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2020-12-19 大道知行知行堂

北宋大文豪蘇軾學養深厚,留下許多千古詩詞。不論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還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論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都是永遠流傳的經典。「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表現了其曠達超脫的胸襟。雖然身處官場並不得志,屢屢被貶,但蘇軾面對風雨泰然自若,這與他自幼飽讀詩書有很大關係。

很小的時候,在母親的教導下,蘇軾和弟弟蘇轍開始讀《後漢書》等典籍,並立下高遠志向。稍大一些後,蘇軾開始熟讀乃至背誦更多經史詩文,並有機會了解到歐陽修、範仲淹等名家,從而深受鼓舞。在散文《蘇軾私識範仲淹》中,蘇軾講到,在私塾讀書時,一天一位讀書人從京師而來,拿石守道創作的《慶曆聖德頌》給先生看。蘇軾在一旁偷看,問先生文中讚頌的那些人都是誰,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蘇軾回答,如果他們是神仙,我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人,我為什麼不可以知道呢?蘇軾的回答令先生很驚嘆,為他詳細講述了一下範仲淹、歐陽修等人中豪傑。蘇軾後來學識淵博,又何嘗不是因為自幼以範仲淹等名家為榜樣呢?

蘇軾的詩詞裡,有諸多與讀書有關的名句。我們稱讚一個人讀書多、氣質不凡時,總愛用「腹有詩書氣自華」,此句就出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蘇軾的朋友董傳,雖生活清貧、衣衫樸素,但滿腹經綸、氣度不凡。只要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照人。這和我們現在常說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略有相似;「讀書萬卷始通神」則出自《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蘇軾的外甥柳閎、柳闢非常崇拜舅舅的書法,本詩為兩人索求筆跡時,蘇軾所作。在他看來,哪怕練書法,也應該多多讀書,書讀多了字寫得才有神韻。

在詩文中,蘇軾傳授過許多值得借鑑的讀書方法。蘇轍的女婿王庠精通經史百家,蘇軾曾讚揚他:「筆力有餘,出語不凡」。在散文《又答王庠書》中,蘇軾寫道:「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少年時想要有所成就,每一本書都應該精讀幾遍。書浩如煙海,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蘇軾建議王庠把精力集中於一個領域,朝著確定的目標努力。「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並非浮光掠影地瀏覽,而是集中心力把一本書、一類書,從不同角度反覆研讀,把書讀懂讀「厚」,這被後人總結為「八面受敵」精讀法。

在《稼說送張琥》一篇中,蘇軾又提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也就是廣博讀書而審慎取用,待深厚積累之後慢慢地釋放出來。這其實和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提到的異曲同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對於一本好書,潛心研讀自然會知曉書中真義。對那些經典作品,以及自認為對成長很有益的書,我們不妨多讀幾遍,在一遍一遍閱讀中,自然會對書中內容認識得更透徹。

為了熟讀、掌握,蘇軾還使用過抄書法。宋朝陳鵠的《蘇軾抄書》,通過敘述朱載上與蘇軾的結識,就講述了蘇軾是如何讀《漢書》的。有一天朋友朱載上去看他,等了好久,蘇軾才出來會見,原來蘇軾在抄《漢書》。朱載上很不解,畢竟蘇軾天賦異稟,哪用得著抄書。蘇軾解釋,自己已經抄過三遍《漢書》了。第一遍每段抄三個字,第二遍每段抄兩個字,現在只要抄一個字。《漢書》共100卷、75萬字,稱得上皇皇巨著,朱載上隨即挑了幾個字試了試,蘇軾果然可以背出相關段落。經過一遍遍抄寫,對蘇軾來說,《漢書》已經深入骨髓、了如指掌了。對於現代人,一遍遍抄書似乎不現實,但是那些名詩名句,我們只有多抄寫幾遍,才會爛熟於心。

在詩、詞、文、賦、書、畫、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蘇軾都取得了傑出成就。單他的讀書方法,也是頗值得深入研究的。我們再怎麼介紹,終究是浮光掠影、粗淺認識而已。

