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軾學養深厚,留下許多千古詩詞。不論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還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論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都是永遠流傳的經典。「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表現了其曠達超脫的胸襟。雖然身處官場並不得志,屢屢被貶,但蘇軾面對風雨泰然自若,這與他自幼飽讀詩書有很大關係。
很小的時候,在母親的教導下,蘇軾和弟弟蘇轍開始讀《後漢書》等典籍,並立下高遠志向。稍大一些後,蘇軾開始熟讀乃至背誦更多經史詩文,並有機會了解到歐陽修、範仲淹等名家,從而深受鼓舞。在散文《蘇軾私識範仲淹》中,蘇軾講到,在私塾讀書時,一天一位讀書人從京師而來,拿石守道創作的《慶曆聖德頌》給先生看。蘇軾在一旁偷看,問先生文中讚頌的那些人都是誰,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蘇軾回答,如果他們是神仙,我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人,我為什麼不可以知道呢?蘇軾的回答令先生很驚嘆,為他詳細講述了一下範仲淹、歐陽修等人中豪傑。蘇軾後來學識淵博,又何嘗不是因為自幼以範仲淹等名家為榜樣呢?
蘇軾的詩詞裡,有諸多與讀書有關的名句。我們稱讚一個人讀書多、氣質不凡時,總愛用「腹有詩書氣自華」,此句就出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蘇軾的朋友董傳,雖生活清貧、衣衫樸素,但滿腹經綸、氣度不凡。只要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照人。這和我們現在常說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略有相似;「讀書萬卷始通神」則出自《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蘇軾的外甥柳閎、柳闢非常崇拜舅舅的書法,本詩為兩人索求筆跡時,蘇軾所作。在他看來,哪怕練書法,也應該多多讀書,書讀多了字寫得才有神韻。
在詩文中,蘇軾傳授過許多值得借鑑的讀書方法。蘇轍的女婿王庠精通經史百家,蘇軾曾讚揚他:「筆力有餘,出語不凡」。在散文《又答王庠書》中,蘇軾寫道:「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少年時想要有所成就,每一本書都應該精讀幾遍。書浩如煙海,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蘇軾建議王庠把精力集中於一個領域,朝著確定的目標努力。「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並非浮光掠影地瀏覽,而是集中心力把一本書、一類書,從不同角度反覆研讀,把書讀懂讀「厚」,這被後人總結為「八面受敵」精讀法。
在《稼說送張琥》一篇中,蘇軾又提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也就是廣博讀書而審慎取用,待深厚積累之後慢慢地釋放出來。這其實和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提到的異曲同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對於一本好書,潛心研讀自然會知曉書中真義。對那些經典作品,以及自認為對成長很有益的書,我們不妨多讀幾遍,在一遍一遍閱讀中,自然會對書中內容認識得更透徹。
為了熟讀、掌握,蘇軾還使用過抄書法。宋朝陳鵠的《蘇軾抄書》,通過敘述朱載上與蘇軾的結識,就講述了蘇軾是如何讀《漢書》的。有一天朋友朱載上去看他,等了好久,蘇軾才出來會見,原來蘇軾在抄《漢書》。朱載上很不解,畢竟蘇軾天賦異稟,哪用得著抄書。蘇軾解釋,自己已經抄過三遍《漢書》了。第一遍每段抄三個字,第二遍每段抄兩個字,現在只要抄一個字。《漢書》共100卷、75萬字,稱得上皇皇巨著,朱載上隨即挑了幾個字試了試,蘇軾果然可以背出相關段落。經過一遍遍抄寫,對蘇軾來說,《漢書》已經深入骨髓、了如指掌了。對於現代人,一遍遍抄書似乎不現實,但是那些名詩名句,我們只有多抄寫幾遍,才會爛熟於心。
在詩、詞、文、賦、書、畫、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蘇軾都取得了傑出成就。單他的讀書方法,也是頗值得深入研究的。我們再怎麼介紹,終究是浮光掠影、粗淺認識而已。
◎本文原載於《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