
創新教育形態,使自動化變成智能化,這都和技術分不開,所以今天的老師要成為一個技術達人,基於技術的達人,要成為學習的設計師。通過機器來分析學情,讓人更多的發揮智能,來做學習設計。 通過激發引導學生不斷的學習,老師就變成一個學習的設計師。
教學評估師
在技術支持下,首先要成為技術達人,有了技術,有了學習的設計,數據產生後就要成為教學的評估師。
教學評估師是要基於課前學習需求的診斷性的數據,來確定教學的邏輯起點。基於課程目標的評測形成性的數據,來發現教學的薄弱環節。還可以基於階段的返回性的數據來尋找教學階段成效。現在有了數據以後,就能夠關注如何讓孩子去學得更好,所以未來教師可以開展精準教學。
我們是未來的教師,要把未來教育辦在當下,所以每一次的教研活動,要更關注教學,要越來越精準,所以精準教學一定是基於數據的教學,基於教學評測的教學,是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也是強調記錄並分析學習行為與表現的教學。那麼未來我們才能夠使個性化學習越來越能夠有實現的可能性。
接下來又回到起始點,我們的團聚是2.0的團聚,不是因為我們有需要在一起我們才團聚,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已經實現了真正的改變,已經是一個個體的超級融合。這樣的團隊團聚是高層次的一種團聚,能夠更促進每個個體經過團聚以後,再回到個體的狀態當中,能夠深入的去研修自我,自發的專業成長的團聚。
20世紀末專家型教師
20世紀末的專家型教師,有三個關鍵詞,知識、效率和洞察力。所以20世紀末的專家型教師,即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特級教師,一定是對教材把握非常精準,學科內容知識特別強,教學法知識非常有藝術,更加善於與學生溝通。
那麼年輕教師,尤其剛入職不不到五年教師,這方面不行怎麼辦?今天有了數據,可以通過數據來更好的彌補在知識、效率方面的不足。有了數據意識,就可以更精準的對教材分析,更好地捕捉教材中的關鍵點,有技術的敏感,能夠主動去對接、定位數據,就能更精準判斷學情,所以首先對數據有一個定位,然後去做數據的理解,數據的解釋。
在大數據時代,技術很強,就能夠重構學習情境,就能夠有更多的資源。通過數據,精準刻畫學生個體,實施精準教學。所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掌握了技術,誰就能夠成為學習設計師、教學評估師,誰就是下一個特級教師。我們一定要在大數據時代把握數據。所以新時代的教師是線上教學新角色的認同和所做的改變,組合起來的真實的自我。
大數據時代的新教師
給大家一個角色定位,成為一個大數據時代的新教師,你首先是個數字公民,是一個學習者,還是一個領導者,又是一個合作者,還是我剛才講的設計師、數據分析師、評估師,你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你才能夠做到用技術來學習,到用技術來變革學習,最後使用技術來賦能學習者,讓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學習者,成為一個未來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人。
最後再回過來看這張圖。
最早的研修活動從人到專業,因為我們人聚在不同的組織當中,提升我們不同的專業。
今天倒過來,在各種不同的更具有專業特質的組織當中,完成人的成長,今天要從專業到人,把未來的學校辦在當下,這是一個大團體。不同價值取向的社群,就是一個團隊,我們培養教師面向未來的各項素養。
團夥——這個團夥中我們更聚焦的是當下最急需的能力與素養,設計素養以及數據資源。最後的團聚是在每個個體有很強的專業意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再來團聚,我們就是更專業的更有價值的團聚,所以團聚是促進我們個體進一步深入研究,每一個個體的真實的專業成長,才會帶來這個時代學校的變革。
我們原來關注組織,在組織當中提升專業,現在我們是在專業的組織當中,關注人的素養與能力的發展,最關鍵的是個體能夠通過這樣的組織,能夠個體自發的去開展研究,促進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我想這就是我們未來教師的新教育。這種新教研是我們在組織的培育下,最後能夠成功地脫離組織,個體自發的不斷的專業成長。
學員筆記分享
河北橋西胡楠楠老師:
花潔院長給我刷新了對組織學習的認知。組織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團隊更加積極主動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在組織的培養下,教師要能夠進行自我融合,自我賦能,從而脫離組織。
說到底,這是以人為中心,組織學習中要看見教師,並為教師打造個人品牌為核心。
每個未來教師都可以是獨立教師,既是團隊中的共創者,也是自我價值體現的品牌教師。
團聚,讓個人發光發熱;團夥,結伴同行;團隊,共創價值;團體,輻射影響。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循環,在專業組織中促進個人發展,在組織培養下脫離組織。
又想起《教學勇氣》中所說;「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當教師能夠以超級融合的模式進行創造與革新,那就是朱永新老師說的: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生活。
雲南昆明李曉青老師:
未來需要「T型」、創新自信人才和終身學習者,作為培養未來人才的教師,我覺得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學習新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此指導教學實踐,要做「園丁」,而非「木匠」!
原創 花潔 互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