◎本文原載於《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借古言今┃從蘇軾的三首詩中,領悟冰心的「讀書九字真言」
    他們的詩句發人深省,啟迪心智,值得一讀,從中還可窺到古人讀書的態度與真知灼見。讓我們借古言今,領會「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三個階段,使讀書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讀書好——「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此句出自蘇軾《和董傳留別》是蘇軾寫給朋友董傳的一首留別詩,作於蘇軾從鳳翔回到長安時。蘇軾在鳳翔,董傳曾與蘇軾相從。
  • 好書推薦 ‖ 百讀不厭 熟讀精思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正義倫理與價值秩序——古典實踐哲學的思路》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關涉到其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理想和目的,因而必須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落實成為共同遵循的實踐原則,所以它不應該單純作為意識形態的導向,而應該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動規範。
  • 《論語》8則,聖賢書不厭百回讀,隨便翻閱都是充滿哲理的警句
    聖賢書不厭百回讀,隨便翻閱一下都是名言警句,熟讀深思子自知。1、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一種米養百種人,有的人言而有信,有的人食言而肥,有的人就是有意無意的騙子。一個人說了什麼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他是否言行一致。曾經的聖人孔子,他的識人能力和水平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 「行走的成語製造機」蘇軾:我的產量,超乎你想像
    堅韌不拔出自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百讀不厭出自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雪泥鴻爪出自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廬山真面目出自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送書還教你怎麼讀!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愛讀書,是我們不可拋卻的優良傳統。書點亮我們的心燈。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送人好書,心有餘光。為什麼不聽聽我們遴選專家為你制定的讀書方法和備考建議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了讀書方法,「會讀書」、「會用書」才能讓備考事半功倍!
  • 經史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義自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教學中,「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主題思想,領會寫作方法的關鍵行為。 在一次公開課上,陳老師應用嘗試教學法,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伯牙絕弦》,收到了良好效果。聽後,我無不感嘆道:經史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義自明。
  • 要讀一些需要「啃」的書
    也就是說,讀書要追求精神「進化」,最好是讀需要「啃」的那種書,即經典和原著。上世紀80代初,我剛進大學,到校圖書館借書,我請教一位圖書館管理員:我是新生,應該借些什麼書閱讀呢?他說,先找一些名著墊底吧!旁邊有位教《古訓學》和《典章要籍和檢索》公共課的老者笑眯眯地告訴我,他能從一年級學生的借書卡上預測這些學生將來的成就,幾乎是百試不爽。
  • 這幾首關於讀書的古詩,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傳統的書籍越來越不受人喜愛,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許多人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其實,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閱讀紙質書籍始終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電子閱讀雖然方便,但是弊端也顯而易見。古代有許多仁人志士,一生讀書不輟,還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讀書詩。
  • 好名不厭百回讀,300個別出心裁的男孩名字,個個好聽有含義
    江南易林/原創俗話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句話直截了當的翻譯就是:讀書不在多,在精。書中的某個詞某一句話可能仔細品味有著深刻的內涵,每當讀到這樣的詞句,總會覺得受益匪淺。寶寶的起名也是一樣的思路,一個好的名字並不是說多麼的複雜多麼的獨特,而是一兩個字就能顯示出一個積極的內涵寓意,讓別人叫這個名字的時候覺得驚豔,也讓孩子從中受益。因此江南易林認為好名不厭百回讀也有一定的道理,為了幫助各位家長取名,江南易林專門整理了300個別出心裁的男孩名字,個個好聽有含義。
  • 楊叔子院士:我讀《論語》的收穫
    其實,《論語》中的詞彙、語句、論述、思維等等早已深入了我國人民生活與思想之中,從「啟發」、「反省」到「溫故知新」、「後生可畏」,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君子不器」、「和而不同」,如此種種,何能勝數。在思考問題或感情沸起時,幼時所受的這些教育內容就自然會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